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49538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3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新课程.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新课程,2004年教育技术讲座(一),一、信息技术的含义,联合国救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1)信息技术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2)这些技术或技术的集成能够对数量巨大的、格式变化的、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忆、处理、展示、发布和使用;(3)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通俗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扩展人的信息

2、功能的技术主要包括:扩展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采集信息功能的感测技术,如摄像、摄影、录音、扩音、录像、遥感、热敏等。扩展人们的神经系统和交换信息功能的通信技术,如电话、传真、微波、广播、电视等。扩展人们的思维器官存储、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功能的计算机技术;扩展人们的施效器官施用信息功能的控制技术,如工业自动控制、航空中的无线遥控、手机闹铃、电脑自控打铃等。本次讲座重点讨论的是第三种计算机技术,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主要应用,1、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日常生活(1)一般日常应用,如电脑打印文书、计账、售饭、娱乐等,替代手工;(2)行政事务管理:主要是网络无纸化办公系统的应用,如

3、文件流转、教务、招生、学籍、设备、图书、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3)信息发布与交流:网站、BBS、邮件、QQ,信息实时传输、记忆和向公众公开。,2、应用于课堂教学(1)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即信息技术教育);(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3)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主要是学生上网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和相互评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三、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

4、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1、信息技术能为

5、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例:专题学习网站)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3、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例:研究性学习交流在线)4、有利于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形成信息化课程资源。(例:浏阳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

6、算机网),课程资源的概念: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

7、、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5、有利于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过程评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特别有利于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利用电子邮件、BBS、QQ等工具)。,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1、加快网络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

8、建网、建库、建队伍”建学生计算机教室(能上网,最好是有盘工作站)、多媒体中心电教室;建校园网(含电子备课);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网校等),从而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教育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以及课件库、学科背景资料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百科知识库、教学案例与题库等,并逐步将教育图书和教育音视频资料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小学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数字化。,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

9、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3、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

10、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简而言之,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各种教学服务(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支持学生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形式:(1)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PP、课件等)(2)

11、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协作、研发工具。(素材资源库、电子期刊、视频点播库、互联网资源、网站信息等)(3)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教育内容、课程实施、学习方式、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专题网站;Webquest;作为学习工具案例),4、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教育政务信息化。即通常所说的无纸化办公,主要是各级行政和学校的公文、教务、教研、人事、招生、后勤、设备、图书的管理网络化,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本市办公平台;局招生、计财、仪电、学籍管理)信息发布(网站、网页建设)。目的是实施政务公开、快捷传递信息、实现公众信息的共享。,五、信息技

12、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指导整合的教学实践。既要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应用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技能,不断更新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否则就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达不到整合的目的。,2、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实验仪器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媒体选择原则)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如用电脑做实验的质疑),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则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