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49195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采光年,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理解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3、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课标要求:,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截止2004年),农业产值占GDP比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中国目前的情况,15%以下,20%以下,60%以上,15%,50%,37.66%,我国的信息产业水平,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底,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

2、业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经济运行的亮点和重点之一。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材料二: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材料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国家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城乡发展。,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储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材料三反映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2)结合材料一,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

3、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亮出你的金点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4)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国家政策给予扶持,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地区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大帮扶、支援力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图1 2001-2005年江苏

4、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图2 2005年江苏省三大产业比例,(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经济常识,谈谈你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图1反映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说明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图2反映了江苏省三大产业的比例中,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说明了江苏省三大产业比例还不够合理。,(2)江苏省在经挤发展中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强化工业的主导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

5、、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群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依据材料,说明天津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效益提高、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辨析:社会发展,就是指GDP增长,(1)题中的命题是片面的。,(2)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经济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还表现在经济的质与效益的提高上。,(3)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纯是经济增长,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区域、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不能仅仅以GDP的增长作为惟一的标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