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常规制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7228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常规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护理常规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护理常规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护理常规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护理常规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常规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常规制度.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护理常规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一级护理,护理对象尚不需特护的重症病人,如中毒、脱水、自杀、癫痫发作、木僵、谵妄、昏迷、外伤病人;心、肝、肾功能衰竭,或身体极为衰弱,或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严重的抑郁自杀、自伤和极度紧张兴奋者,或严重的被害、自罪妄想、幻觉所致的自杀、出走、伤人、拒食者。特殊治疗需要严密评估病情和加强监护者,如ECT者,以及大剂量精神药物治疗或有明显不良反应者。入院一周内的病人,护理要点,安置重点病房,严格监护,其活动不能脱离护士视野,实行封闭式管理。需严密观察病情,重点交接班。病人已在重症病室内活动为主,外出必须由工作人员陪护,物品由工

2、作人员管理。有自杀、自伤、冲动行为者,予以约束时应作好基础及安全工作。对长期卧床不能自理生活者,应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天评估病情,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二级护理,护理对象一级护理病人病情好转且稳定,精神症状不危害自己和他人,或仅有一般的躯体疾病者。生活自理尚有一定困难需协助者,或年老体弱、儿童病人等。有轻度自杀、出走念头的流露,但能听劝说且无行为者。,护理要点,安置在一般病室,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生活物品可由病人自行管理。可在病室内自由活动或在工作人员陪护下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定时巡视,评估病情及治疗反应。督促或协助其进行生活料理,如梳洗、饮食、衣着、大小便等。有计划地

3、安排病人参加工娱、体育等各项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护理记录每周一次,住院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者每月护理记录1次。,三级护理,护理对象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等待出院的康复期病人。无自杀、自伤、冲动、出走危险的病人。,护理要点,安置在一般病室,可酌情实施开放管理。用物自行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可自行外出散步或购物,周末可回家或探友。评估病情,了解病人出院前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并帮助解决心理社会问题。请病人参加休养员委员会,与其商讨制定劳动技能训练计划,鼓励每天参加院内工娱及体育活动,为出院恢复工作、学习等做适应性准备。护理记录每周一次,住院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者每月护理记录1次。,护

4、理交接班制度,1、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到科室,点清备物,准备交接班。2、交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本班各项工作,写好交班报告及各项护理记录,整理好物品。日班要为夜班做好一切物品准备,抢救物品齐全。3、接班者如发现病情、治疗、器械物品交待不清,应立即查问。接班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等,应由接班者负责。,交接班制度,4、病人概况及交班报告应由值班护士评价及记录,要求字迹整齐、清晰、简时扼要、有连贯性、运用医学术语。护生填写的交班报告,带教护士要负责修改并签名。5、有特殊情况者,如情绪、行为异常和未请假外出病人,除向接班护士详细交班外,同时应向分

5、管或值班医生及时联系、严密观察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向院部汇报。,交接班方式和要求,集体交接班,早晨集体交班应严肃认真地听取夜班交班报告.要求做到:交班本上写清,口头交待要讲清,病人床头要看清,交班清楚后方可下班.2、早班、中班及夜班下班前均应进行床头、口头或书面交班。3、书面交接:日班主班,夜间由值班护士负责书写交班报告,内容包括:病员总数,出入院人数,转病区、转院、病危、手术、死亡,假出院等数字,并顺序书写病员出院、转院、假出院等病员姓名及时间和病员当天活动情况。一、二级护理病员的病情变化,特殊检查处置及注意事项。,4、床边交接:负责交接班的同志,必须共同巡视病房,严肃认真地查看有躯体疾

6、患病员的体征变化,昏迷、瘫痪病员有无褥疮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引流情况,输液反应,注意病员的安全舒适,对于自杀、自伤、逃跑企图的病员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5、口头交接:重点交接病员的思想情况,标本留置情况。查看治疗服药单,注意查阅早会记录和留言板上的大事记。6、物品交接:各班护士交接器械,锐利用品,布类等常备物品及贵重、毒麻、限制药品,抢救物品,器械的效能,交接班者均应签名。,十不交班,1、病员数字未点清不交接2、工作未完成不交接3、为下一班准备不好不交接4、交接班物品不齐全不交接5、输液、输血不通畅不交接6、病员饮食未处理好不交接7、卧床病员床铺不整洁不交接8、重病员衣着不整,

7、身上不干净不交接。9、衣帽穿戴不整齐,身上不干净不交接10、治疗室、办公室、备餐室、厕所不清洁不交接。,抢救制度,1、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负责(夜间或节假日由值医生负责)组织和指挥,主管医生是抢救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抢救工作应做到及时、快速、准确。2、发现危重病人,应立即由科主任或医院抢救小组组织抢救。填写病重或病危通知单,尽快通知到家属,家属来院后由科主任或医务科负责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并请家属在“病重/病危告知书”上签字。科室应将危重病人报告及时送交医务科。3、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应对抢救工作做完整的记录,包括发病时间、病情变化、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及已告知家属的内容。

8、记录时应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如抢救开始时间、治疗处置时间、病情恶化时间及终止抢救时间,要求时间精确到分钟。医生在抢救病人过程应该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护,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后,持续抢救时间不少于30分钟,最后判定临床死亡,需要有心电图结果。,抢救制度,4、病区主任或主管医生应对危重病人每日查房,查房时应做详细的体格检查,亲自测查各项生命体征,阅读前一天护理抢救记录,掌握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及出入量情况,将以上情况作为调整医嘱的依据。主管医生详细做好记录。5、夜间及节假日危重病人应在床边交接班,介绍病情及抢救经过并有相应病程记录。6、病情危重者应设专人护理,专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

9、详细的记录,如病情变化应迅速报告医生。7、抢救过程中,如果病情发生新的变化,应及时与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并通报病情。8、如病情需要请院外会诊,按会诊制度执行。,病员饮食管理制度,一、病人的饮食种类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新开医嘱或更改医嘱后,护士应填与饮食单及时通知营养室。二、开饭前停止一般治疗,对卧床病人要给便器、洗手、安排卧位。三、开饭时工作人员应洗手、戴口罩,穿开饭衣,保持衣帽整洁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四、冬季时饮食应注意保暖,保证病人吃到热饭菜。,饮食管理制度,五、注意病人饮食习惯,观察病人进食量及饮食是否符合治疗要求。对特殊需要者,在不违反治疗原则前提下,尽最满足病人需求,及时和营养室取得联系

10、。六、向病人说明治疗及检查饮食的目的,保证饮食的落实,对禁忌或限制的食品给予解释。七、病人家属送来的食物,须经医护人员认可后方可食用。,消毒隔离制度,1、护理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鞋整齐,并保持清洁。不戴戒指,不着工作服进食堂、幼儿园或外出。2、护理部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制度。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3、各护理单元设立医院内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4、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按卫生部门消毒技术规范,凡是高度危险性物品,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凡低度危险性物品,可用低

11、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消毒隔离制度,5、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灭菌。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法。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6、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先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7、连续使用的氧气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和每次使用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为灭菌水。8、以下情况必须洗手: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

12、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等。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应戴手套,并洗手。9、病房及各诊疗科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洗手用的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应用液体皂。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一次一用。不便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消毒隔离制度,10、无菌容器及敷料钳每周灭菌1-2次;体温计用后要用高效消毒剂二步法消毒(最好一次一用或专人专用);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应保持密闭,定期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11、门诊、病房各室应定

13、期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床头桌椅每日湿擦,保持清洁,每周打扫除一次。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以有效消毒剂擦净。抹布、拖把应分区专用,用后消毒、洗净、晾干。12、病人出院后,病室及室内物品必须做好终末消毒。传染病病人按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其护理常规执行,特殊感染病人除严格隔离外,其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等物品应烧毁。13、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脏被服不能在病室及走廊清点。14、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领用、保管、使用、处理、毁形等各环节,应严格按照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规范执行,适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废物在密

14、闭保存的前提下,可不行毁形及浸泡消毒。15、医疗废物按医院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要求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具体部门、重点科室的消毒管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规范基本规范有关科室管理条款执行。,病人物品保管制度,1、护士负责保管病人住院期间的一切物品,防止损坏或遗失。2、病人入院时,护士应逐项检查、登记生活用品及衣物,并作好标记。建立“病人存物登记本”,收存与取物双方签名,以备查证。严防违禁物品带入病房。3、病人随身所带的贵重物品由护送家属清点带回,特殊情况由二名护士在“病人存物登记本”签名留存。4、家属探视时带入的食品存放于食品柜内,每日由护士按时发放。食品柜每日用消毒液擦拭。5、根据季节存放病人衣

15、物,必要时与家属联系,调换衣服。,各项检查和标本送检制度,一、各项检查制度 有处方权的各级医师,可根据诊治需要,提出我院已开展的各类检查申请。送检医师应按检查申请单上的内容要求,认真清晰地用墨水笔逐项填写并签名。二、检验标本送检1、住院病人检验标本由病房护士负责采集和标识。标本的采集和标识应严格按要求操作,并按规程要求及时安全地将标本输送到检验科。2、住院病人的常规检验标本应在每天九时前把标本以及申请单一起送检,特殊情况下可按急诊标本处理。,3、门诊病人常规检验标本由本科室采集,特殊检验标本由门诊护士协助采集。4、急诊病人的检验标本由相关科室负责采集和送检。三、标本接收1、检验科设专人负责对住

16、院病人检验标本的接收,接收时间上午8:009:00。2、在接收送检标本时应按标本接收规程操作。核对申请单的规范性、核对标本的符合性,核对住院号与病人资料的符合性,初检标本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3、对接收的标本签名确认,并有接收时间标识。做好标本的接收记录。,4、接收的标本编号,并作必要的预处理后,转送至各专业组。5、对姓名、住院号、检验项目不清楚,送检标本不贴标签或标本标签上姓名与申请单不一致的标本,以及其他不符合标本质量要求的情况(如抗凝血有凝固、溶血、标本量不当、放置时间过长等),应作拒收标本处理。对拒收标本填写标本拒收记录单,并通知有关科室重新采集。四、送外单位去检验的标本要有专人负责,并

17、有专门的记录。五、接收外单位送检的标本也有专人负责,并有专门的记录。,六、检测后的各种标本,规定有一定的保存期,以备复查和核对。临检标本保存三天,生化检验标本保存一周,免疫检验标本一般保存一周,微生物检验标本一般留样三天。七、因客观原因(例仪器坏、停电等)无法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检查的,由各科操作人员在送检单背面简要写明原因,并及时通知有关科室。,查对制度,1、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医嘱时,应查对医嘱是否符合书写规范,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2)医嘱应班班查对.输入电脑或处理医嘱者、查对者均需签全名,每日必须总查对一次,并有记录(尚未取消医嘱本,每班查对新医嘱,每周总查对一次).3)对有可凝问的

18、医嘱,应查清后执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进行三查七对。三查: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针剂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4)凡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给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试验结果应由执行者和复查着双签名.阴性方可使用.使用毒、麻、限剧药时,给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5)发药或注射时,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核对无误方可执行。,输血查对制度,查对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查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输血查对制度,查对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输血前必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并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输血时,与病人核对姓名、床号、血型。有凝问时应再次查对。,饮食查对,床头饮食卡应与医嘱相符。病人就餐时,查对床头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与医嘱饮食种类是否相符。对特殊治疗饮食、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