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46016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杜甫诗二首》教学.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

2、、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诗人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三别”:垂老别 无家别 新婚别,东岳:,(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海拔1545米,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泰山,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

3、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杜甫,望岳,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五言律诗),背诵指导,把握节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岱宗:

4、对泰山的尊称。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焦。阴阳割昏: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眦:眼眶,眼角,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远望),设问。问句写出了诗人对五岳之首泰山的揣摩与赞叹。答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与神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

5、黄昏与白昼。,(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眦:,(z)眼角,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凝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要登上那山颠,俯视脚底下一座座低矮的群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俯视),诗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其誓言,也

6、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望 岳远望 青近望 神秀、(高大)凝望 云、鸟(描写)俯视 众山小(想象),(抒情),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敢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诗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

7、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写诗人心底的愿望),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

8、望,烽火:喻指战火。浑:简直。何:多么。犹得:还能够。,(五言律诗),背诵指导,把握节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欣赏,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

9、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皆有人情。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

10、人移情与物,表现自己的怨恨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品味深化:,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望中所见残败荒凉,借花鸟景抒感伤情,战火

12、连连家音隔绝,忧国念家老而至哀,整体把握,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春城败象,包含着哀叹;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充满了离愁,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及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

13、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春望,比较阅读,关键:找出相同点不同点,相同点,作者、写景抒情、有“望”字.,不同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激昂豪迈,沉痛忧伤,第一课时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熟读石壕吏;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之2、3小题;第三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