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主讲:苏冬青2008年10月23日,为什么要讨论基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落脚点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整合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当前实践过程中值得思考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现象一,教学偏差:学科特点不明显 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了吗?真正理解了知识吗 低认知水平:为什么收集信息?信息知识为什么活动?活动理解为什么使用技术?技术教学为什么完成任务?任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现象二,人灌 机灌、电灌、网灌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
2、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程序选择教学形式、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创设学习环境,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的因素,社会: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潮流(理念);热门话题(资源和题材)等学生:特征和个体差异(前提);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相关特征课程:课程标准(依据)、学科特点(着眼点)情境:硬件、软件、教学环境等(保障),基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3、的教学设计的产品教学计划(教学或学习方案),教学目标的设置(任务或问题)教学内容的确定:适合于进行整合教学学习资源的选编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支架的设计组织形式的确立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评价的设计,整合中的问题设计,问题的类型: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诊断和检查,回忆具体知识和信息,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重新导向、让学生表露情感等。建议: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以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整合中学习资源设计,类型:1、预设资源、相关资源2、硬件、软件、信息及人力资源 建议:1、何时、何种方式、何种类型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校实际情况而定2、目标
4、是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3、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能任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中“自由翱翔”!,教学支架的设计,目的:提供学生适时、适量、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保证每个学生和学习小组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形式:活动、工具、资料等常见类型:讲演和示范类、提示和反馈类、资料和工具类,设计教学支架注意:,1、全盘思考,构建整体框架。“支架”跨度大小、层次多少因适用对象的不同、目标的不同而定2、“支架”的实施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信息技术。课前充分预设,课中灵活生成、调整,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中的组织形式设计,全班活动:适合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多媒体辅助教
5、学:教师用计算机演示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每人拥有计算机,在线交流、讨论小组活动 1、小组拥有一台计算机。(合作学习)2、小组成员每人一台计算机。(网上或课堂合作学习)个别活动,整合中的教学环境设计,硬件的排列:根据选择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等,安排学生的座位和计算机排列方式(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室)课堂氛围: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创设课堂管理: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施,设计的共同点,重视对学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小组内部的协调、共识,注重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详尽的评价标准,整合中的教学评价特点一,包括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知识与技能:关注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情况、制作的信息技术整合作品(网页、PPT演示文件、WORD文档等)过程与方法: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特点二,方法1、客观题测验:游戏、教学平台等(优势:在线检测,即时反馈、统计学习情况,便于当场补救和调整)2、主观题测验:评价量规3、档案袋评价:电子成长记录袋或文件夹4、行为观察:学习过程行为观察表(关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为)5、问卷调查:例:网上在线调查6、学生自我反思:电子成长记录袋或文件夹、学生Blog、BBS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有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