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6821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PPT 页数:301 大小: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1页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1页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1页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1页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ppt(3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 组织行为学 孙成志 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第2章个体行为 第3章激励 第4章群体行为 第5章领导行为 第6章组织行为 第7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1.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4组织的环境,1.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1.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1.1.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

2、)边缘性、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性 多层次性 2)两重性 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3)实用性,1.1.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1.1.4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1)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2)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3)面对临时性 4)员工的忠诚性减弱,1.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2.

3、1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2.2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 2)社会学 3)人类学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1.2.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3.1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1.3.2 模型,1)模型的概念 2)模型的分类 按模型产生的形式分,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分,可分为物理模

4、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分,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按模型的发展变化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3)模型的结构 任何模型,包括行为模型在内,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目标、变量和关系。,组织系统水平,变革与发展,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设计,技术、工作设计和压力,人的输 出,生产率,群体决策,领导,缺勤率,离职率,工作满意感,群体水平,沟通,群体结构,工作团队,群体,冲突,权力与政治,个性,知觉,个体水平,价值观和态度,激励,人的输入,能力,个体学习,个体决策,1.3.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有:)观察法)调查法

5、谈话法 电话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1.4 组织的环境,1.4.1 组织与环境 世间万物,无不有其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周围条件和状况。环境既有其静态结构,也包括结构要素间的动态运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把与个人和组织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1.4.2 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1)复杂性 2)变动性 3)交叉性,1.4.3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1)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1.4.3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组织对其社会环境的觉

6、察和反应 消极、被动的适应,是指组织用其自身条件去适应现实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限制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积极、主动的适应,是指组织尽可能多的掌握环境变化的信息、情报,科学地分析预测环境因素变化的趋势,并采取有效、主动的措施,顺应环境变化的需要。,1.4.5 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1)政治环境 2)法律环境 3)经济环境 4)科技环境 5)文化环境,1.4.6 组织内部环境,1)物理环境 2)组织气候 3)心理环境的要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3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4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5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6.如何认

7、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第2章 个体行为,2.1人的行为分析 2.2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2.3气质、能力与性格 2.4知觉与行为 2.5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6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2.1.人的行为分析,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1)人的行为的类型 按行为主体的自然属性分类 按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分类,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2)人的行为特征 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行为方式

8、,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2.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 体质状况 生理需求 生物节律规律 心理活动过程:感觉、知觉、思维、认识影 个人主观 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响 内在因素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人 文化因素: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的 礼仪等行 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为 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内聚力、冲突、气氛的 组织的内部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激励方法与制度因 环境

9、因素 整个组织:组织设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素 工作设计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绩效考核 客观外在 组织的外部 条件因素:国内及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政治法律、自然地理等 人群团体因素:家庭、亲友、产权所有者、竞争者、顾客供应商、各级政府机关、图2-1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群众团体,2.2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2.2.1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1)个性的概念与组成 2)个性的特点 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2.2.2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

10、级、阶层影响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影响。,2.2.3 个性理论,1)特质论或特性论 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须要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特性,各种特性组合起来就构成人的个性。艾森克认为,特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超出特性的行为反应或习惯之上。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2.2.3 个性理论,2)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弗洛依德理论即老心理分析论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荣格理论 阿德勒理论,2.2.3 个

11、性理论,3)社会学习论 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一个人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是遭到惩罚时,对其自己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2.2.3 个性理论,4)个性性格类型论 荣格和麦迪等是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荣格理论 麦迪理论,2.2.3 个性理论,表2-1 四种个性结构,2.2.4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 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 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2.3 气质、能力与性格,气质差异与应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差异 3)气质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

12、范围 应用的原则 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2.3.2 能力差异与应用,1)能力的概念 2)能力差异 能力的水平差异。这是指个体能力发展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四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2.3.2 能力差异与应用,3)能力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应用的原则 能力阈限原则。能力合理安排原则。能力互补原则。,性格差异与应用,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差异 与气质、能力相比,人们的性格差异更是多样而复杂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来归纳性格差异,划分性格类型。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

13、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性格差异与应用,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外倾型;内倾型。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独立型。斯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划分性格类型,把性格划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经济型六类性格。,性格差异与应用,3)性格差异的应用 应用的范围 思想教育。人员选拔。行为预测。应用的原则 性格顺应原则。性格互补原则。,2.4 知觉与行为,2.4.1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1)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

14、果关系知觉。,2.4.1 知觉的概念,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 自我调节,2.4.2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对象是按照如下一些原则加以组合的。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4.2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2.4.3 知觉错误,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某些偏差。这些偏差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定型效应等。1)知觉防御

15、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3)首因效应(成见)和近因效应 4)定型效应,2.5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2.5.1 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1 价值观,3)价值观的分类 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土,曾把错综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按照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归纳概括为下列七个等级。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

16、;第七级存在主义型。,2.5.1 价值观,另一位组织行为学家斯布兰格认为,人的价值观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它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它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它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它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2.5.2 态度,1)态度的概念与特征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2)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因素制约。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 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因素。态度系统特

17、性因素,2.5.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1)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2.5.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更富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公正的晋升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工作团队 上级的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2.5.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3)工作满意度的功能 4)工作满意度的结果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人是很复杂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率。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2.5.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5)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使工作变得有趣。给予公平的报酬、福

18、利和晋升的机会。从兴趣和机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2.6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2.6.1 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1)职业生涯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2.6.1 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2)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的概念 职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2.6.2 研究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

19、意义,研究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对个人对组织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 2)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 3)有利于组织和本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发计划,鼓励自我控制自己前途和命运 4)有利于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2.6.3 职业生涯的选择,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的选择 个性,职业行为的特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霍莱特经多年研究后,提出了最常见的职业行为的个性理论。他认为个性可分为六种基本的个性类型,如表22所示。每一类型的人均有一种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环境。,表2-2

20、 霍莱特的个性类型的分类说明,2.6.3 职业生涯的选择,个性,自我观念(意识)的特点 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 2)对所在组织的选择,2.6.4 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1)在组织内部个人生涯的变动 纵向的变动 横向的变动 向核心的变动 2)整个生涯的阶段划分 可以把个人的整个生涯划分为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和晚期职业生涯三个阶段。,表2-3 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和开发的工作,2.6.5 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制定职业生涯设计中要留有余地 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 3)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 4)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 5)两种生涯的结合,复习思考题

21、:1人的行为有哪些特征?2试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3简述个性有哪些特点?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5试分析比较各种个性理论。6在管理中如何应用个性理论?7什么是气质?试述气质的差异的应用。8什么是能力?在能力的应用上应遵守哪些原则?9什么是性格?试分析性格差异的应用。,10简述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是什么?11试分析管理者的知觉对管理方式的影响。12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有何作用?13什么是态度?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4什么是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有何关 系?15什么是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研究职业生涯设 计与开发有何意义?16一个人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第3章激励,3.

22、1激励的概述 3.2内容型激励理论 3.3过程型激励理论 3.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5综合激励模式 3.6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3.1激励的概述,3.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3.1.2 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所谓积极性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准备状态。积极性有其自身形成和变化的规律,人的积极性产生于自身的需要,受主观认识的调节和

23、客观环境的制约,受行为效果反馈作用的影响。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3.1.2 激励机制,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认识是将人们的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认识是将社会需要转换成个人需要的中介;认识是需要的满足感或不满足感形成的决定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一种认识,这些认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决定着人们的追求、喜恶,对于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3.1.2 激励机制,3)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4)行为效果的反馈对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3.1.3 激励的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24、激励是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 激励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竞争加剧;激励对象的差异性;激励对象需求的多样性。,3.1.2 激励机制,2)在调动内在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激励可以引进大量的、组织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使其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在职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3.2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

25、的理论有:需要层次论、E.R.G 论、成就需要论、双因素论。,3.2.1 需要层次论,1)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人类的多种需要可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2.1 需要层次论,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于直感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西方管理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对搞好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3.2.2 双因素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1)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

26、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赫兹伯格发现保健因素主要有10个: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性;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3.2.2 双因素论,(2)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主要有6 个: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奖励;晋升;成长;负有较大的责任;成就感。,3.2.2 双因素论,2)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3.2.3“”理论,“”理论,又称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根据已有试

27、验和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1)理论的内容 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关于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赫兹伯格和马斯洛的理论。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即生存(E)、相互关系(R)、成长(G)需要。,3.2.3“”理论,2)理论的主要特点 奥德弗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这一理论限制性较少,易于应用。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倒退”的趋势。这一规律在管理中很有启发意义。,3.2.4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及其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1)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

28、内容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就是:对权力的需要;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对成就的需要。,3.2.4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2)研究成就需要理论的意义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于国家和组织都有重要的作用。组织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就越快。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他还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出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组织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3.3 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29、,是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3.3.1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1)期望理论的内容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3.3.1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2)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期望理论给我们实施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

30、多数被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希望行为和非希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3.3.2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波特(L.W.porter)和劳勒(E.E.lawler)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导出了一种本质上更完备的激励模式,并把它主要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研究。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的内容 这个模式见图3-1:,1.奖励的效价,4.能力和素质,8.对奖酬的公平感,3.努力,6.绩效,7A.内酬,7B.外酬,9.满足感,2.期望值,5.环境的限制,图3-1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3.3.2 波

31、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图3-1中包括的主要变量:努力;绩效;奖酬;满足。,3.3.2 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2)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的应用 管理者在运用上述模式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尝试估计工作者的满意水平;从活动中比较不同的工作者的满足水平;要使职工对自己工作的期望更有力,就要设法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激励;如果这些期待不够有力,就需要重新考虑刺激是否恰当,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刺激的。,3.3.3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亚当斯着重研究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3.3.3 公平理论,1)公平

32、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个人所得的报酬 另一个人所得的报酬 个人的贡献 另一个人的贡献 个人现在所得的报酬 个人过去所得的报酬 个人现在的贡献 个人过去的贡献,(纵向比较),(横向比较),3.3.3 公平理论,2)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公平奖励职工;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教育组织成员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3.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3.4.1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1)在管理中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人的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积极强化;惩罚;消极强化(逃避性学习);衰减。2)强化的时间安排 连续强化;间歇强化,(不变)(时间)固定(如周工资)间隔 可变(如培训一段时间)(变化)间歇强化(不变)比率 固定(如计件工资)可变(如奖金)(不变),图3-2间歇强化类型图,3.4.1 强化理论,3)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主管人员在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下属的行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2)要设立一个目标

34、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3)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3.4.2 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归因理论最初是在研究社会知觉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但以后随着对归因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归因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也就逐渐超出了社会知觉的范围。概括起来,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二是对人们的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们外在的行为和表现对其内在的心理活动的推论,这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三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景中将会产生什么行为。,3.4.3 挫折理论,挫折理论专

35、门研究人们遇到挫折后会有一些什么行为反应,管理者应如何针对员工遇到的挫折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员工行为,走出挫折阴影,积极努力地对待工作。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4.3 挫折理论,2)引起挫折的原因(1)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因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困难。物质环境因素是指由于物质的缺乏或故障,使人们无法满足其需要而形成的挫折。社会环境背景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三方面的因素。,3.4.3 挫折理论,(2)主观条件方面的原因。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目标的适

36、宜性;个人本身能力的因素;个人对工作环境了解的程度;个人价值观念和态度的矛盾。,3.4.3 挫折理论,3)受挫后的行为表现 行为受挫后所产生的防卫行为,其效果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这些行为,按其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倾向作可如下排列:升华、增加努力、重新解释、补偿、折衷、反向行为、合理化、推诿、退缩、逃避、表同、幻想、抑制、回归、侵略、放弃等。4)正确地对待挫折,3.5 综合激励模式,3.5.1 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 综合激励模式是由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来的,他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37、必须从内、外激励两个方面入手。1)提高内激励 Vit-内酬效价。要提高内酬效价,主要办法有四条:使该项活动多样化,有变化;尽量减少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使工作能为人们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使工作者有兴趣。,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Via-对完成任务的效价。提高这种效价的办法主要有下列三条:提高每个人对其工作成果的全面性和统一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完成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工作后果的责任感。,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Eia-完成任务内在的期望值,要提高这个期望值主要有三个办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增强其工作的信心,提高其完成任务

38、的能力;为职工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重视工作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地把情况和意见告诉职工,使其能迅速修正行为。,3.5.2 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2)提高外激励 Eej-完成任务后能否取得奖酬的可能性。要提高这种可能性,主要办法是:认真贯彻按绩效付酬的原则,赏罚分明,务使各项政策兑现;对常规性工作实行计件付酬;对需要有高技巧和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其客观效果付酬,可由领导判断,力求公正。Vej-外酬的效价。由于外酬的种类繁多,每个人对各种外酬的需要、爱好及重视程度各异,为了使外酬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外酬符合每个人的所好。,3.6 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3.6.1进行

39、有效激励的要求 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 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3.6.2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1)思想政治工作 2)奖惩 一般说来,制定奖励制度必须遵守两个重要的原则: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的奖励必须对其成员有较高的价值;组织制定的奖励制度要使其成员得到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对不同的奖励制度,可以从重要性、数量上的灵活性、使用的频率、可见性、低成本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3.6.2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3)工作设计 4)职工参加管理 5)培训激励 6)榜样激励,复

40、习思考题:1.简述激励的过程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管理中有哪些应用?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4.简述奥德弗的ERG理论。5.简述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6.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7.期望理论提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哪些关系?,8.如何对待和应用弗罗姆的期望理论?9.解释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式。10.公平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其有什么实际意义?11.强化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应用强化理论?1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3.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14.试述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15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第4章 群体行为,4.1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 4.2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

41、绩效的主要因素 4.3群体决策 4.4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5团队管理 4.6群体冲突 4.7谈判,4.1 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4.1.1 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1)群体的概念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的类型 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此外,群体也可以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4.1.2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4.1.3 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42、,公认为比较完善的是塔克曼在1965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风暴阶段;第三阶段是正常化阶段;最后阶段是发挥作为阶段。,4.2 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果的主要因素,4.2.1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1)观众效应 2)共同活动效应,4.2.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即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1)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2)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3)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4.2.3 群体的结构,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2)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同质结构群体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

43、工作效率: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4.2.3 群体的结构,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例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4.2.3 群体的结构,异质结构群体 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4.2.3 群体的结构,3)群体中的角色结构 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

44、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是指为完成群体任务做也贡献的人,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是指以维护群体团结,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人,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监督者。,4.2.3 群体的结构,4)群体成员的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4.2.4 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2)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4.2.4 群体规范,影响群体规范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群体规范的建立

45、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个体的特征;群体构成;群体的任务;物理环境;组织的规范;群体的绩效;心理因素;,4.2.4 群体规范,3)群体规范的功能。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准则的功能;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行为矫正功能。,4.2.5 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4.2.6 群体的内聚力,1)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4.2.6 群体的内聚力,2)影晌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46、 群体的领导方式;外部的影响;群体规模;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班组的组合;与外界的隔离;群体的绩效;其他因素;。,4.2.6 群体的内聚力,3)内聚力的作用 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满意感;沟通;敌意;生产率;对改革的阻碍;群体意识。,4.3 群体决策,4.3.1 群体决策的方式 群体进行决策通常有六种方式,它们各有利弊:1)缺少反应;2)独裁原则;3)少数原则;4)多数原则;5)完全一致原则;6)基本一致原则。,4.3.2 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在群体决策中应避免两种不良倾向:1)“冒险转移”现象;2)小集团思想。,4.3.3 群体决策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

47、;2)德尔菲法;3)提喻法(哥顿法);4)方案前提分析法;5)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4.4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4.1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际关系的内容 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关系;另一方面是精神关系。3)人际关系的方式 人际关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关系,另一种是间接关系。,4.4.2 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 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伦理关系 2)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 亲缘关系 地缘关系

48、业缘关系(也叫工作关系),4.4.3 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1)人际关系的特点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多样性。2)人际关系的功能 产生合力;形成互补;激励功能;联络感情;交流信息。,4.4.3 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3)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研究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不仅能有力地推进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规律和社会职能,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人际关系结构,并通过有效的协调,使其达到最佳状况。这正是科学地管理社

49、会,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4.4.4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1)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人;人际接触;人际需要。2)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4.4.4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3)人际关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4.4.5 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4.4.6 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4.5 团队管理,4.5.1 团队的概念与基本

50、特征 1)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2)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3)团队的基本特征 目标明确;界限不明;角色分工;对于共同目的的承诺;领导和结构;责任心;公平的绩效评估;相互信任。,4.5.2 团队的类型,在组织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团队: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多功能型团队。,4.5.3 团队建设的过程,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1)准备工作阶段;2)创造条件阶段;3)形成团队阶段;4)提供继续支持阶段。,4.5.4 团队建设的方法,团队建设的方法有四种,有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