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55502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的方法之十大质疑角度.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古诗鉴赏的方法,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十大置疑角度,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王驾写晴景一诗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 线

3、,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数量词,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

4、,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请鉴赏分析下列诗词中加粗倾斜的字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写出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

5、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这样使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

6、,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题西太一宫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注“西太一宫”位于汴京(开封)西南,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时隔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答 案:典型的由表及里,“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

7、之浓(2分);“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着红晕(表)“绿暗”、“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里),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 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例如: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

8、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2002年上海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诗。(3分),从诗中_和 _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诗圣

9、;律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 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生活场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

10、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常见的意境: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例: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

11、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

12、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再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离家北上为平叛效力,为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赏析:字字从月色中照出,以“独看”“双照”为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月而忆长安,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

13、不知何时的未来。(虚实),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以乐景写哀愁)、对比、反复、顶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踏莎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

14、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

15、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诗从对面飞来”。,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

16、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

17、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愁),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怀才不遇)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18、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 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闺中怀人之愁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19、,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思友之愁、失意之愁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昔胜今衰之愁6、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20、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之客愁8、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愁,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失意之愁10、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

21、生之愁,六、从风格流派置疑。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例: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 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 和。,(2)这首词运用的写作技法有。(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

22、)豪放而飘逸。主要风格有: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等。下面分别进行进行介绍:,1、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2、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

23、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3、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4、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5、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24、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6、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7、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8、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25、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9、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

26、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例: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 的环境。(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分析: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

27、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

28、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

29、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

30、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

31、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

32、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8、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9、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

33、洁。,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王安石孤桐,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

34、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

35、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 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

36、北 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

37、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