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57121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123单元.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龙源学校 王海玲,全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青岛版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乘法运算律,统计,消费知多少,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树,图形与几何,观察物体,饮食与健康,用字母表示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册总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

2、进行一些简便运算。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单元知识 分析,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信息窗解读,素材解读,情景串,情景图的解读,单元解读,教学策略注意事项,本单元新学知识,素材的选取,已学知识,后续学习知识,情景图的信息,例题的设置与功能,一、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1)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2)地域的接

3、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3)现实性-数据真实(4)唤起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恶化2、情景串,黄河三角洲,黄河漂流,黄河流域图,单元知识分析,已学知识加法的意义与计算一上(3+4=4+3)加法结合律的雏形。用字母表示单位名称长度:一下 cm m 二下 km dm mm 面积:三上 cm2 dm2 m2质量:三上 kg g用字母表示点 A B,本单元新学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公式加法运算律(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续学习知识简易方程乘法运算律(第二单元)面积、体积等字母公式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小数

4、加减法),本单元重点和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管是数量、数量关系,还是运算定律,归根结底都是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用字母表示数量、表示数量关系、表示公式和加法运算律的基础。所以,我们把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为本单元的教学的重中之重。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其它的问题则迎刃而解。,信息窗一,一、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标题为“黄河三角洲”。情景图上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美丽场景。在画面的下面,压着3行字,交待了三角洲新增土地的情况。二、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平均每年向前推进23千米新增陆地约25千米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信息窗一,三、例题

5、的设置与功能(知识点)。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共2个例题。例题一:2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3年、4年 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例题二: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量。例题三: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信息窗一,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关于教学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字母表示数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必要性。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描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2)加强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代数观念。用字母表示数是数概念的重大发展,也是代数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生由算术

6、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开端。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给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方便。它有很多优越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以下几点:,普遍性:如2+3=3+2,这个等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但它只表示一个特例。如果用字母写成a+b=b+a,这个等式就具有普遍性,a与b可以表示任意数,再如偶数2、4、6、8,无穷数列。怎样用字母表示所有的偶数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写出偶数的通项公式呢?an=2n,是偶数的通项公式,其中n=1、2、3掌握了偶数的表达式就等于掌握了偶数列,可以求任一个偶数。简明性:如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用语言叙述出来,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用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去乘这个数,在把所得的积加起来。那么,分配

7、以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也不够简练。如果表示为(a+b)c=ac+bc,则既简单又明确。,精确性:如求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我们可以写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公式的含义是什么?从上面的公式不容易表示清楚、准确。实际上这一公式,应理解为长方形面积所含的面积单位数,等于与他相应长所含的单位数与乘宽所含的单位数得乘积。如表示为s=ab,s、a、b 都表示的是数,它们之间是数值关系,这样的表示就比较精确。应用的广泛性: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渗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任意的已知数,用x、y等表示任意的未知数,并且这些数都能参与运算,为学生以后学习恒等变换及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作铺

8、垫。,(3)补充探索的例子,强化用字母表示数意义的教学。由于教材受呈现方式的局限,在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意义时,教材只提供了一个例子。应该说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意义,一个例子就显得很单薄。从不完全归纳法的角度来说,要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例子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你的教学实际,为孩子多提供一些例子,比如人教版修订版教材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弟弟今年a岁,姐姐比弟弟大3岁,姐姐今年几岁?”这是一个很传统、很典型的例子,因为年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体验起来就必然深刻和到位。,(4)以含有一个字母的式子为主,适当进行延伸。,比如

9、:书的价钱是a元,钢笔比书少2元,文具盒比钢笔多5元,文具盒的价钱是多少元?列式a25;如果是书的价钱是a元,钢笔比书少2元,文具盒钢笔多b元,文具盒的价钱是多少元?列式就是:a2b。不要小看这一改动,对大人来说没什么,可是对初学代数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性增加了,难度增大了。,信息窗二,一、情景图的解读。情境图的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是“黄河漂流”。画面上呈现的是黄河漂流路线图、活动的举行的时间、漂流的总路程及每天漂流情况纪录表。二、情景图中的信息:以文字及表格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文字信息:活动历时7天,全程397千米。表格信息:漂流队每天漂流情况记录表,信息窗二,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例题一:每天

10、各漂流多少千米?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例题二: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吗?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信息窗二,教学建议,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时字母有特定的含义,不要轻易改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2、习题的难度保持在教材自主练习的难易度即可,不要再人为地增加难度。前面我们谈过,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在思维方式上可以说是一次思维革命,学生第一次接触它不应搞得太难,所以保持书上的难度就可以了。,信息窗三,一、情景图的解读。情境图的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是“黄河流域”。画面上呈现的是黄河流域图。图上标有黄

11、河各段的长度和流域面积。二、情景图中的信息。黄河各段长度:上游:3472千米;中游:1206千米;下游:786千米。各流域面积:上游:43万平方千米;中游:34万平方千米;下游:2万平方千米。,信息窗三,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例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学习加法结合律。例题二: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习加法交换律。例题三: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运用加法运算律简算和验算,另外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安排在自主练习第九题中(有例题功能的习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信息窗三,教学建议,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规律的发现要由“个别”到“一般”。学生解决

12、黄河流域的面积和黄河的长各是多少的问题时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结果相等,这是不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呢?是否在所有加法计算中都适合呢?这就需要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证明,因此,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按照课本的编写意图,鼓励学生多举例子。然后再去进行验证、推理、归纳和总结,切不可一掠而过,否则,教材编写的意图就会付诸东流,“让学生掌握猜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就会落空。,2、规律的证明要先“猜想”后“验证”(小电脑例题二)。,(1)唤起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猜的前提是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

13、师可引导学生回忆3+4=4+3及用字母表示数,有了这些已有经验,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总结、去表示、不要直接出示字母式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接触过反映加法运算律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结合性和可交换性已经有过初步感知,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最早渗透加法交换律的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信息窗2第一个红点,每人一个火腿肠,需要几根?学生在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列式是3+4=7,有的是4+3=7,我发现3加4和4加3得

14、数一样。)那么,既然学生已经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那么,我们的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引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上。换句话说,规律的归纳、总结、抽象和概括,则学习本部分知识的重点所在。,(2)引导掌握方法。总结得出加法运算的规律固然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是让学生掌握“猜测-举例-验证”这种学习方法更重要。这一点希望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探索中所隐含的数学方法给学生加以提示和点拨。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的数学方法,学习加法的运算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测-举例-验证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5、。学生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就多了一把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就有意渗透这种方法。旨在授之于渔,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见教材14页探索部分和小电脑部分)。(3)使用计算器。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大数的例子:这里有2个意图:一是如果证明规律的成立,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数值比较小的数,这样的验证就有点不科学、也不全面,所以必须列举一些大数;二是有意识体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简捷性,发挥计算器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准确的优势。,3、树立用规律简算的意识。学了运算规律以后,学生在解决问题要进行计算时,必须要树立用规律进行简算意识,不管题目中提没提出简算的要求,在进行计算时你都要先判断这道题能不能简算,

16、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再用一般方法计算。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简捷性。,4、增强用规律验算的意识。学生一般习惯用规律进行简算,用规律验算的意识比较淡薄,这方面希望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进行一些引导,让学生形成验算的好习惯。这里要说明的是,教材14页下半部分例题。书上只列举了简算的例子,没有验算的过程全部呈现出来,这里很明显是把探索的空留给学生,但这并不代表验算不重要,因此教学时不要一带而过,而要给与重点启发和点拨。另外,自主练习中缺少验算的题目,建议补充验算的练习。因为验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被忽视。,5、不仅要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还要建立运用规律解

17、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教材的第二个红点中提出的问题是:学习运用运算律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由于受版面和情境串的限制,下面出示的例题只有式子题,建议教师在这里结合自主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地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6、关于情境中“流域”的理解:情境中的信息分为两类,一是长度,二是流域面积。对于学生来讲,黄河长度是容易理解的,而黄河的流域面积是生疏的。下面是关于“流域”面积的网上解释:河水流经的区域称为河水流域。例如黄河流经陕西某市县,那么这些地区就可称之为黄河流域。河流流经和它的支流流经的地区都称为流域。河水流经的区域称为河水流域。就是河流附近的区域。某一区域的地上水聚集形

18、成河流,那么这一区域就是这条河流的流域。流域是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二、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2、情景串,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单元知识分析,已学的知识乘法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三下5247-5047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加法运算律(四上1)一般行程问题路程、

19、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本单元新学知识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用方程解行程问题,本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结合律因为三个定律的探索模式基本是一样的,解决了第一个定律,后面两个自然就不攻而破,所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乘法的结合律难点: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因为前两个定律都是乘法运算,只有分配律是混合运算,既包括乘法也包括加法,相对来说计算起来比较麻烦。难度自然就比较大,信息窗一,一、情景图的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20、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二、情景图中的信息。2组数据:(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信息窗一,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乘法结合律。(2)乘法交换律。(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另外,在自主练习中也还安排了个小知识点: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信息窗一,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

21、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

22、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23、进行。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个红点(19页例1),由于受素材和情景串的局限,我们所列举的例题,都是式题,教师可以另外补充一些有简算必要的例子,或者运用自主练习第5题,让学生体验简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信息窗二,一、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情景图上呈现济青高速真实照片。二、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1)大巴车110千米/小时(2)中巴车90千米/小时(3)两辆车分别从济南和青岛同时开出,大约2小时相遇。,信息窗二,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24、1)乘法分配律(渗透相遇问题)。(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信息窗二,教学建议,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探索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借鉴乘法结合律。也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24页),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2、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虽然教材对使用计算器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让学生养成使用自觉使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的习惯。3、简算的运算步骤:先繁后简。12105=12(100+5)熟练之后这一步可以省略。=12100+125=1200+60=1260,4、正确认识本课题的重要意义。乘法分配律是加法、乘法5个运算律中的难点,探索和练习的力度

25、都要大一些。在5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单一的运算的规律。而乘法分配律,却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它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与练习的力度都要大一些。(如判断以下计算的正确性:147102=147100+2=14700+2=14702;(250+2)4=25042=2000),5、“乘法对减法的分配性质”的探讨:到底是作为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掌握?例如自主练习27页第7题,属于乘法对减法的分配性质类型的题目。我建议是统一教学要求。因为在以后几

26、册的练习中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免得当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无从下手。相对于“除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来讲,如:(36+72)9=369+729=4+8=12,乘法对减法的分配性质要容易理解与掌握。,三、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本单元我们以两个小学生参观建筑工地的所闻所见为素材,引起学生对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以此为素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1)三角形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广泛性。(2)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意识。2、情景串,单元知识分析,已学的知识1、三角形的初步认识2、角的初步认识3、角的分类 锐角、直角、钝角4、直线、射线和线段5、垂线

27、,本单元新学知识1、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周角)2、量角器的认识及使用(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角的画法5、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6、三角形的分类7三角形的内角和8、三角形3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后续学习的知识平面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本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难点: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推导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信息窗一,一、情景图的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挖掘机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挖掘机施工现场的场景。二、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铲斗臂上各种类型的角,信息窗一,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

28、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周角的初步认识及角的意义的概括);(2)角的度量(认识和使用量角器)和角的分类;(3)角的画法。,信息窗一,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注意区别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关系2、测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是难点,教学时要浓墨重彩。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线,在度量角的大小时,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学生很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实验,多练习,切实突破难点。3、角的画法不能忽视我们经常说教材是一种平面媒体,那么,它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虽然教材在学习角的画法这一内容时,试图用几个箭头体现出画角的流程,但是还是不

29、够清楚,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示范演示或者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画角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步骤有哪些,先画再然后再画,4、亲历活动、丰富感知、建立表象。几何教学需要直观,动手操作又是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学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这里老师要注意的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材料,比如说认识平角和周角时,要给学生准备一些活动的角或者做活动角需要的材料。,5、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认识周角、平角及量角、画角时,一

30、定要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活动的角、三角板、量角器等都是本节课必备的用品);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环节中,有条件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出1度的角。让学生直观地认识“1度”的含义。另外,用量角器量角、画角都需要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6、注意操作的有效性:适时、适度、适量。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着教学目标。动手操作不能等同于探究,要看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付出了多大的思维代价,否则就不能体现探究的真正价值。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其思维的提升,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操作只有适时、适度、适量,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信息窗

31、二,一、情景图的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塔吊施工现场”。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参观塔吊施工现场的场景。二、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承载的信息:只有一条:各种类型的三角形。,信息窗二,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信息窗二,教学建议,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灵活处理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本信息窗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完成对所有概念的学习。第一个活动是用拉一拉框架的方法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用搭一搭木条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第三个活动是通

32、过先剪一剪,再分一分,然后再量一量的活动,给三角形分类;第四个活动是用先量一量,再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一个活动是用摆一摆、量一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特别用拉一拉的活动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用拼一拼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活动非常有必要。拉一拉让加深了孩子们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体验),拼一拼,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更有说服力,因为量角器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而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证明既科学又直观。但是第二个操作活动,用木条搭三角形方法说明三角形有三条边,起点太低,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

33、已成为不争的真理,用不着再搭一搭,因此这个活动必要性不大。第三个活动,给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动手剪,然后再分类,这个剪的必要性也不是太大因为通过剪来感受三个角的具体有多大,也不是太合适。可以直接给孩子一些三角形去分,就可以了。,2、让学生掌握实验验证的一般方法。实验验证是概念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时,交流环节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操作的,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3、难点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探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是,

34、因为一般的学生很难想到“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平角,这种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即便告诉他可以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他也不知道把其中的两条边加起来在与第三条边相比较。(用孙晓天老师的话说,经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和风风火火闯九州以后,学生还是研究不出来个钉卯来,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以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4、三角形分类的教学要把握好分寸。三角形的分类分两个不同的标准进行编排,第一个标准是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个标准按边分,认识特殊三角形:等

35、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包含等边三角形。但按边分类难一些,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内角的特征。5、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这里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由原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如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6、度”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升上到理性认识。使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6、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探索新知所用。A、研究三角形特性所需要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框架。B、研究三角形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所需要的各种三角形纸片,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所需要的小棒。7、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本信息窗设置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操作目的。(也就是你这个操作活动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才能在边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归纳和提升,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完成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单凭个体的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提高思维能力。,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