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53057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复习,默写(1-4单元每周一诗以及所有需要背默的课文)诗歌鉴赏(春之古韵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文言文(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现代文(课内一篇,课外一篇)作文复习资料语文上课笔记、复习试卷、点击、自己买的参考书,考试范围(不允许带字典),作者、字词音义梳理脉络描写景物的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春,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节)盼春第二部分:(第至节)绘春第三部分:(第至节)颂春,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用反复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两个“着

2、”,两个“了”,给我们亲切的感觉抒写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之情。,春草图,“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赋予春天以人的神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滋润而生机勃勃的特点。,描写小草的句子钻,写生命力。(旺盛)嫩,写质地。(新鲜)绿,写颜色。(新鲜)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春天到来生机勃勃,表现人们对小草的喜爱。,春花图,春花图描写特点:色味结合(红的像火-,花里带着甜味儿)虚实结合(仿佛已经满是-)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春花竞相开放的繁荣景象。,描写风的角度,触觉、嗅觉、听觉触觉:写风的“抚摸”(春风的温暖柔和)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春风的芳

3、香)听觉: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的声音应和着(春风的和悦),春雨图,雨的细密、晶亮、绵长场景描写作用迎春图写出人们迎春的欢乐景象,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颂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新),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美)、青春活力(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中心思想,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之图画,赞美了春的创造力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无线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童话的特点(拟人手法)描写方法花的形象表现手法,花的话,高傲自大 不甘寂寞

4、 谦虚质朴 默默无闻,花的话,对比,做人要谦虚、质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二月兰,生字生词文章脉络人物描写及人物形象插叙手法及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中心思想,羚羊木雕,查问木雕(插叙)赠送木雕“强迫取回木雕”“取回木雕”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责令我把羚羊木雕追讨回来。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文章脉络,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2)“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

5、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解析:(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人物描写举例,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解析:“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老成持重。,“跳起来拍着屁股”“嘿嘿地笑”“满不在乎地说”关心他人、珍视友谊、不拘小节、慷慨直率的小女孩形象这会儿,我的心怦

6、怦地跳了起来。受到惊吓,心情紧张拿回小刀的描写羞愧、难过,担心万芳会不理我,妈妈:态度生硬、非常固执爸爸:老成持重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重视友谊万芳:仗义、明理。,人物形象,文学常识(作者、题目、字词)文章脉络语言优美生动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在那颗星子下,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标题:正标题把林老师喻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银河”中,为虚写。副标题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一件小事”为实写。,作者与标题,第一部分(第1段)用抒情性的语言,点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使下文的叙事笼罩在浓郁的怀旧氛围中,奠定了全文的情感

7、基调。第二部分(第24段)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中学时代“我”的个性特点,为下文的记叙做好铺垫。第三部分(第517段)叙写英语考试事件。,文章脉络,1、比喻例如:用“拥挤的中山路”比喻没有复习的内容太多。用可以穿行的“空档”比喻只好突击强记的一部分内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强记英语单词的情景。,“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把学生时代的趣事比喻成“一只小铃”,新颖独特,情感真诚深挚。,品味语言,2、动词生动、准确“串上三个女同学”不写“叫上”,表现“我”的调皮大胆贪玩;“我撮起嘴唇”我与老师不期而遇时故作轻松的神态和心情。“把字母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很新鲜有趣的表现了应考时的着急狼

8、狈;,品味语言,3、诗意的语言 如:“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红殷殷的花雨梦中”让人想起“花季少年”的称谓,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品味语言,“纤细的手搁在我的肩头”,“我”却感觉是“沉甸甸”的,那不是矛盾了吗?“纤细”与“沉甸甸”形成对比。“纤细”是指老师手的形态,“沉甸甸”形容老师“搁”的力量,写出我的心情,感受到老师对我的关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崇敬。你如何理解林老师是我记忆银河中“一颗最亮的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题目“在那颗星子下“)面对这么一个调皮、贪玩、聪明而又迷糊的特殊个体,林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她犹如一颗星照亮了“我”的心灵,引领“我”

9、走出误区,“我在那颗星子下健康成长”,林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所以,“我”称林老师是永远闪烁在“我”记忆 银河中的一颗最亮的星星。体现出我对林老师的崇敬、感激、眷恋。,问题理解举例,我:聪明、调皮、贪玩、容易骄傲林老师:慈爱,关心、理解又能严格要求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人物形象,作者记叙了作者中学时代一次期末考试前后发生的事,表达了“我”对一位关心、爱护并理解体察学生、和蔼可亲的英语老师的崇敬和眷恋之情。,中心思想,作者字词音义课文分析作者情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认为大多数人产生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a对时间的错觉,总觉得未来的日子还很多,b对自身拥有的天赋

10、及器官的怠倦,只有等到生命快要失去,等到天赋快要丧失,器官快要退化或损坏,才知道它的可贵。,问题一,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问题二,海伦凯勒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警醒人们珍爱时光、珍爱生命,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问题三,(1)“要是-”,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提纲挈领,揭示全文主题的作用。(2)(3)“如果让每一个人-聋上几天该有多好“如果-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普通人“对待生命如此倦怠”的现状,往往是“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他”(4)“假

11、如我是大学校长-”在前面对比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的美好愿望。(5)“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海伦-凯勒在文章中作出多次假设(“要是”“如果”“假如”,品味她借此想表达什么意愿?,(1)对光明的渴望,(2)对知识的追求,(3)对生命的热爱,(4)对世人的规劝,作者从文章中表达的意愿,字词音义梳理脉络问题分析中心思想,清贫,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叙述”清贫“,提挈全文。“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句话贯穿全文。第二部分(第29段):叙述“趣事”,刻画国方士兵的蛮横、贪婪

12、,更突出方志敏的清廉简朴的崇高品质和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补叙“家有传家宝”,调侃中隐含着对敌人的嘲讽。第三部分(第10段):赞颂了“清贫”的意义,脉络梳理,一件“趣事”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兵士:凶恶、蛮横、贪婪、偏执。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大义凛然、从容自若。描写方法、所用手法及其作用以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将两者进行对比,以国民党的奢侈贪婪蛮横来反衬作者的清贫守节,表达了对国民党官兵的鄙夷之情,趣事的“趣”在于明明方志敏身无分文,但国方士兵偏以为发财机会已到,而最终发财梦破灭。作者以幽默的方式无情的嘲弄了国防士兵的丑恶行径,表达了革命者以“清贫”自豪之感。,这桩小事称为一件趣事,它和“一个

13、最不幸的日子”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不能删去。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本文叙述作者被俘那天的一件“趣事”,表现了方志敏通知清贫洁白的生活,表达了革命者以清贫自守和对国民党官兵贪婪成性的鄙夷之情,表现方志敏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无私的优秀品质。,中心思想,春夜喜雨杜甫,选自杜少陵集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他所写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好雨知时节,(雨充满灵性)当春乃发

14、生。(春雨的适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在无声滋润万物)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拟人,拟人,衬托,想象,(以“明”衬“黑”),手法 诗句(全诗的感情基调:喜),诗人称赞春雨为“好雨”,理由是什么?,“知时节”:,“潜入夜”:“细无声”:,在“春雨贵如油”的季节,适时。,和风细雨,白天不打扰人们享受阳 光,晚上来也不愿扰人好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常用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拓展,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与心情?,表达了诗人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诗人,

15、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解题:,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春行”意即春游。,西湖的静态美,争、啄:写出了动景早、新: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致,春天勃勃生机,即景寓情(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无比喜悦的感受),地点 景物,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景物 地点,小结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江南春杜牧

16、,江南春选自樊川诗集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江南春杜牧千里 莺啼 绿 映红,水村 山郭 酒旗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 楼台 烟雨 中。,春光无限(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空蒙迷离:有历史沧桑感,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前不见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独怆然(悲伤、凄恻)而涕(眼泪)下。,登幽州台歌,时间绵长,空间广阔,情感:诗人的人生孤独感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文学常识:选自陈伯玉集,字伯玉,唐代诗人,文学常识选自崔颢集,崔颢,唐代诗人律诗格式:分为五律和七

17、律,一般为8句第一联:首联第二联:颔联第三联:颈联第四联:尾联中间两联对仗(对偶),黄鹤楼,首联(近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颔联(远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颈联(日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尾联(晚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连续两个“空”字,体现了作者形单影只,以荣景衬伤情,反衬出作者孤单、思乡,作者清冷的思乡情怀,文学常识:孔子、论语“四书”词语解释阐明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18、,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生平,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语录,弟子,再传弟子,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而:,3、不亦-乎?:,4、说:,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不也是-吗?,通“悦”,高兴,5、知:,了解。,6、愠:,恼怒。怨恨。,2、时习:,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情趣/学习的态度,为人的胸怀,时,按时 习,实习,温习,(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1、知:知道2、为:是3、是:这4、知:通“智”,聪明学习的态度(道德)要实事求是,(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好:喜爱、爱好2、乐:以(之)为快乐(意动用法)(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快乐的人。阐述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3、焉:,兼词,于此,2、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4、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0、”,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从,听从、跟从,(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可以(之)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3、矣:,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可以凭借(这)成为,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这是讲学习方法问题。,1、故:原来的,(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岁:年2、然:这样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凋:凋谢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写松柏不畏严寒,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七)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做事要遵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八)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尝:曾经。2、终:整3、寝:睡。4、以:来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更好。阐述了“思”与“学”的关系。,择善而从温故知新欲速则不达,成语举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 轲,字 子舆。战国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其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 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22、,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不如:比不上。,第一段:提出观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城:内城;郭:外城。2、环:围,包围。3、夫:句首发语词3、是:这,第二段:事例一(攻城)天时不如地利,承接连词,转折连词,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第三段:事例二(守城)地利不如人和,护城河,兵:武器;革:甲胄,离开,修辞:,排比,“人和”的重要,抛弃,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23、以兵革之利。,第四段: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限制,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建立威信,用;凭借、依靠,修辞,排比,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gu,少,达到极点,亲:族内亲属。(“亲戚”解释见书)戚:族外亲属。,服从,同“叛”,背叛。,对比,以民为本,施仁政,答:“天时”、“地利”客观因素(不可变)“人和”主观因素(可控制),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文学常识词语解释阐明道理,吕氏春秋两则,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其门客编写而成。本课

24、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一)引婴投江,正在,正要,牵,拉,q,难道,j,就、遂,处理,bi,荒谬,原因、缘故,擅长、善于,即使,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刻舟求剑,渡,zhu,落下、掉下,j,急忙,快,q,用刀刻,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糊涂,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变化,否则就会失败。,是:这,像这样寻找剑,但,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惑课文采用的手法:借事说理道理:做事要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采取不同的对应措施,不能主观臆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