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件-良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48713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7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课件-良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课件-良心.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二讲 基本概念 良心,一、“良心”的词语分析二、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三、良心的形成四、良知:基于良心及其法则的判断力五、良心养成,一、“良心”的词语分析,“良心”英语:“conscience”,德文:“gewissen”,法文:“conscience”合成词,前缀都是“共同”之意,而后半部分的词干都是“知”的意思。合起来字面上解释是“同知”、“共知”之意。上述几个表示词都源于拉丁文conscientia一词。同知,共知。今天的用法就是“良心”、“良知”。,“良”,含义包括非道德意义上的“好”、“精美”、“手艺熟练”。而一旦与“心”、“知”联系起来,则从来都只有道德的含义。且还有“天赋

2、的、先天就有的”的含义:“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心”,指身体内部器官,被引申为思维器官(等同脑),又被引申为思维和意识。被径直作为道德意识的同义词使用。“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心即关于仁义的原则规范)与“心”相近的还有“知”:“凡生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孟子首先提出“良心”概念。“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王阳明提出“良知”概念。“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也。”,分析:良心内在

3、于每个人心中,但却有共同的内容。“共同”、“天赋的”说明良心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或来自于天赋,“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或来自上帝,“是上帝所赋予的共识”;或来自自我,“自我立法”;或来自社会,“人的社会化”;良心是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中国思想家一直很重视对良心的探讨,共同特点是对内心道德意识的开发,把它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内圣置于外王之先、之上。良心很少在西方思想家那里成为哲学中心。中国思想家大多强调良心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足性,把良心看作一个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多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并不深究其细节。西方,良心的字面意思为“共知”,“同知”,“共”意味着与他人取得

4、一致,“知”则意味着知识、认识,而多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二、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作为行为规范的特点: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2、道德不具有也不使用强制手段。3、道德准则必须内化才能发挥行为规范作用。发挥作用要有内心认同、自主监督、自律准则。,良心在规范人们行为中的作用: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同,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是个人以自律准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制力。内心的道德法庭。舆论使人产生畏惧感,人们不得不服从;良心的觉醒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羞耻感,产生明确的自我道德意识。实现规范压力向行为动力的升华。,1、评判。2、督察。3、反

5、省。4、自律。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自律阶段,规范与个体认识协调一致;社会道德原则与个体道德互为表里,形成道德理想。内心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较强的行为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三、良心的形成,1、天赋感情说道德感和“内在的我”的呼声与生俱来,植根于灵魂深处,精神本性,天赋良心;2、理性算计说理性有足够的能力禁止人们去做那些损毁自己的生命或破坏生存手段的事情。,3、弗洛伊德理论“检察官”“超我”,在时刻纠正个人的行为。这个检察官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种种社会主导观念和言行规范。检察官能否发挥作用,主要看此人社会化是否成功。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各种知识和规范,取得

6、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环境、文化、群体等。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社会的奖励或惩罚;个人的模仿或认同。,道德内化,指道德主体经过社会教育、熏陶和生活实践,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的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理念和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良心是一个心理的范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良心是与义务紧密相连的道德责任心。良心属于主体认识的范畴,其形式是主观的、个性化的。其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化的。良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良心是正向的伦理价值,是自身行为的道德评价力。,良知:基于良心及其法则的

7、判断力,良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律。而处于现实生活的个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现象、关系,同时,还要受自身情感、愿望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人行为实践领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良心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特有的判断力来发挥和实现的,即为良知。,心有全体之义,而知有判断之能。良心是总体而言的知善、好善、行善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知、情、意”合一的心灵存在,还包含一种能动性,即自身立法以及由此内在法所产生的一种判断力。“良知”,“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良心养成,1、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端正动机;去掉邪念;王阳明的“省察克治”;

8、弗洛姆的反省;2、在道德践履中磨炼良心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内心体验;,社会应设法营造有利人们良心形成的环境条件。使人们感知德行合算。道德行为的成本太大,收益太小甚至是负收益,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就会在作为与不作为之间动摇。每个人都愿意社会道德秩序处于良好状态,但愿意为此努力的人却越来越少,良心的作用就越来越差。外界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人们的道德信心。好的制度会激励人们自觉。,2、使人们感知德行有“用”。社会应通过一定的手段让人们在心灵中相信,幸福不只是眼前利益,德行会得到报偿。舆论的赞扬、情感的愉悦、精神的满足等。社会应使自己的成员深信,德行是获得自身正当利益的最佳途径,即使社会暂时还存有诸多缺憾,德行也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缺少的。,思考题:你是如何理解良心一词的。下一节:基本概念公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