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部分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第五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定义、特征、内容、任务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重点掌握货币政策体系图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产生发展的历史。,货币都是货币惹的“祸”?,货币与商业周期货币与物价水平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与利率货币与货币政策,货币与商业周期,19952000年货币增长率(M2)与美国商业周期,阴影部分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期,货币与物价水平,总体物价水平,19502000年物价总水平与美国的货币供应量,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部分国家平均通货膨胀率与平均 货
2、币增长率,货币增长与利率,货币增长率(M2)与利率(美国长期国债),预算赤字与货币政策,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的关系,货币的存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量。货币的流量: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而且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等。通常我们把被排除在货币定义之外,但又和货币定义颇为相似的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称为准货币。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流通中的纸币或辅币是通货,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货币的全部。货币包含的范围要
3、比通货大得多,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我国的货币的划分层次,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划分为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准货币)M3=M2+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 M2是广义货币的供应量 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而增设的,如商业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2008年4月中国货币供应量(单位:亿元),M0=现金 30789.61 M1=M0+活期存款 120905.3 M1 总计 151694.91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2
4、 总计 429313.72,一、货币政策的概念、特征、任务和内容,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2.货币政策的特征,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3.货币政策的任务,使货币的供给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从而维护、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5、。对来自其他方面的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即通常所讲的逆经济风向而行的作用。4.货币政策的内容 信贷政策 利率政策 外汇政策,二、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货币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同中央银行形成发展的历史一样,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发展的历史。,(一)1930年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稳定金融”或“稳定币值及汇价”。,其主要的原因和背景在于:1、中央银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商业银行盲目发行银行劵,产生兑付危机,因此中央银行一经产生也就历史性的肩负起了“统一货币发行、稳定货币与金融
6、”的历史责任。2、1930年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地实行金属本位制度(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与输入)因此,保持币值及汇价的稳定,防止金融恐慌,进而避免经济恐慌就显得特别重要。3、1930年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说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国际干预经济、国家调控经济的认识不管在理论上或是在政策上都未产生和执行。因此,作为中央银行这一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部门还不可能提出其它的货币政策目标。,(二)1930年1950年以前,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由单一转向双重,既由单一的稳定金融转向“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其主要原因背景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处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失业
7、问题成为了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936年keynes的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的出版极其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主张被西方国家政府采纳,这时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既有现实要求又有理论指导;“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为实现“充分就业”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与“赤字的财政政策”,导致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稳定币值也无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三)1950年1976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由双重目标发展到了多重目标阶段,既增加了“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其主要原因与背景在于:“二战”以后,世界个主要国家都从战争中解
8、脱出来,医治战争创伤,全力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政府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当然要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出力,因此就增加了“发展经济”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国际收支状况差异加大,同时在1976年“牙买加协议”生效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取代了以前的固定汇率制,国际收支均衡对国内均衡的影响增大,因此,中央银行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就必须考虑国际收支的均衡问题,从而就增加了“国际收支均衡”的货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图,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操作指标(2)基础货币短期利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3)货币供应量中长期利率,货币政策最
9、终目标(4)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均衡,制定货币政策是由(4)至(1)的运动,执行货币政策是由(1)至(4)的运动,第六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应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掌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一)稳定物价1.稳定物价的内涵:指中央银行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2.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注意:(1)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不是指某一类或某一种商品的物价;(2)在短期内而不是指中期或长期;(3)不是不发生波动而是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二)充分就业1
10、、充分就业的含义:指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的工作。2、衡量是否充分就业的标准 衡量是否充分就业的标准,一般是劳动力的就业程度,即以失业率的大小来度量。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三)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 值的增加。2.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劳动力的增加;(2)资本深化程度的提高;(3)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4)社会积累的增加;(5)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其广泛运用。,(四)国际收支均衡1.国际收支的概念: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
11、。2.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逆差。3.国际收支均衡的衡量标准 主要是看自主性交易是否均衡,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加以补充。(自主性交易是指:出于自主性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劳务的输出与输入、无报酬的转让、收益的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减等;调节性交易是指:为调节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分期付款、国际间的商业信用、动用外汇储备等),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1.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货币工资变化率,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12、研究了英国1861年1957年近10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来说,在失业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应当扩张信用,降低市场利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但是,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又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甚至产生通货膨胀;同理,在物价上涨时,中央银行紧缩信用,又会增加失业。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既不可能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也不可能选择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相机抉择。,(二)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1.一般来说,要促进
13、国内经济的增长,需要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差额。2.当国内经济衰退时,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这又可能由于国外物资、劳务输入的增加以及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3.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一般要提高利率、贬值本币、减少进口等压缩过内总需求,但这又会带来国内经济的衰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寻找四大目标的均衡,结合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在这四大目标之间相机抉择;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四大目标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理解四者之间的对立面,更要寻求和把握四者之间的统一
14、面。,三、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的依据和思路,(一)周期性经济波动,谷底(过冷),复苏(上升),峰顶(过热),下降(趋冷),谷底(过冷),时 间,经济增长率,(二)确定政策目标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开始到这些政策对整个 经济发生作用,需要的一段时间。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2、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现代经济增长波动主要是经济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速度预测是经济周期波动预测的核心。经济增长速度=F(影响因素),3、货币流通速度 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货币流通量的很大变化。需要能准确预测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加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
15、幅,4、“瓶颈”因素 根据“木桶原理”,经济增长的能力要受到重要而短缺的生产资料供给能力这一“瓶颈”的制约。,(三)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2、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配合 3、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第七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特征及其组成,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选择确定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构成。,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亦即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
16、想,并不能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操纵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因此,中央银行必须找出短期的、数量化、能用于日常管理和操纵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并借助于这些中介指标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一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配合、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中央银行只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它所能控制或直接影响的只是某些中介变量,并不是宏观经济目标本身。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直接决定或控制宏观经济目标,而只能借助于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目标。
17、,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通常就被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静态和动态含义,静态主要是针对货币运动的存量变数;动态侧重于货币运动的流量变数。静态定义着重解释货币政策在某一时点上所反映的松紧状态及其程度;动态定义着重解释货币政策由松到紧或由紧到松的变化过程。静态定义着重于解释货币政策松紧状态的现实或结果;动态定义则着重于解释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某种松紧状态所发生的变动程度和变动关系等。,(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一般原则,1、必须首先满足“三性”要求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可测性:即中介目标要能够被及时、准确地测量到;可控性:
18、即中央银行要能够实现对该经济指标的有效控制;相关性:即人们能够从中介目标的变化中,比较准确预测到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2、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1)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的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用和影响的主体。也就说,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能直接引起中介指标的变量的变动,另一方面能通过这些金融变量,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反映出来。(2)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应当是全社会及金融体系了解中央货币政策的意向和强度的信号器。也就是说,社会及整个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的分析,了解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和强度,以便能够做出符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决策。(3)作
19、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观察和检验货币政策措施的指示器。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对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的状况分析,能了解到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货币政策的方向正确与否、强度是否合适、时间是否恰当等。,二、中介指标的种类,(一)短期利率 指的是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可测性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结构
20、。因此,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及时收集这些利率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可控性 尽管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市场利率,但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松紧状况和一定时期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或通过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市场利率,这样也可以间接调控市场利率。相关性 是观察经济周期各阶段转换的“指示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经济繁荣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当经济出现萧条时,市场利率就会下降。,(二)货币供应量 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可用作购买商品劳务的货币总额。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构成货币的各类形式其流动性不一样,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也
21、各不相同。,可测性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可控性M0是直接由中央银行创造并注入流通的,其可控性最强;M1、M2、M3尽管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是,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了基础货币的投入量,就是间接控制住M1、M2、M3的供应量相关性一般说来,M0、M1、M2、M3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量,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因此,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不足时,社会的总需求必然小于总供应,社会的需求不足,资源闲置,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当货币供应过多时,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应,社会需求过旺,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
22、,同样会有碍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只要中央银行将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也就控制住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三)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创造的、处于流通中的公众手持现金,以及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也就是中央银行货币性负债的总额,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源”商业银行体系“量”,可测性基础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流通中的现金,中央银行每年向流通中注入多少现金货币,这是一目了然的,很容易随时掌握这些
23、资料;二是商业银行的准备存款,这部分资料也是可以随时掌握的。可控性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的负债控制和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形成的:一是每年中央银行向社会注入的现金量。二是向商业银行的贷款。三是向财政的放款。也是可以控制的。相关性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就能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是,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要经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些是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所以,中央银行控制了基础货币,并不是完全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只能与其他目标配合在一起作用,而不能单独使用。,(四)超额存款准备金是
24、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可测性任何时候都是满足可测性要求的,中央银行只要翻开自己的帐本,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额就是一目了然的。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法定准备金的数额,从而影响实际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间的差额。相关性超额准备金的缩减,意味着信贷总规模的缩减,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从而降低总需求抑制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增加总需求,有利于经济增长。,三、各类中介目标的比较,1、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再间接对总需求发生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要和其他目标配合在一起。2、超额准备金央行影
25、响货币供应量,一般是通过改变超额准备金起作用,所以是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也不宜单独使用。3、利率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利用各种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时,都比较注意观察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并把市场利率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但在发展中国家,利率被行政管制,难以发挥作用。4、货币供应量,第八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种类及其运行机制。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种类及其运行机制;对比分析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重点在于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历程,探索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的
26、内涵与种类,1、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用以影响和调节社会货币与信用的各种规定、办法与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调控和影响社会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各种方针、政策与制度规定的总称。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2、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及其运行机制,(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
27、过制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调控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具体内容,3、准备金政策的操作程序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央行开立的帐户 存款准备金帐户 往来帐户,按存款余额缴存法定准备金,备付金存款,用于应收应付的清算业务(超额准备金),央行提高准备金率 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法定准备金 或保持超额准备金不变,增加准备金帐户上资金总额 减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 缩小信用规模 最终减少货币供应量,4、存款准备金的优缺点,优点,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缺乏弹性,对经济振动
28、太大,轻微变动会引起准备金和货币乘数的巨大变化;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弗里德曼(1959)指出,准备金政策不仅不能稳定货币供给,而且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剧烈波动,诱发经济周期,托宾(1971)认为,目前的准备金制度有待改善因为只要借款成本低于贷款和投资的收益,银行就可以通过借款而不是用存款弥补准备金不足,因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政策难以在紧缩时发挥应有作用,由于这些问题存在,一般在各国不作为日常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工具,使用上也特别谨慎。各国纷纷下调准备金率,简化准备金率档次。,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为零比利时、丹麦、瑞典已经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二)再贴现政策和再贴现率,1、再贴现政策的
29、含义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再贷款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额和超额储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通过计划与分配再贴现的额度通过实行差别优惠再贴现利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实现既调控资金流向又调控资金流量的货币政策目标。,3、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运行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产生告示效果,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市场利率的预期资格或差别的政策,影响银行资金投向,调整信贷结
30、构,再贴现率水平成为未来银行贷款率和市场利率变化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4、再贴现政策的特点,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增加对央行的压力 贴现率高低有限度 对利率影响,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5、再贴现率,各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在贴现利率,可以等于、高于、或低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有些国家还对不同期限、不同种类的票据,规定了不同的再贴现利率。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如下特点。,再贴现利率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的票据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一年以内。再贴现利率是一种官定利率,它不同于
31、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的市场利率。再贴现利率是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确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信贷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同时,也是引导市场利率的变化。再贴现利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国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有多种利率,利率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而以其规定和公布的再贴现利率为最低。,6、贴现政策的实施条件,再贴现的基础是贴现,贴现的基础是票据流通;商业银行要愿意以再贴现、再贷款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再贷款利率需要低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的调整,反映着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向,具有一定的告示效应。,(三)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最基本、最普遍
32、的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各种政府证券如国库券、公债等从而影响和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货币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的运行机制,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劵,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水平,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总量。,收缩银根,抑制过热的投机,央行向金融机构出售证券 减少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导致银行体系储备的减少 银行信贷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劵可从两个渠道影响利率水平:当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劵时,一方面证劵需求
33、增加,证劵价格上升,影响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储备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影响利率。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劵时,变化方向相反。此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劵,可直接改变市场对不同期限证劵的供求平衡状况,从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如果商业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储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再贴现时,就会使紧缩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这时候,中央银行若以公开市场业务相配合,则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必然减少,紧缩政策目标得以实现。,3、公开市场操作与央行的国库业务,政府的财政收支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容易造成社会资金出现短期性的不足或过
34、剩。税收收入的旺季,国库收入大幅增加,央行可用资金量增加,出现社会资金短期性的不足,可通过买进政府债券,扩充市场的资金量;税收支出的旺季,国库支出大幅增加,央行可用资金量减少,出现社会资金临时性过剩,可通过卖出政府债券,吸收市场的资金量,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4、优点 主动性:中央银行始终处于操作的主动地位,而且能够非常精确得控制准备金和强力货币。直接性: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影响存款准备 金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灵活性:根据金融形势的变化来对及时调整,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倍受推崇,甚至被视为唯一有效的政策工具。,5、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条件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与控制整个金融
35、市场的金融实力 具备一个发达的、完善的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的权力 证券的数量和种类要适当,搭配合理,(四)国际储备政策,1、国际储备政策的含义 由中央银行控制、可用来直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或用来进行干预以影响汇率,从而控制这种逆差的规模或用于其他目的的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其他债权类资产。,2、国际储备政策的内容 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形成制度与管理 确定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目标 平准汇价,3、国际储备政策与中央银行外汇业务的关系,从国际储备规模来看中央银行平准汇价的任务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完成
36、的。国际储备政策与外汇占款有着直接的关系。,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第九章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搭配运用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两种政策搭配使用的有效性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是国家总需求调控的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与控制的左右手,二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性,1、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畴,即一国的宏观经济。2、两类政策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3、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本国的宏观经济问题。,(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37、(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关系,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要为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目标上的一致性使二者之间具有了相互替代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经济金融问题,审时度势,相机行事。,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互补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又各自有各自的短处、各自有各自的相对独立的作用范围,因此两者应该取长补短、权衡利弊,最好是“一松一紧”,相互搭配逐步微调;尽量避免“双松双紧”,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动荡。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又具有矛盾性。货币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稳定金融,财政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提高社会福利,
38、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实现两个目标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具体要求不同,因而也会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总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十分注重两者的相互协调性,而决不能“单打一”。,(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作用范围,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调整社会财富分配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调整区域差异,实现社会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投资、价格补贴等实现特殊情况下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直接有效的调控物价总水平通过信贷资金流动调控经济结构通过引导储蓄和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调控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
39、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1997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产生与发展,1、按照中华人民
40、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2.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可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这一最终目标,既不同于过去所争论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更不同于多重目标论。它符合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特征及其要求,是崭新而又富有创意的货币政策目标搭配与组合,是十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艰难探索与结晶。,(三)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1、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
41、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1)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差的问题;(2)中国人民银行全部资产中,有价证劵资产比重太低的问题;(3
4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有价证劵种类太少、期限结构不丰富的问题;(4)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的问题。,2、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五)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人
43、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缴来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备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权平均7.35%)统一下调到5.22%。(七)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中的问题:(1)存款准备率长期过高,不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和其它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经营积极性;(2)将存款准备金政策由调控的工具降低为分配的手
44、段问题;(3)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使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依赖中央银行的问题:(4)存款准备进政策与再贷款政策相互冲消,降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功效的问题。,3、利率政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
45、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缺点:利率弹性太低,利率杠杆作用不明显的问题;,4、汇率政策,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关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与完善,1、1997年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是贷款规模指令
46、性计划管理;1998年我们宣布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按其重要性排列,各项工具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按其重要性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信贷政策等。2、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规章制度、程序、技术手段,增加公开市场有价证劵种类、期限结构,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率与效果。3、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利率的调控杠杆作用,增强利率弹性。4、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制度。5、加强再贴现票据资格的审查,增加再贴现利率种类和再贴现额度分配制度。6、加大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积极扶持和推进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我国货币政策实现间接调控的重点在银行、核心是利率的市场化,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三者都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