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99759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1,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一、概述二、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三、高分子化合物毒性氯乙烯,2,一、概述,(一)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ar compound)定义 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其分子量为几千几百万,分子构成简单,由一种或几种单体(monomer)聚合或缩聚而成,又称为聚合物(polymer)或共聚物(copolymer)。,3,聚合:许多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析出任何副产品。,4,缩合 单体间先缩合析出一个分子水、氨、氯化氢或醇,再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酚醛,苯酚,甲醛,5,一、概述,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种新兴工业。

2、近年来发展迅速 1907年美国开始生产少量酚醛树脂,这是最早的塑料,主要用作电绝缘器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德国生产了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1935年,第一种合成纤维-锦纶66研制成功1940年英国合成了涤纶1950年,美国杜邦公司研制了聚四氟乙烯、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聚丙烯,6,我国聚乙烯生产能力逐年增加:我国现有聚氯乙烯生产厂79家,2001年全国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360万吨,产量约310万吨。2005年,我国的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将超过400万吨。2010年我国的聚氯乙烯能力可达到600万吨左右。2005年我国聚氯乙烯的消费量为600万吨,2010年可达80

3、0万吨。,7,(二)主要类型按照来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羊毛、棉、天然橡胶、淀粉等。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按照骨架和主链的成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NO)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其他元素,Si、O)应用形式主要为:塑料(plastic);合成纤维(synthetic fiber);合成橡胶(synthetic rubber);涂料(dope);粘胶剂(stickness agent)其它:离子交换树脂等。,8,高分子化合物的优点(特性),高强度、抗腐蚀、绝缘性、质量轻、成品无毒或低毒;机械、光、电、热、声学等多方面优异性能。应用范围广泛,医学

4、领域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各种纤维导管、血浆增容剂、人工肾、人工心脏瓣膜等。光导纤维、感光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仿生高分子材料。,9,10,11,二、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一)聚氯乙烯树脂 四个部分 1、生产基本化工原料:石油或天然气裂解形成乙烯、二氯乙烷,2、合成单体:氯乙烯 3、单体聚合或缩聚:聚氯乙烯树脂 4、聚合物加工:各种塑料产品,12,#高分子化合物生产对工人健康影响,不同的生产阶段对工人健康产生影响基本化工原料的生产生产中的助剂(添加剂)树脂、含氟塑料在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毒物。,13,高分子化合物生产对工人健康影响单体,常见毒物 石油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等;苯系化合物等

5、 使用单体: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稀、丙烯腈等,14,毒性及防护不仅涉及生产工人的健康,而且几乎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卫生问题。,15,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等在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塑料。聚氯乙烯制品在接触酸和油脂时易分解并析出氯化氢和氯,其中的稳定剂铅化合物中的铅的析出量也增高。聚乙烯塑料制品中不含有增塑剂和稳定剂,是较理想的食品工业用品,但接触脂肪后可分解成有害的低分子化合物而污染食品,因此仅适用于非脂肪性食品的盛放和包装,规定用于接触食品的塑料制品中单体和添加剂的最高含量及在腐蚀、热和各种溶剂作用下分解产物的容许量,是塑料食具和包装材料毒性评价的主要任务。合成纤维在解决

6、衣着问题美化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合成纤维制品透气性差,有的品种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湿疹。合成纤维衣料在着火时先呈熔融状态粘着皮肤而易至灼伤。有些国家规定婴儿衣服不用合成纤维制作。其中添加的某些阻燃剂和增塑剂等,具有致突变性,甚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大量塑料建筑材料用于楼房建设,而从其中释放的甲醛,16,(二)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重油裂解制造氯乙烯(联合法)工艺过程,17,(三)常见高分子化合物单体及活性代谢产物,18,(三)常见高分子化合物单体及活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大致相同,被氧化成为环氧化物,与核酸结合,致癌和致突变。,19,三、高分子化合物毒性(一)聚合物的毒性 呼吸系

7、统:聚丙烯腈、聚氯乙烯、聚已内酰胺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粉尘,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和肺炎等慢性呼吸道炎症,肺纤维化变;皮肤、粘膜:刺激作用、变态反应;皮炎和湿疹 长期埋入体内(美容假体):轻度炎症、腐蚀、肉芽肿或肿瘤;,20,环氧树脂及其某些添加剂的刺激与致敏能力化学物 名称 刺激强度 致敏强度单体 环氧氯丙烷 中度 中强度 双酚A 轻度 无轻度 低分子环氧树脂 轻度或中度 强极强环氧树脂 中分子环氧树脂 轻度 高分子环氧树脂 轻度 无固化剂 二乙烯三胺 重度 轻中或重度 间苯二甲胺 重度 轻中或重度 改性胺类 中度 轻中度活性稀释剂 环氧苯基醚 中度 极强或中强度 环氧丁基醚 中度 极强

8、或中强度,21,(二)单体毒性 所有单体对人体均有毒性。(三)助剂的影响(添加剂的类型)塑料增塑剂:二烃基锡 刺激性 稳定剂:铅化合物 此外,固化剂、着色剂、填充剂、发泡剂等(邻苯二甲酸酯、硬脂酸酯、有机硅、有机铝等)。机械结合周围环境(与人体接触或污染水、食物等);通常它们的含量少,对接触者影响较少。,22,添加剂的类型,在单体生产和聚合中:引发剂:促使聚合反应开始的物质。调聚剂: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达到一定的数值 凝聚剂:是聚合物形成的微小胶粒凝聚成粗粒和小块在聚合物加工成塑制品的成型加工过程中:稳定剂:增加聚合物对光、热、紫外线的稳定性 增塑剂:改善聚合物的流动性和延展性 固化剂:是聚合物

9、变为固体 润滑剂:着色剂:发泡剂,23,(四)热解产物毒性 高分子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受热、紫外线照射及加工过程中,被氧化。除了释放单体外(未聚合),同时产生裂解产物:CO、HCI、光气等。如聚氯乙烯在300 可以裂解为氯化氢和二氧化碳,600有光气、氯气产生。吸入后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化学性肺炎。发生急性中毒。,24,(四)热解产物毒性 高分子化合物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工人有接触热裂解物的可能;当发生火警时,受灾人群、救火人员和附近的居民也会受到影响。如,在1929年国外某医院发生了由硝化纤维素制成的X线胶片引起的火灾,125人死亡。大部分人由于吸入了热解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而致死。,

10、25,(四)热解产物毒性 聚氯乙烯薄膜(加热)包装肉类产品:呼吸困难占23.5%,咳嗽47%,多痰占35.3%。时间肺活量降低,部分有哮喘发生。商用肉类包装机每次用热点丝切割聚氯乙烯薄膜产生的:HCl 110g,CO 24g,丙烯醛25150ng,苯和甲苯小于520ng。,26,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一、概述:氯乙烯是塑料工业的重要生产原料,是生产聚氯乙烯塑料的单体;或与醋酸乙烯、丙烯腈制成共聚物,用作粘合剂、涂料、绝缘材料和合成纤维,也用作化学中间体或溶剂。别名乙烯基氯。1、理化性质 无色气体,在1214时为液体,沸点13.9,易燃易爆,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和四氯化碳。

11、2、稳定性与反应性(1)化学稳定性 极易燃。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气体-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气体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流动,可能造成远处着火,在特定条件下,能生成过氧化物,引发爆炸性聚合。有湿气存在时,浸蚀铁和钢。(2)燃烧(分解)产物 燃烧时,分解生成氯化氢和光气等有毒和腐蚀性烟雾。(3)避免接触条件 避免受热、光照和接触空气与潮气。,27,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二、接触机会:制造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生产过程中,在转化器、分馏塔、贮槽、压缩机和聚合釜内清洗或抢修时接触。三、毒理(一)代谢吸收:氯乙烯在常温下是气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人体。皮肤受液体污染也

12、可吸收少量。分布:大鼠吸入14C标记的氯乙烯26mg/m3 6h,72h后,每克组织中氯乙烯代谢物的放射活性以肝,肾最高,皮肤、血浆次之,脂肪最少。急性大剂量吸入,大部分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停止接触10分,82的VC排出。代谢: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进行代谢,28,氯乙烯在体内的代谢,DNA、RNA、蛋白质,突变、肿瘤,肝混合功,能氧化酶,较低浓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29,(二)毒性 1、急性毒性 主要为麻醉作用;小鼠最低麻醉浓度为199.7286.7g/m3,人体的麻醉阈为182g/m3,2、慢性毒性 长期吸入可致大,小鼠肝、肾、肺、乳腺等,肿瘤,特别是肝血管肉瘤。

13、氧化氯乙烯与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30,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氯乙烯急性毒性的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毒性的靶器官为肝脏。江泉观教授实验:氯乙烯可诱导体内、体外大鼠肝脂质过氧化,过氧化部位主要为微粒体。大鼠连续吸入5%氯乙烯6h,可诱导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微粒体酶如细胞色素P-450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两者下降的程度与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细胞色素b5仅呈一时性下降;NAPH-细胞色素C还原酶似有升高趋势。诱导大鼠肝微粒酶活性,可大大增加氯乙烯的毒性。,31,毒性实验大鼠肿瘤的发生

14、与氯乙烯剂量的关系氯乙烯剂量 动物数(只)结果 64 mg/kg 120 5 肝血管肉瘤 4 外耳道腺瘤 1 肾胚细胞瘤25.6 mg/kg 120 1 肝血管肉瘤 2 肝外血管肉瘤 2 外耳道腺瘤 1mg/kg 150 3 肝血管肉瘤 1 肝细胞瘤 5 外耳道腺瘤 0.3mg/kg 150 1 肝血管肉瘤 1 肝细胞瘤,32,四、毒作用表现(一)急性中毒 多见于意外事故大量吸入所 致。麻醉作用。轻度中毒 头晕、头痛、恶心、胸闷;重度中毒 神志不清,昏迷甚至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3,(二)慢性中毒 氯乙烯综合征“氯乙烯病”;1、神经系统 神衰综合征;2、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

15、肿大,肝功能异常。3、肢端溶骨症(acroosteolysis,AOL)氯乙烯作业工人,尤其是氯乙烯接触程度较高的清釜工,可因肢端动脉病变等原因,导致局部骨组织缺血性无菌性坏死,出现四肢末端骨和一些关节的溶解性骨损,即肢端溶骨症。表现为 手指麻木,疼痛,肿胀;手指动脉痉挛,遇冷发白;X线检查显示一指或多个指的骨小梁模糊、骨边缘缺损、末节指趾骨粗隆半月状缺损、指骨变粗变短、骨皮质硬化和变形杵状指等。4、血液系统 溶血和贫血倾向;,34,(二)慢性中毒 氯乙烯综合征“氯乙烯病”;,5、肝脏 肝大,后期有肝功能异常;氯乙烯中毒性肝病;6、皮肤 湿疹样皮炎或过敏性皮炎,皮肤干燥、角化、皲裂。7、肿瘤:

16、肝血管肉瘤(hepatic angiosarcoma)。国际癌症研究所(1ARC,1987年)将氯乙烯归为组1,人体致癌物。职业性肿瘤 8、生殖系统:流产、妊娠综合症发生率增高 9、其他:眼畏光、流泪、充血;甲状腺功能受损,35,五、诊断与处理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在我国早已列入职业病名单,制订的国家诊断标准(GBZ902002)已于2002年6月1日实施。(一)急性中毒 大量吸入氯乙烯的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调查及麻醉为主的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病因 脱离现场,清洗皮肤和衣物,对症处理;无特效解毒剂(二)慢性中毒 职业史、健康检查和劳动卫生学调查:肢端溶骨症,X线摄片:肝病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对症处理

17、、注意营养、适当休息、保肝治疗。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对雷诺症和皮损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诊断标准处理原则参见课本129页。,36,氯乙烯中毒性肝病,氯乙烯中毒性肝病的病理表现。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物,肝窦不清,肝索排列轻度零乱,无气球样变、嗜酸小体、肝汁淤积和炎细胞反应等肝炎常见改变。,37,六、预防(一)车间设备及管道密闭,加强通风;(二)清釜过程 清釜前应充分通风;釜内涂“阻聚剂”(主要为硫化钠、硫酸钠等);作业人员穿防护服和戴通风式面罩。(三)加强作业场所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体检:每年一次,手指12年作 X线检查;肝功能检查作业场所氯乙烯浓度卫生标准(TWA为10m

18、g/m3,STEL为25mg/m3)职业伤残程度鉴定:GB/T16180(四)职业禁忌证:神经系统疾病、肝、肾疾病,雷诺症、慢性湿疹和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皮炎病患者。,38,氯乙烯慢性中毒案例,患者唐,男,37岁,1976年1993年为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聚合辅助工。其中1979年1983年为聚乙烯聚合釜清釜工。1980年至1991年先后4次因清釜及维修设备而发生急性氯乙烯中毒,有一过性意识丧失,小便失禁史。该车间常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并死亡2人。车间内氯乙烯浓度测定最高564mg/3,最低22.5mg/3,平均浓度256.3mg/3,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患者因头晕、失眠、乏力,记忆力下降,恶心、食欲不

19、振伴阵发性右上腹疼痛2年,症状渐加重伴体重下降3个月,腹部超肝大而收住院。查体:36,80次/min,Bp16/10Pa。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率80次/min,律整,无杂音,双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上腹压痛,肝右肋下1 5cm,质软、边缘钝、触痛、剑下未及、脾未及。神经系统及四肢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乙肝五项均阴性。生化检查:谷氨酰转肽酶偏高:58/(37),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腹部超:肝右斜径12.5cm,剑下3.9cm。脾厚径3.9cm,肋下1.5cm。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肝脏体积略增大,肝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呈散在斑片状稀疏,脾脏显影增大。诊断为肝

20、脏弥漫性病变,脾大。脑地形图异常。脑血管超声:脑血管波动指数偏低(动脉扩张)。心电图观察偶有窦性心动过速表现。手足线拍片未见异常。治疗:给予维生素族、维生素、谷维素、健脑补肾丸、复方五味子片等口服对症支持治疗,静滴保肝解毒药物,治疗22,症状减轻即出院。,39,氯乙烯慢性中毒案例,本例氯乙烯作业17年,其中4年为清釜工,车间内氯乙烯平均浓度超标10倍以上,有多次急性氯乙烯中毒史。接触氯乙烯15年后出现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及恶心、食欲不振、阵发性右上腹痛等肝脏损害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伴体重下降。腹腔部超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为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弥漫性病变、脾大。化验谷氨酰转肽

21、酶偏高。脑地形图及脑血管超声异常。化验乙肝五项均阴性,排除了传染性肝炎所致的肝脾大肝损害症状,慢性氯乙烯中毒的诊断是成立的。病人应立即调离原作业,并应严密随访观察,必要时作染色体检查及肝活检,以早期发现肝血管肉瘤或癌变。,40,我国目前诊断慢性氯乙烯中毒,主要依据长期氯乙烯接触史,肝脾肿大,在排除传染性肝炎基础上确诊。氯乙烯还是一种化学性致癌、致突变剂,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且与工龄相关。,41,氯乙烯急性中毒案例,1事故经过:患者,男,46岁,农民建筑工。在某氯乙烯厂区内挖槽施工时,因于邻近上风向的氯乙烯生产设备维修中操作不慎致使管道内大量的氯乙烯泄漏,而吸入高浓度的氯乙烯。患者意识模糊、四

22、肢无力继而昏迷。事故发生后约10分钟,被救援人员在距其施工位置顺风向12处发现。患者俯卧地面,紧急送往医院。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事故发生时泄漏的氯乙烯气化后形成浓雾状,距地面约1.2以下能见度很低。2临床资料:患者于2002年7月22日10时,在事故发生后25分钟急诊入院。查体:180/105(24/14),110次/分,32次/分,呈昏迷状态,时而出现躁动,呼吸急促表浅,口腔有粉红色泡沫状分泌物溢出,口唇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5,对光反应减弱,颈软,两肺可闻湿性啰音,心率110次/分,腹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显示心肌缺血表现、偶发室性早搏。血

23、氧饱和度89%。,42,氯乙烯急性中毒案例,立即除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清水清洗擦拭全身。同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面罩给氧辅助呼吸,静脉注射安定10以控制患者躁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速尿40、氨茶碱0 5,静脉推注西地兰0 4,以及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疗法。经70的紧张抢救,患者意识转清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较平稳,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和散在干啰音,心电显示心肌供血不足。135/82(18/11),108次/分,20次/分,血氧饱和度92%。血常规检查除14 1109/外其余均正常,尿常规(-),血钾、钠、氯正常,血肌酐101 5/,216/,7 2/。病情稍有缓解后送入内科继续观察治疗。住院后持

24、续氧气吸入,糖皮质激素和能量合剂静脉滴注维持,同时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肺感染,雾化吸入氨茶碱、必嗽平和庆大霉素混合液,2次/,治疗肺水肿;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1次/,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静脉给予参麦注射液和葛根素改善心肌供血;在能量合剂中加入肌苷等药物保肝治疗。入院3后发绀减轻,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6%,尿量1500。入院5两肺干湿啰音全部消失,线胸大片检查两肺无显著改变。入院第10(8月1日),因自觉症状消失要求出院。自入院第2天至出院后共检查肝功能5次,肝脏损害呈进行性加重,考虑为急性重度氯乙烯中毒所致肝脏损害。出院后18天(8月19日)追访患者,主诉乏力,无肝区不适等症状,

25、肝功能检查指标高于出院时结果的1倍,嘱继续服用保肝药物并且定期复查。患者30后自觉体力恢复,主动要求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出现中毒性肺水肿及脑水肿。原因须进一步研究。,43,聚氯乙烯,部分输液生产企业和部包装替代了玻璃瓶生产大国内使用最多的是PVC。与传统的玻璃瓶相比袋具有机械操作简单、价格低、占地面积小、污染少、效率高、方便运输、破损率低、安全等诸多优点。.输液袋的特性输液器具有热塑性、透气性、透水性、吸附性等特点,对药物的质量难以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袋装输液的生产、贮存及使用。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袋装输液在贮存期间袋内水分不断挥发减少,导致输液中药物浓度升高,甚至会超过药典规定的限量,故

26、袋装输液不宜长期贮存,应在3个月以下 对主药的吸附作用是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了一定量的增塑剂,带有大量的静电,故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这种吸附作用对多数高浓度药物的影响较小,一般不影响治疗浓度。但对微量药物和某些极性药物的影响较大,甚至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已知对胰岛素、地西泮、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环丙沙星、川芎嗪等许多药物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聚氯乙烯单体、增塑剂以及可溶出物对人体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谭桂山等对30个国产输液袋包装的输液剂或实验试制品进行检测,均检出了具有低毒性的增塑剂酞酸及其衍生物、鲸蜡醇。而上述物质经静脉给药后的毒性参数尚未见文献报道,还需进

27、一步研究,44,丙烯腈(acrylonitrile,ACN),一、概述1、理化特性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刺鼻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相对密度0.8。2、.稳定性与反应性(1)化学稳定性 高度易燃。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蒸气-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与强碱和强酸接触,着火和爆炸危险气体较空气重,可沿地面移动,造成远处着火。与强酸和氧化剂剧烈反应。浸蚀塑料和橡胶。(2)燃烧(分解)产物 受热时,分解生成氮氧化物和氰化氢有毒烟雾。(3)避免接触条件 避免受热、光照和接触空气。,45,丙烯腈,3、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为人工合成物质,具有较强毒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其天然产物,其

28、来源只能是生产或使用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制造丙烯腈(ACN)单体及使用ACN制造其他化合物的生产过程。目前ACN主要由丙烯与氨、氧气在触酶催化下氧化制得,是制造合成树脂(如ABS高强度树脂)、合成橡胶(如丁腈橡胶)、合成纤维(如腈纶纤维)等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原料,此外,它还用以制造丙烯酸酯。我国1996年的ACN产量已达3.99108kg(40万吨),美国ACN的年产量约为14108kg,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大量生产,是目前最重要的化学产品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业毒物和环境污染物。,46,丙烯腈,ACN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完整皮肤吸收。ACN整个分子与红细胞牢固结合,是它在

29、体内蓄积的一种形式,约20%25%为整个本品分子与体内亲核分子的结合物,其结构通式为R-CH2CH2CN。其中R可以是核酸、蛋白质、类脂类、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及其类似物,5-羟色胺,-氨基丁酸和组胺等。ACN首先直接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与谷胱甘肽(GSH)和蛋白巯基结合。氰乙基硫醇尿酸从尿中排出;ACN还可以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P450)和其他已知的能产生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酶系统进行氧化反应,生成2-氰环氧乙烷(cyanoethylene oxide,CEO)。然后,在肝脏CEO或直接在环氧化物水化酶的水解下形成氰醇,

30、或通过GST与谷胱甘肽和蛋白巯基起反应,形成结合复合物,然后再被水解。任何一种情况,水解作用形成的氰醇均可在体内pH条件下分解产生氰化氢和硫醇尿酸等。,47,丙烯腈,ACN具有广泛的靶器官毒性,用14C标记ACN研究其在体内分布,发现在染毒后0.572h,肝脏中的放射性值较高,在心脏、肺脏、脾脏、肾脏和脑组织中亦存在标记品的放射性。ACN的代谢:它的整个分子可与体内亲核分子结合,干扰生理功能。急性中毒时,主要是析出的CN起作用,CN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造成组织缺氧。ACN在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下形成的 2-氰环氧乙烷(环氧丙烯腈)(CEO),与DNA和RNA形成的共价结合物;原形A

31、CN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烷基化特性,也可与DNA和RNA形成不可逆结合物。由此可见,ACN和CEO与DNA和RNA的共价结合作用,可能在ACN致癌作用过程中起到启动作用。ACN分子本身也有毒作用:ACN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痹作用,48,丙烯腈,(1)急性中毒 职业性急性中毒主要因吸入较高浓度ACN蒸气所致,皮肤沾染多量ACN液体未及时清除也可引起;生活性急性ACN中毒较少见,多因误服ACN液体所致。ACN的特殊臭味(杏仁味)具有警戒作用,浓度为840mg/m3时即可嗅出,可使人们免于持续吸入较高浓度的ACN蒸气,故一般情况下,吸入途径引起的急性中毒多为轻度中毒,中毒早期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

32、恶心、呕吐、腹泻,并有轻度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面色苍白,大汗、烦躁不安,可查见腱反射亢进。继续发展,则出现脉搏弱慢,血压下降,呼吸浅慢或不规则,恐惧感,意识朦胧;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阵发性全身抽搐,患者尚可因氰离子对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直接收缩作用,出现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肿。,49,丙烯腈,辽阳市某化工厂8名工人(男6人和女2人),因意外事故吸入ACN挥发气体而中毒,其中7例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最短15min,最长4h,清醒后全部主诉头痛、头晕、恶心、乏力、呼吸紧迫感、心律加快。体检发现,肝脾均未触及,未见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经抢救处理

33、,248h全部脱离危险,521天自觉症状消失而出院。,50,丙烯腈,(2)慢性中毒:长期在超过ACN最高容许浓度的环境中工作,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常较高,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或嗜睡、多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血压偏低等。部分工人可有甲状腺摄碘率降低、甲状腺肿大等表现;还有部分工人因对ACN过敏,直接接触其液体后,局部皮肤可出现充血、红斑、疱疹,后期可有脱屑、色素沉着,皮肤斑贴试验亦显示阳性结果。尽管动物实验证实ACN属于致癌物,但在人类尚未见确切的病例报告。ACN为可疑人类致癌物。,51,两名工人不慎将液态ACN流到其腿部,并将其鞋浸湿。这两名工人立即清洗腿部和干燥其鞋子,并再次穿上

34、其鞋子,在68h后发现接触ACN部位皮肤出现水疱。治疗分别持续21天和38天。两名工人清洗器械装置,接触5%ACN水溶液,在接触部位出现严重皮肤烧伤样变化。治疗分别持续35和72天。,丙烯腈,52,丙烯腈,(3)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Z132002)。急性中毒的诊断原则与其他毒物中毒一样,需有明确的ACN接触史,临床表现符合ACN的毒性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工作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证实患者有过量ACN接触,且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疾病相鉴别。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合并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的临床表现仍是ACN中毒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可靠的接触史(职业接触、误服等),A

35、CN接触指标检测阳性等情况,做出急性ACN中毒的确切诊断并不困难;同工者或同时处理化学事故者同时发病且症状相似,具有重要提示作用。,53,丙烯腈,1、轻度中毒:接触ACN24小时之内出现以下临床症状者。(1)头晕、头痛、乏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手足麻木、或短暂意识模糊、口唇紫绀;(2)眼结膜及鼻、咽部充血;(3)尿中硫氰酸盐含量增高。2、重度中毒:还有(1)四肢阵发性抽搐;(2)昏迷(3)肺水肿ACN致接触性皮炎诊断参照GBZ182002执行,54,丙烯腈,(4)急救与治疗 及时中断ACN的侵入 积极给氧:应注意吸入高浓度氧(65%)的持续时间仍不应超过24h,以免发生氧中毒 尽快

36、进行解毒治疗 接触反应或轻度中毒者,仅用硫代硫酸钠即可,重度中毒者使用大剂量亚甲蓝 重视对症支持治疗(5)亚细胞干预措施:自由基清除剂,如糖皮质激素、还原型谷胱甘肽、慢性中毒尚无确切病例可供参考:对疑有慢性中毒者,可暂时调离ACN岗位,并予对症处理,并可酌情投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有机硒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E、肝泰乐等药物,鼓励患者平日多饮绿茶。,55,丙烯腈,(5)劳动能力鉴定 ACN接触反应或急性轻度ACN中毒均可获得痊愈,很少发生后遗症可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 16180-1996)有关规定处理。疑为慢性中毒者,暂时调离ACN岗位后,可每36月复查

37、一次,症状恢复后即可返回原岗位工作;但对返回岗位后症状一再复发的患者,则宜调离ACN作业,避免ACN接触。,56,丙烯腈,(6)职业禁忌证 ACN作业的职业禁忌证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如严重的神经衰弱等,肝脏疾病,如各型肝炎、明显脂肪肝等,贫血:明显心脏疾患;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肤病,对硫代硫酸钠过敏等。,57,丙烯腈,(7)预防:加强管道和生产设备的密闭和通风,控制空气ACN浓度(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为1mg/m3,短时间接触阈限值2mg/m3)下班后或皮肤被污染时立即用温水和肥皂水清洗 严格就业前体检,禁止有神经系统、肝肾疾病患者从事丙烯腈作业。,58,丙烯腈,患者男,19岁,丙烯腈操作工

38、,未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与助手修理堵塞丙烯腈贮罐管道,工作1小时后,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继之呼吸困难,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乏力,晕倒在地。厂方立即将患者送至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救治。入院检查体温36 7,脉搏106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6/11,神志清,颜面苍白,精神萎糜,双眼红肿及咽部轻度充血,口唇轻度紫绀;治疗立即给予吸氧,用1%碳酸氢钠溶液冲眼30分钟,3%碳酸氢钠溶液20雾化吸入。静滴5%葡萄糖液;40,辅酶200,肌苷0 4,1 0,地塞米松10,细胞色素30,连用三日,辅以对症及保肝药物治疗,第五日痊愈出院。,59,丙烯腈,目的:探讨低浓度丙烯腈对工人健康的慢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某单位16例丙烯腈作业工人连续15年体检资料。结果:在国家卫生标准浓度以下,丙烯腈对人体健康可有轻微的慢性影响,但未发生慢性中毒和肿瘤发病率增高。,60,丙烯腈,接触组与对照组自觉状况情况比较-对照组 接触组 2 n=10 n=16-头晕头痛 4(25%)4(25%)0.64乏力 3(30%)4(25%)0.08失眠 2(20%)2(12.5%)0.38心悸 2(20%)3(18.25%)0.006胸闷 2(20%)3(18.25%)0.006-脑血流图检查16例AN作业者有4例出现轻度血管弹性减退,两组尿硫氰酸盐结果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