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42302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虚词,之,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第一人称代词:我。君将哀而生之乎?事理代词(如:告之于帝)助词: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往,到.去。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何功之有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调整音节,无实义。但观之,甚弗声。连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作定

2、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而,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朝而往,暮而归。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顺接(表承接或递进),

3、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通“如”:好像,如同。通“尔”,你,你的。而已罢了。如是而已。一桌、一抚尺而已。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尔,3,同“耳”,罢了。例:无他,但手熟尔。非死则徙尔。你,你的,你们的。例:尔安敢轻吾射!那。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作助词,无实义。例:始尔未为久如此,这样。例:君尔妾亦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盖,4,遮日挡雨的用具。例: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盖一岁之

4、犯死者二。盖追先帝之殊遇。遮盖,掩盖。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大概,大约。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发语词 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通“盍”,何;何不。,夫,5,丈夫。例:其夫呓语。成年男子。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夫战,勇气也。(4)这,那。例: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例:嗟 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 拒秦。悲夫!,故,6,原因,缘故。例:既克,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本来,原

5、来。例:两狼并驱如故。宋将军故自负。旧的。例:温故而知新。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所以,因此。例:故尝与过宋将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木受绳则直。故意。仍然。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故事先例,前例。故尔因此,所以。,乎,7,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天下事有难易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君将哀而生之乎?若毒之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孰为汝多知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同“于”。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吾尝疑乎是。(乎: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乎: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何,8,什么。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大铁椎,不知何许人。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哪里。例:汝今欲何至?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为什么。例:予尝求古

7、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怎么。例:徐公何能及君也?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何如怎么样,怎样。何若如何。怎样。何得怎么能。何尝并非。何其多么。,或,9,有的人,有人。例:或以钱币乞之。或说处杀虎斩蛟。有时。例: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而或长烟一空。有的.,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许,也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例:到那里 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如果。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 志。,已经:.以后。例:既同寝,夜半,客曰。既克,公问其故。与“又”

8、、“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三军既惑且疑。既然。,既,10,乃,11,于是,就。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入见才,这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却。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是,就是,原来是。例:诸葛亮真乃神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是而,又。这样。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12,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其夫呓语。(其:她的。)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其中,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

9、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土 石头怎么样。),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未必有其实。(其:那样。)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在句中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依新已五岁,转眼

10、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且,13,暂且,姑且。例: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存者且偷生。这个,你且收着。将,将要。例:以为且噬己也。年且九十。久居,祸且及汝。若属皆且为所虏。而且,并且。例:且人之患志之不立。况且,再说。例: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且秦强而赵弱。尚且,还。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三军既惑且疑。磐石方且厚。,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11、.,一面.;一边.,一边.。例: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且住,你听我说!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然,14,用在词尾或用在句末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杂然相许,其妻疑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然而,但是。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是的,对的如此,这样。例: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 示承接。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则

12、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若,15,如果,假如。例: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像,好像。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细若蚊足。仿佛若有光。呆若木鸡。貌若甚戚者。你(的),你们(的)。例: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此如此,这样。

13、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何怎么样。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若干大约计算之词,相当于“多少”。,即使,纵然。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然。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虽,16,所,17,处所,地方。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4、此臣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所谓所说的。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在 到处。所在之处,处所。,只,只是。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作句首语助。,惟,18,为,19,成为,变成。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做。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题上、写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作为,当作。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以为,认为。例:孰为汝多知乎!窃

15、为大王不取也!,被。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例:何辞为?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将来,将。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为了。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11)给,替。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2)对,向。例:不足为外人道也。(13)“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焉,20,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永之人争奔走焉。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其室十无一焉。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文章)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圣人。)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也,21,同现代汉语“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鱼,我所欲也,熊掌

17、,亦我所欲也。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余闻之也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缚者曷为者也?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苟政猛于虎也!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以,22,、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臣是以无请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而,连词,可翻译为“来”。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卷石底以出。属予作文以记之。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介词,把,拿,用。例:贫者自南

18、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以钱覆其口。屠惧,投以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为,认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皆以美于徐公。、凭,靠。例:以我酌油知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勇气闻于诸侯。,、按照,依照。、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通“已”,已经。、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在、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为。、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此,这。,于,23,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在。

19、例:其皆出于此乎?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到。例: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从,自。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方面。比。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被。例:不拘于时。受制于人。向。不拘于时,学于余。给,则,24,却,可是。例: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那么,就。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及日中则如盘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同“辄”,总是,常常

20、。则则赞叹的声音。,已,25,停止。例: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子曰:学不可以已。已经。例:狼已半入,止露尻尾。今南方已定。语气词,同“矣”。同“以”。例:已后典籍皆以板本。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痿、疠。完成。已而,然后。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因,26,于是,就。例:虎因喜,计之曰。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因势利导依靠,凭借。例:因河为池。趁着,趁此。例:因击沛公于坐。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者,27,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客何为者?(者:指

21、人)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言之,貌若甚戚者。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陈胜者,阳城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停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相当于“的”。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哉,28,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