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78685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的器形及品鉴.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瓷器器型 红楼梦选材,器型是器物的外形状。瓷器的器型一般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状,以此来判断其烧造的年代和窑口。形若按大类分:炉类尊类壶类罐类瓶类杯类碗类盘类,1、炉类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2、,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白磁蟠龙博山炉,熏炉 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熏炉,宋官窑天青鼎式炉,2、尊 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

3、的作用。,出戟尊 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苹果尊 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袖、窑变釉等。,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清晚“孩儿脸”苹果尊,莲纹牛头尊,牛头尊 大口

4、,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莲纹牛头尊,石榴尊 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铀、窑变釉、茶叶末釉等。,窑变釉石榴尊,3、壶类 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壶流行。,唾壶 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执壶 中唐

5、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习惯上称作执壶;根据唐人记载,它的正式名称应作注子。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注子上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当是酒注。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酒注上题“酒温”二字,说明饮前需预先在热水中加温。,提梁壶 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僧帽壶 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莲纹牛头尊,贲(Bn)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球腹下承下喇叭

6、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鸡头壶 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道光绿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壶,4、罐类 古代容器。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四系罐早期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用器。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汉至唐大量生产。,天字罐 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明永

7、乐豆青釉四系罐,斗彩螭龙纹天字罐,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青花缠枝莲将军罐,青花云龙纹荷叶罐,5、瓶类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

8、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梅瓶 所谓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做盛酒的用具。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萧何月下追韩信”元末明初青花梅瓶,玉壶春瓶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人们多把这种瓶的创烧时代定在北宋。它的特征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自它问

9、世后就惹人喜爱,是自宋以后瓷器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元代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蒜头瓶 仿汉铜瓶式样,元代始烧,明代常见。明万历蒜头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兰釉酱釉等品种。明成化蒜头瓶,口作花瓣型,耳为随意堆塑;正德时在瓶腹贴戟。,乾隆珐琅彩花卉蒜头瓶,宝月瓶 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清乾隆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棒槌瓶 一般为民窑产品,以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康熙时青花、五彩和洒蓝描金器都有这种造型。,多管瓶 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纽盖,瓶身

10、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磁州窑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而短。,康熙青花博古棒槌瓶,多管瓶,琮式瓶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胆式瓶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瓶因瓶体似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扇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光绪款冬青釉琮式瓶,哥窑胆式瓶,象腿瓶 广口

11、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天球瓶 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青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清五彩人物象腿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凤尾瓶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风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凤尾瓶,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作坊用的油锤,故

12、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柳叶瓶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红彩描金开光走兽花鸟纹油锤瓶,红釉柳叶瓶,葫芦瓶 因瓶体似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南北瓷窑都有烧制,以景德镇窑制品居多。其特点是整个器体由凸凹的弧线组成瓜棱形撇口、直颈,长圆瓜棱腹,圈足作花瓣式外撇,造型秀丽灵巧。明代瓜棱瓶为小菱口,长颈、扁腹,菱角足。清雍正朝

13、则以蒜头瓶为基础做成瓜棱形。,仿清乾隆粉彩描金黄地镂空转心葫芦瓶,成化青花人物纹瓜棱瓶,双耳瓶 隋代创制,宋代南北瓷窑大量烧造。瓶的颈部两侧附贴双耳,由于耳的形式多样,因此有贯耳瓶、环耳瓶、兽耳瓶、凤耳瓶、鱼耳瓶、戟耳瓶等各种不同的名称。凤耳瓶、鱼耳瓶是龙泉窑特有的作品,明代双耳瓶,撇口、溜肩、扁腹,肩有对称戟耳或双活环。清代双耳瓶多为扇形,有耳孔安在腹部。,花口瓶 宋瓷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有此瓶式,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各窑的制品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的特点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和耀州窑则为圆腹喇叭形足。花口瓶中的海棠瓶,上下都是三瓣海

14、棠式;荷包瓶做荷包形,是宋定窑产品。明清的花口瓶,多仿宋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 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清乾隆青花九龙攀芝纹花口瓶,连座瓶 宋代始见,多影青器。口沿平折,高束颈,故腹,喇叭足连接瓶座。颈腹间塑两铺首,铺首下旋制凸弦纹一周。腹上部印制飞风,下部印制双层莲瓣。明嘉靖的连座瓶,上身为灯笼小瓶,下部多为方座。,直颈六棱瓶 晚唐的一种典型瓷器。六棱形直颈很长,颈肩交接处呈级梯状,圆鼓腹也带六棱,平底,实足。,金元时期的天蓝釉双耳连座瓶,匏制团寿字六棱瓶,6、杯类 瓷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

15、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鸡缸杯 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压手杯 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

16、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清乾隆斗彩爵杯高,鬥彩蓮花紋高足杯,7、碗类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型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型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

17、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型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

18、,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外黄地洋彩洋花内红蝠纹宫碗,青花龙穿花纹高足碗明,鸡心碗 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斗笠碗 广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明代宣德青花牵牛花纹鸡心碗,南宋龙泉窑斗笠碗,折腰碗 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卧足碗 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

19、。多见于明清两代。,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北宋汝窑豆青釉刻花镂空双层孔明碗,折沿盘 元代开始流行。折沿,圈足,砂底。多为景德镇青花器。吉州窑出土有黑釉彩绘折沿大盘,龙泉窑也有生产。,8、盘 盘,常见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青花博古花卉纹折沿盘,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

20、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嘉慶高足盤,9、其他器型 所谓其他器型,其实更多的是一些日用器物比如枕、灯盏、渣斗、笔托、乐器、托架,和一些特殊的造型如人物塑像、十二生肖像等等。有两类器物我们也放在这个栏目里,它们是笔海和花觚。这是因为笔海并不是主流陶瓷器型,它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明

21、正德青花渣斗,瓷器优劣的鉴别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怎样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贴花纸有专门的生产厂生产,规模都不大,它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或自己创作图样,在商店里售卖

22、。生产瓷器的个人和厂家都可以直截买来、贴上,送去烧就行了。不需技艺,也不费力气,省工、省料、省时,适合大批量生产。现在工艺瓷器也大量采用贴花瓷。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收藏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如何区分贴花瓷和手绘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1、看装饰纹图案。有很多瓷器,上、下、左、右边缘,常常有一圈装饰图案。贴花的图案,普遍会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三种状况。如缸、碗、杯、瓶之类。2、细看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陶瓷颜料所至,但并不是一定都出现,要细看。3、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

23、。每个局部,贴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4、球面几何形状瓷器(如大天球瓶),大面积连续图形画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风景,不会是贴花的,否则会出现折叠现象。,5、青花分水工艺做的瓷器,可以判定不是贴花的。6、从颜色上判断。无论釉上、釉下贴花纸,从工艺上讲,陶瓷颜料附着厚度有限,颜色的深浅不易解决。对于某种颜色,如黄色,就会出现所有这种颜色在整个画面上,都会基本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区别方法。7、对于有球面几何形状的瓷器,它的贴花纸,往往多片贴花纸拼块组成,如山水画,为了整体效果,也人工画一些补充图案。这样就会同种颜色(如青花颜色),手绘和贴花出现不一样色调的现象。如瓶子,元圈装饰线都是用手工画的,这个颜色往往与同种贴花颜色色调不一样。8、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鱼缸用的比较多。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9、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10、潮州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还有,景德镇瓷用潮州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谢谢观赏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