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58281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学济国际贸易理论.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能够利用相关的分析工具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了解现代主要贸易理论及战后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第一节重商主义与成本优势理论第二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第一节重商主义与成本优势理论,1.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5世纪以后,西欧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急剧发展,封建主阶级力量不断削弱,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的依赖日益加深。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货币成

2、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并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态和国家富强的象征。而当时金银货币主要来自商业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内外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因此,对外贸易被认为是财富的源泉,重商主义便应运而生。,1.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重商主义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16世纪末叶以后,在英国和法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重商主义贸易思想,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 又叫重金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

3、福。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出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在贸易上,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恩格斯:“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到十八世纪 又叫贸易差额轮,代表认为是英国的托马斯孟。重视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1.1 重商主义,1.1.1 重商主义贸易思想,重商主义提出

4、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货币政策 奖出限入政策 保护关税政策 发展本国工业政策,1.1 重商主义,1.1.1 重商主义贸易思想,对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评价,在理论上,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考察,指出了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在政策上,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提供了关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一系列主张,当时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1.1 重商主义,1.1.1 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缺陷和不足,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没

5、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是不全面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家间之所以会进行贸易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是各国之间是不同的。像个人一样,国家也能通过专门做自己做得较好的事而得益。二是国家有了贸易就可以专门生产某些产品,而不需要什么产品都生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获得规模经济。这两个基础实际上都是国际分工。,1.2 绝对优势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

6、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绝对优势理论的介绍,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1.2 绝对优势理论,1.2.1 绝对优势理论的介绍,2.绝对优势理论的阐述,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天生的倾向。人类交换的天性产生

7、分工,而分工则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其理由有个: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增进,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由于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如果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物品,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表达,大米产量 所需劳动(单位)(天数),国 家,铜产量 所需劳动(单位)(天数),国 家,大米产量 所需劳动(单位)(天数),绝对成本理论,进步性: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局限性:只

8、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从绝对优势论到比较优势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劳动时间都比别国多,也就是说,该国没有任何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是否也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从贸易中利益呢?按照斯密的理论,回答是否定的。但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比较优势论中却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如果说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的话,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则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1.3 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基本思想:在国际

9、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主张自由贸易。,1.3.1 比较优势理论的介绍,比较成本理论,主要前提假设: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即22模型要素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所有劳动力同质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无运输、保险

10、等费用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微观经济学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来划分市场类型。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主要有4点: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产品的差别程度;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市场的划分,市场和厂商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单位)(人/年),国 家,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单位)(人/年),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1.3.1 比较优势理论的介绍,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也叫生

11、产转换线或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可以解释“黄油与大炮的矛盾”。,注意: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一般是通过描绘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来说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假定: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只生产大炮可以生产15万门,只生产黄油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大炮与黄油不同数量的组合。假设这个社会在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时提出了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则可以作表并画图来说明具体的资源配置情况。(下一张),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代表一个国家生

12、产潜能的极限。在一个经济的资源和技术条件给定,并假设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PPF代表它能生产出来的一对物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是有效率的。效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经济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即不存在浪费。更明确地说,在一定资源下,当不减少一种物品的产量时,不能生产出另一种物品的更多数量。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1.3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介绍,4.社会无差异曲线,前而已经讨论了一国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情况,它是由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决定的。现在引入一国的偏好或需求情况,这是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决

13、定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互不相交,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无差异曲线分析法(indifference curve),无差异曲线就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I曲线)。(见下图)所谓“无差异”,就是指消费者对商品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具有同样偏好。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 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14、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I,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李嘉图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非常简洁的。它对我们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的福利影响都是很有用的。它可以用来作为我们制定贸易政策和进行贸易预测的理论指导。,比较成本理论,进步性: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15、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局限性 缺乏动态分析 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体现一国的长远利益。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比较成本理论,近年来对李嘉图模型的验证不很清楚。因为贸易本身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专业化分工使我们无法进行清楚的比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经济中,许多国家已不生产它们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了。如大多数国家都不生产飞机,因此就无法对它们生产飞机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衡量。但是,仍有证据显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仍在决定世界贸易模式中起重要的作用。如,一项研究发现,9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比美国低20%,然而,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高16%-24%。显

16、然,这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能够向美国出口大量的汽车。,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的作用可以从服装贸易中看出。在服装生产方面,无论用什么方法衡量,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劳动生产率都比墨西哥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高。然而,由于服装生产的技术比较简单,发达国家在服装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势没有其他产业大。例如,1992年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大约是墨西哥工人的5倍,而服装产业其优势只大5%,结果当然就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向发达国家出口服装。,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Heckscher-Ohlin Theorem)代表人物:俄林(Beti

17、l Gotthard Ohlin,1899-1979)代表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体系: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即用两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要素价格定义(price definition),即用两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来衡量。,要素禀赋,实物单位定义:如果 KA/LArB/wB 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

18、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Y=KY/LY,如果kXkY,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商品。,要素密集度,(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以222的模型为分析的基础。(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3)两国需求偏好相同。(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5)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在一国内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上,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19、。(7)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8)两国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9)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10)X、Y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一种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另一种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要素供给比例理论,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的供给,要素的相对富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差,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产生,A国(K丰裕),商品X,商品Y,资本密

20、集型,劳动密集型,出口X,进口Y,扩大X生产,减少Y生产,要素投入增加,释放要素,需求较多的K,需求较少的L,供给较少的K,供给较多的L,K价格上升,L价格下降,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关进出口商品的重要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萨缪尔森在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1948)一文中,在H-O定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该理论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保罗萨缪尔森(Paul.An

21、thony.Samuelson),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哈佛大学硕士(1936)哈佛大学博士(1941),1947年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得者,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当今世界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再版17次,是继穆勒政治经济学(184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书。凯恩斯宏观+传统微观,“新古典综合派”,复习和回顾: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由于其图形像无差异曲线,所以还被称为生产无差异曲线(Production Indifference)。,等产量表与等产量曲线1、等产

22、量表 说明:任何一种组合方式结果都能生产出相同的产量,所以无论哪种组合对生产者来说都是无差异的。,2、等产量曲线,如图:,K,L,Q1,3.等产量曲线的基本特征(1)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同一条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相等,不同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不等。(2)离原点越远的等到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低。(3)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条等产量不相交。(4)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种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是等产量曲线上

23、各点切线的斜率值。)即:MRTSLK=K/L(其斜率的倒数代表均衡时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即工资率/利率:W/r),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图解:相等的X 对应于越来越小的Y。,K,L,Ky,MRTS=w/r=MPL/MPK=K/L,K*=Kx+KyL*=Lx+Ly,省略了弧形契约线,P23 艾奇沃斯盒图形:由两种产品等产量曲线合并而成,Ox、Oy分别为X产品和Y产品等产量曲线的原点,长、宽分别表示一国劳动力L与资本K的总量,E点是两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假定是该国在贸易前的生产点,在E点生产X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为(Kx/Lx),Y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为(Ky/Ly)从该图可见,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

24、品,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埃奇沃斯框图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劳动力相对丰富,B国资本相对丰富,都生产X和Y两种产品。在没有贸易时,生产均衡点分别为A点(XA,YA)(A国)和B点(XB,YB)(B国),,YB,OX,OY|A,OY|B,XB,XB,YB,XA,XA,YA,YA,A,B,B,A,L,K,L,K,L,K,B 国,A 国,A国劳动力相对丰富,X是劳动密集型的,必然扩大X产品的生产,由A点直至达到A点,使原本丰裕的劳动变得稀缺,价格由低廉变得昂贵,原本稀缺的资本变迁丰裕,价格由昂贵变得低廉。B国资本相对丰富,Y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分工生产Y直至达到点B。使原本丰裕的资本

25、变得稀缺,价格由低廉变得昂贵,劳动价格则由昂贵变迁低廉。在A和B点,两国各自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K/L)和(w/r)均都是相同的。,(w/r)B,(w/r)A,(w/r)*,(w/r)*,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和地租。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结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步性: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

26、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局限性: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问:为什么相对富裕要素的所有者往往是“自由贸易者”,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喜欢贸易壁垒。,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并最终使各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斯托帕萨谬尔森定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战后国际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27、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劳动力不同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源稀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它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力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其素质,从而

28、影响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研究与开发(R&D)理论: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信息要素理论:它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且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占据信息意味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可以促进一国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技术差距理

29、论的主要内容,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图2-3,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说: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1.新产品阶段(new product stage),2.产品成熟阶

30、段(maturing product stage),3.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贸易模式图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内容: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发生在同一产业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即一国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

31、型的产品,通常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方法的规定,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至少属于同章、同类和同组的商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分类:1、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如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转口和再出口贸易)2、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垂直差异)3、依据交易主体不同

32、产业内贸易分为:公司内(intra-firm)和公司间(inter-firm)产业贸易,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1)规模经济作用。激烈竞争使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降低成本,拥有比较优势,企业不断深化专业化生产,扩大规模,从而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最后造成一国的大型企业只生产少数几个规格的某类产品的格局。(2)差异性产品的存在。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差异性产品的大量存在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才在各国间产生了巨额的产业内贸易现象。(3)零部件贸易的急剧上升,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将零部件放在全球生产,利用各国不同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以降低成本。,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3、有以下几点,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LAC下降的情况,涉及的是规模大小与成本的关系。,71,规模经济的类型,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使企业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72,成本下降,成本不变,成本上升,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产量Q,平均成本C,O,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P35,73,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P35,纵轴表示产品利润P,价格P1和平均成本AC1,横轴代表产量Q。D为需求曲线,AC是平均成本线,MC是边际成本线,MR是边际效益线。根据产量利润最大化原理,

34、当MR=MC时产量为最优,利润最大。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说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会继续扩大产量;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说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会发生亏损,必然要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既不会扩大产量,也不会缩小产量,而是维持产量,表明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生产规模最佳点),MC,Q1,P1=AC1,O,Q,MR,D,AC,P,Q1产量为最优,利润最大。,74,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长期影响: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前,企业只面向国内需求曲线D1,在利润

35、最大化目标下,价格为P1,产量为Q1,此时P1与LAC切于A点,(P1=LAC1=Q1A),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对产品需求会增加,需求量为D3,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生产点由A点扩展到B点,由于生产扩大,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到LAC3,价格下降为P3,此时P3与LAC切于B点,P3=Q3B。这时Q3-Q1即为出口数量。结果会使进出口国的消费者都因消费该产品而使消费者剩余增加,同时企业也因出口而获得超额利润。,P,C,O,Q,P1=LAC1,P3=LAC3,MR1,D1,MR3,D3,MC,Q1,Q3,LAC,A,B,内部规模经济的含义与来源,如果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会使其平均成本下降,便存在内部规模

36、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厂商所需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和厂商内部进行专门化产生造成的。内部规模经济是工厂或公司水平的规模经济,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工厂规模经济和公司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指单个工厂水平上的报酬递增,即单产品的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规模报酬。公司规模经济就是通常所说的范围经济,即多产品的企业(公司)生产多种产品所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外部规模经济的含义,外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成本随其所处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的现象,它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

37、济主要产生于三个方面: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有助于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实现 生产企业聚集在一地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 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会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效果,外部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就有可能对该技术加以模仿并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后起步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也能积累某些特定的知识,加上某种外力的作用,会积累起使整个行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的条件,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通过“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积累起一定的产量和经验,其平均成本就会下降,即产生学习效应,此时,后起国家就具有较先行国

38、更低的成本优势。,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T=1-(|X-M|)/(X+M)(0T 1),式中:Xi、Mi分别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值或进口值;G-L指数数值为0Ti 1;X=0,M0,或X 0,M=0时,若Ti=0表示是完全的产业之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X=M时,Ti=1则表示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按照GL指数的定义,当GL0.5时,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美制造业贸易GL的最大值是2001年的0.4149,小于0.5。这说明中美制造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美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徘徊在0.3-0.4之

39、间,中美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巴拉萨指数贸易相关度即出口的绝对值量(价格量)在多大的程度上为进口所抵销。其经济含义是:净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被进口所抵销,当Xj或Mj为0时,Aj=1;当XjMj时,Aj0,这样,该指数Aj与产业内贸易呈反比关系。,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需求偏好理论),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原因如下:地理环境的不同 喜爱偏好的差异 收入水平的差距 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不同 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瑞典)两国的需求偏好一致,他们之间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需求偏好是贸易

40、的基础,而决定的因素是人均收入。在经济学中,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称为“代表性需求”。无论一国居民对同一类产品的需求多样性如何,该国生产者总是随着其代表性需求的演变而发展。因为代表性需求代表的是该国对各类产品需求中规模最大的那部分需求量,厂商为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总是瞄准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档次,增加该类产品的产量,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出生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波特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当今全球第一

41、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被称为竞争三部曲。三部著作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竞争”(企业竞争、产业竞争、国家竞争)问题,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归纳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各派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贸易理论一个重要的综合和发展,它较为全面和综合的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从而对国际贸易的解释更具统一性和说服力,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雏形。,历史背景,竞争优势理论是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的。20世纪

42、8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赤字有不断增大之势。美国正像一个弱者,不断乞求于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及竞争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除此之外,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该模型又被称之为“波特机制”或“钻石体系”、“钻石模型”。,(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土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等。,A.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B.特

43、殊要素与通用要素,基本要素: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高新技术等。,特殊要素:指不常见但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要素。通用要素:指普通的要素。如外语人才中学英语的人才为普通要素,学西班牙语的人才可认为是特殊要素。,D.一国的产业要素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要素创造,C.高级要素与特殊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需要不断地进行要素的开发和创造,克服要素上的劣势对于竞争优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竞争优势地位。,随着世界贸易

44、结构越来越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以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一个国家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举例荷兰的花卉业,阿尔斯梅尔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场,荷兰国花郁金香,荷兰的花卉业饮誉全球,成为荷兰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每年鲜切花、花卉球茎、观赏树木和植物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鲜切花为35亿美元。,荷兰花卉业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悠久的生产历史、完善的花卉栽培教育、推广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花农的技术水平;不断的科学研究使荷兰的花卉业经常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荷兰,所有的花卉生产者都可以直接获得最优秀的繁育材料;在生

45、产链中,高效检验服务和质量控制系统确保了花卉生产的最佳质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以及成功的配送系统使花卉种植者走向专业化生产,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2)需求状况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A.本国市场的需求量大,将有利于本国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B.老练、挑剔的国内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建立。,C.领先于世界的国内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D.对于国内并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来说,如果本国消费者有强烈的攀比心理,则会迫使本国企业不断跟踪国际水

46、平,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举例日本的家电业,日本家庭因为地狭人稠,所以,日本的家电都朝小型、可携带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日本国内市场拥有一群最挑剔的消费者,这使得日本拥有全球最精致、最高价值的家电产业。,(3)相关与支持产业,相关产业,是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支持产业,是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它主要向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的、迅速的为国内企业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品,而且它们与主导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临近,将有利于它

47、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技术交流,从而有力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举例意大利的金银首饰业,意大利是黄金首饰制造和加工的重要国家,在欧洲属第一位,在世界上占第三位。在黄金镶嵌珠宝首饰生产领域,意大利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意大利每年黄金首饰的销售额在60亿到70亿欧元之间,其中70的产品用于出口。意大利具有领导世界的金银首饰业,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意大利的机械业已经占领了全球珠宝生产机械60%的市场,而且意大利回收有价金属的机械也领先全球。2009年9月21日至25日,16家意大利珠宝机械科技生产商在香港珠宝首饰展上组成工具及设备馆,在亚洲国际博览馆中展出最新的珠宝机器与科技,充分

48、展示了意大利珠宝机械在意大利工业及世界珠宝机械市场上的领先地位。,(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合理与国内竞争激烈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波特认为,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他反对“国内竞争是一种浪费”的传统观念,认为国内企业的竞争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损失一些资源,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国内企业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迫使它们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竞争力。,举例我国的家电业,中国家电业最早进入完全的市场竞争,30

49、年来它发展最快、国产品牌最活跃、规模最大。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统计数据,2009年格力、美的空调产销量均超过1000万台,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0%和17%;格兰仕、美的微波炉的产销量均超过1000万台,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5%;海尔集团冰箱产销量超过1000万台、洗衣机产销量达到900万台,均占到全球总量的10%。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北京牌,我国国内第一台冰箱雪花冰箱,(5)机遇,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革、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外国政府的政治决定和战争等。机遇对于竞争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国家在一个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地位,是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

50、业的竞争优势无效,使落后国家的企业能顺应局势的变化,抓住新机会获得竞争优势。,(6)政府,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四种决定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上。政府行为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政府行为只是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辅助因素,其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1)要素驱动阶段在要素驱动阶段,基本要素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产业竞争主要依赖于国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拥有状况。具有竞争优势的 产业一般是那些资源密集型产业。(2)投资驱动阶段 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