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激励.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83456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0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中的激励.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管理中的激励.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管理中的激励.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管理中的激励.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管理中的激励.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中的激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中的激励.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管理中的激励,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行为激励问题,即如何持续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问题。激励就是管理者通过运用适当的措施、手段、方法和策略,以控制、协调、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动机又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的最初原动力,动机是需要的活化和行为的直接驱动力,行为是需要和动机的文字在表现。“需要-动机-行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线。,第一节 需要,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这是因为,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事物时的状态。个体缺乏某种事物时,就将处于一种紧张

2、、焦虑和不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威胁。个体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状态,必然寻求某种行为,得到或回避某种事物和目标。可见,正是需要推动着个体以一定方式,朝着一定方向进行活动,以求得自身的满足。人所体验的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行为活动越有力,越有效。,可以看出,形成需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有求足之感。人的需要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生命运动过程。,二、需要的产生: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衡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即个体必须适应环境。这种

3、环境包括三类:一是个体的机体环境,即生理环境。例如维持机体的恒温、适当的含水量、血液的正常浓度、细胞特定的化学成分等。二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例如气温、气候、天气、污染情况等。三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风俗习惯、流行时尚等。与这三类环境保持平衡是个体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首先,个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如保障机体有充沛的营养、能量、水分,保障机体不受伤害等。其次,必须维持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如保证人的身心在特定气候、天气条件下处于健康、愉快的状态。第三,个体更需要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如良好的人际关系、顺畅的人际沟通、受人尊敬等。,然而,环境始终处

4、于不断变化之中。机体的内环境由于新陈代谢活动而不断变化,自然环境随着昼夜交替、四季变更、水文气象的变化以及地理条件的不同而随之变化,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更是在不断变化。使用这些环境的改变,都会使个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使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例如饥渴、疲劳、疾病、寒冷、酷热、舆论谴责、人际关系紧张、遭人冷遇、被人耻笑等。这种失衡状态影响了个体的正常生活,甚至对个体的身心带来伤害,危及其生存和发展。个体一旦体验到这种失衡状态带来的影响,便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失衡的根源在于缺乏,例如缺乏食物、水分、睡眠、药物、活动;缺乏御寒、消暑、避雨、防晒的工具;缺乏理解、同情、支持、帮助、友谊、爱情

5、;缺乏知识、能力、技能、热情;缺乏地位、认可、权利、名誉;缺乏自由、自主、自信、自尊等。个体一旦意识到这些缺乏,产求足之感以获得平衡,需要便随之产生了。,三、需要的结构需要的结构亦即需要的分类。人的需要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之进行不同的分类。(一)从起源看需要的分类1、天然需要是所有有机体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天然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有种本能需要。第一,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需要,新陈代谢的结果必将使有机体产生对食物、水分、排泄、休息、呼吸、睡眠等等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有机体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第二,安全需要。即有机体对有害的或不愉快的刺激回避、排除

6、的需要,即所谓“趋利避害”的需要。第三,性需要。这是一种维持种族延续的形式。第四,内发性需要。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为了机体的满足或愉快而引起 的需要,如好奇、对抚摩的渴望等。2、后天习得的需要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各种活动、经验和实践形成的需要。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和智慧性的反映。,(二)从层次看需要的结构1、自然需要保障机体存在和种族繁衍的基本需要,主要包括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身体运动的需要、安全需要等内容。,2、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初步满足,人们便会把追求的目标转向环境,即转向周围的人,需要同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希望得

7、到爱与友谊,希望获得理解、同情、支持、帮助,希望归属于组织和群体,希望获得荣誉、尊重、地位与权利。所以这些需要都属于社会需要。即“社会人”假设。如果说自然需要的满足是个体生存的基本保障,社会需要的满足则是使个体更好的生存的重要条件。,40岁的意大利人毛里奇蒙塔尔于1995年7月29日到1996年8月1 日只身一人呆在意大利中部内洛内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做了一年的名为“先锋地下试验室”的个人独处的训练。在一年的时间里,蒙塔尔不与外界交流,在洞中,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象。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象片,实验室里还备有一部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蒙塔尔与一

8、年后出洞时,他的体重下降和21公斤,脸色苍白,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的功能降到了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出现混乱,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蒙塔尔后来说:在洞穴中度过了一年,我才知道只有与人在一起,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田军译:与人相处是美好的,1997年4月18日新华日报周末版,社会需要的实质是个体寻求同社会情景中的其他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建立某种有益的、建设性关系。这种需要一旦获得一定的满足,个体追求的目标将再次转向自身,即转向对精神需要的追求。3、精神需要是一种对发展条件的需要,是个体对于能力、智慧、成就、理想的追求,如求知欲、开拓精神、自我超越的愿望、追求困难与

9、挑战性的目标,等等。,四、需要的特征1、指向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些对象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某种社会活动和生活,也可能是特定活动的结果;可能是追求或趋向某种活动和生活,也可能是远离、甚至是逃避某一事物或生活。,2、层次性与发展性低层需要往往是一些基本需要,与个体的生存和延续有关,高层次需要则是一些在低层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关。人的需要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机械上升过程。即使一个人已经发展到高层次需要为主的程度,但也离不开最基本的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即使在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上都能能到满足,但并不一定产生精神需要;即使

10、没有满足低层需要,也可能追求高层需要。因此,从个体的需要层次和结构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熟状态。,3、共同性与差异性人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是相同的。不同个体主导这样的差异;同类需要程度的差异;需要性质的差异。4、环境诱导性(社会性)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提出并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全集3,286页)但是,需要产生以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需要必须转化为人的动机。因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

11、动起来。”(恩格斯),第二节 动机,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并维持人的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是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动机为个体的行为提出明确的目标,赋予人行为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二、动机产生的条件1、需要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个体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可能存在许多不同的需要,有些是主导需要,有些是次要需要;有些被主体意识到,有些并未被主体意识到;有些需要需求程度强,有些则很弱。处于朦胧状态的需要,对主体的刺激较弱,只能引起个体产生不安之感。随着刺激信息(失衡)的加强,需求度增加,个体便逐渐明确意识到是什么事情使之感到不安,意

12、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能够解除这种不安感,即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需要由意向阶段转化为愿望阶段。,2、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诱因)即满足愿望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有了诱因条件,人才能为满足需要实现愿望而采取行动。管理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的需要,并在管理中为满足人的需要创造外在条件,以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犯罪动机,更多是为了消除引起犯罪行为的外在条件。,需要和动机是相似的,需要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初推动力,即原动力,动机则是需要的直接体现;需要一旦转化为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原因时,需要就转化成了动机。但这种转化过程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人意识到这种需要的存在,并试图使之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满足,而

13、且这种满足存在某些外在诱因条件时,这种转化过程才会得以实现。,二、动机的特点1、原发性人的任何目标行为总是源于行为者自身的某种内在原因。“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恩格斯),2、复杂性第一,动机与行为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以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第二,个体口头表达的动机往往未必是真实的动机。第三,个体真正起作用的动机与其本人所明确意识到的动机未必是一致的。(儿童),3、内隐性那些与社会行为规范和标准不一致的行为动机,主体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以掩盖和文饰,使之表面上与社会规

14、范和标准相一致。4、实践性无论动机如何内隐,总会在实践中表露出来,人们总是能够根据其行为追溯到其真正的动机。5、社会制约性个体的动机受特定的社会文化、风气、时代精神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复杂人”理论,三、动机的功能1、唤起(始发)功能对行为具有唤醒和发动作用2、定向功能促使制定目标3、强化功能动机一旦引起活动,就使活动具有稳固而完整的内容,产生积极性。一旦成功地完成某种动机活动之后,其自我满意度增加,自信心增强,在此后的活动中会使其动机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尤其乐意去做与自己曾经成功完成的活动类似的工作。对行为起到强化功能。4、调整功能当行为活动背离目标时,动机会调节个体行为,使之指向正确的目标。

15、,第三节 激励,一、激励的含义在管理中,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使员工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简单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对人的行为起到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第一,从诱因和外部强化的观点来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第二,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第三,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

16、,诱导人的行为,使人发挥内在潜力,从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二、需要、激励与管理的关系,二、激励的有效方法,1、目标激励即不断为员工制定经过努力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的目标。原因:经常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满足自尊的需要;有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2、责任激励让每个人认识并担负起其应负的责任。原因:认为是上级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产生被信任感、胜任感(自尊),满足尊重的需要,3、工作激励让工作过程本身调动人的积极性。工作带来收入与意义(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的稳定性(安全需要)、和谐的员工搭配(交往需要),等等。,4、事业激励经常与员工就组织的前途命运进行沟通,使之视自己的工作为组织的事业的一部分。原因:感到受重视,满足尊重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事关组织的大局,有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5、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感到受重视,满足尊重的需要;使之发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6、晋升激励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需要!,7、经济激励要与绩效挂钩,8、参与激励满足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9、尊重激励,10、荣誉激励,11、情感激励,11、职业生涯规划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