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8章(4,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第8章(4,5).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产生 1976年4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该修正案于1978年4月10日起生效。由此形成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通常称其为牙买加货币体系。,第四节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本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由11个主要工业国家和9个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
2、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二、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牙买加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第一,牙买加协定认可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第二,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
3、第三,增加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三、牙买加货币体系的特点 首先,尽管牙买加协定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但是特别提款权只是一种计账单位,最终形成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的汇率制度也不同。再次,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余地加大了。,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需要注意的是:运用
4、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2)运用汇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经常项目赤字本币趋于下跌本币下跌、外贸竞争力增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币值上升会削弱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的制约,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3)国际融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
5、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买加体系下,IMF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逆差。,(4)加强国际协调。这主要体现在:以IMF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新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西方七国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四、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一)积极作用:第一,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第二
6、,牙买加货币体系是混合汇率体系,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状况做出灵活的反应,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牙买加货币体系对国际收支调节,采取的是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这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相适应。,(二)弊端:(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
7、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1978年10月,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货币危机。由于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货币无论在种类上、金额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货币占西方各通货流通量的90%以上,各种形式的支票、支付凭证、信用卡等到种类繁多,现金
8、在某些国家的通货中只占百分之几。货币供应量和存放款的增长大大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深。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亚洲金融危机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 1.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与货币体制集团化 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 3.目标货币区方案与世界复合货币 4.其它方案,(二)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新问题及相应的新改革 建议 这些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在现行牙买加货币体系上进行调整和改造 2.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1)成立新的更有约束力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2)重新
9、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3)实行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 关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前景,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Barry Eichengreen 认为,美国的双赤字不可持续,美元地位将下降,现行货币体系将逐步朝着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方向演进。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将使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下降,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和欧元很可能分享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20年后,人民币说不定也会是主要国际货币之一。蒙代尔认为,从长期看,国际货币体系内国家有可能整合成若干货币区(如分别以美元、欧元和日元为核心的货币区),之后,只要有两个货币区的汇率保持稳定,就能“诱使”第三个货币区的货币加入这一“汇
10、率稳定机制”,从而实现全球汇率的稳定。,可以看出,Eichengreen认为货币体系会朝着多元化货币体系演进,蒙代尔认为货币体系会朝着区域化货币体系演进。这两种观点代表着国际货币体系两种不同的演进方向。一方面,从货币体系发展历史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以后,美元作为惟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元占主导,欧元、日元、英镑并存的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胡锦涛在G20领导人峰会上也倡导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人民币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加快。1999年成立的欧元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典范,东亚、海湾、北美
11、等货币合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综上所述,从中期和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区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是由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从短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近景取决于全球经济失衡能否得到平稳的调节。全球经济失衡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经常账户巨额顺差。产生这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制。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必须通过经常账户逆差向外输出美元,提供国际流动性。美国逆差,就会相应的导致其他国家的顺差。拿中国来说,中国经常账户巨额顺差,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为了保值和增值,中国只能将这些外汇储备投资美国的国债和财政部债券。巨大的资金供给又导致了美国国债利
12、率和联邦基准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水平。美国国内的低利率水平会促使美国国内资本流向经济增长速度快的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这些资本同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就是继续生产大量的国际产出和供给,从而产生更大的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所以,要调节全球经济外部失衡首先需要美国抑制资本流出和增加出口。抑制资本流出需要提高利率,增加出口需要取消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只有当美国高利率能提高美国国内的储蓄率又不抑制国内的产出时,世界经济的失衡才能调整过来。而这一过程只能依靠消费的下降而投资不能下降。如果消费和投资同时下降,则会在长期内会导致美国产出能力和产出水平下降,会对美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构
13、成较大的冲击。那么怎么实现高利率条件下的消费下降和投资增加呢?关键是引导美国投资转向外部需求弹性较小的生产部门(高科技部门)。要使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还需要美国取消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当这一限制取消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科技技术的引进、高科技产品的购买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这样高科技部门的投资回报率会比较高,进而会吸引美国国内的资本流入这些部门。这样,以大规模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外需增长,势必会纠正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从而改善全球经济失衡。,对于像中国这样有大量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则需要努力提高其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以弥补外需下降造成的需求缺口。而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国内金融发
14、展水平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这些国家要努力培育金融市场,加强银行业发展,培养金融人才,提高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争取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国际组织(如IMF)提供切实基于国际合作的援助和指导,诸如在控制国际投机资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帮助。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失衡的调节取决于逆差国和顺差国的通力合作。调节经济失衡是稳定现行货币体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革货币体系的基石。,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一)第一阶段(19721978年):魏尔纳计划(二)第二阶段(19791998年):欧洲货币体系(三)第三阶段(1989至今):“德洛尔报告”与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四)马约签订后的一体
15、化进程与欧元的产生,第五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95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这六国又签订了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4月18日,根据六国签署的布鲁塞尔条约,将上述三个共同体机构融为一体,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或“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于1967年7月1日开始运作。1979年3月13日,由法、德联合倡议的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诞生。该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创设欧洲计算单位,后改称欧洲货币单位;建立和扩大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16、建立稳定的欧洲“汇率机制”。,欧盟的扩大及其货币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欧共体的3次扩大 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正式加入共同体。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的第10个成员国。1985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盟,成员国数量扩展至12国。1985年,欧共体卢森堡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一体化文件。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12国第46届首脑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次年2月7日,有关各国的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签署马约此后,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欧盟的扩大 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和奥地利加盟,成员
17、国数量扩展至15国。2004年5月1日,成员国扩大为25国。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扩大为27国。,欧洲货币单位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建立及其启示意义,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及其构成 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反映了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的总体价值水平,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是由共同体国家货币所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其前身是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EUA)。主要作用是:1.作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中决定各成员国中心汇率的基础;2.作为“偏差指示器”构成及其运作的参照物;3.作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干预
18、汇率和相互间提供信贷的计算标准;4.作为储备资产的计值单位和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之间的清算工具。,马约所规定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加入货币联盟的条件是:1、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三个最低成员国的15%;2、预算赤字不得超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政府的债务总额不得超过其GDP的60%;3、长期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通货膨胀率成员国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4、在加入前的两年内,其汇率波动幅度不得超过欧洲货币体系(EMS)平均数的2.25%。,欧盟的扩大及其货币与经济一体化进程,1993年1月1日,以商品、资本、人员、劳务自由流动为标志的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诞生。1998年5月2日,欧盟首脑会议最终确认欧元
19、“头班车”的11名“乘客”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欧洲汇率机制(ERM)根据ERM的规定,在成员国内部实行“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并规定各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对外则实行联合浮动。该制度允许的各成员国对“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是: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比利时法郎、卢森堡法郎、荷兰盾、丹麦克朗以及爱尔兰镑为2.25%,而意大利里拉被允许的波幅则为6%。,欧元的诞生与欧盟的东扩,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是作为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入流通领域的。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开始正式登台,同年
20、7月1日,欧元11国各自的货币停止使用,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收藏品。2000年1月1日,希腊因其经济指标全面得到改善而被允许加入欧元区。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建立一体化程度非常高的经济联盟将给各成员国带来巨大利益,但同时欧元的启动与发展也存在困难与障碍。2004年5月1日,欧盟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展,10个地处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和东欧的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从15个一跃扩大至25个。,“平价网体系”“平价网体系”(parity grid system)又称“格子体系”,这是一个在成员国之间保持固定平价的体系,即每个成员国为本国货币与体系内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宣布一个平价,体系规定各成员
21、国货币之间的双边汇率波动的界限为平价上下2.25%(意大利里拉例外,其允许的波幅为上下6%),超出这个幅度,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外汇干预,以承担维持平价的义务。央行在进行外汇干预时尽量不用美元,以削弱美元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影响。如果用来干预的储备资产不足,可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申请贷款。,“偏离指示器体系”主要功能是监视每一成员国货币对ECU中心汇率的偏离幅度。当成员国货币汇率对ECU中心汇率的偏离达到临界点时,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就应考虑干预外汇市场,并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消除波幅扩大的根本原因。当然,在所采取的调节措施和干预手段被市场证明是无效的情况下,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也可
22、宣布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从而改变本国货币对ECU的中心汇率。,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每个成员国把本国20%的黄金储备和20%的外汇储备转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换回等值的欧洲货币单位(ECU)在3个月后再用ECU把黄金和外汇换回来;与此同时,根据本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动情况和国际市场上黄金、美元的价格变动情况,重新安排互换。成员国换回的ECU存放在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账户里,供中央银行之间进行官方结算和干预外汇市场时使用。这构成了ECU的官方发行。,二、欧元启动的意义(一)使欧元与美元一起构成国际货币的两强格局。(二)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推动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三)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23、,欧元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第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能力的挑战。从历史上看,IMF在协调其成员国缓解1973年与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救援1982 年拉美债务危机、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并促进其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协调能力。但在特别提款权问题、南北货币关系问题、以及1MF的贷款条件等问题上,其协调能力却引人质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欧洲货币联盟作为同样的跨主权国家的国际货币机构,尽管它也将面临许多困难,但在保证欧元稳定方面将发挥出更完善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在货币问题上以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将会代替原发达国家内部美、日、德三极上德国的位置,并将大大增强这
24、一极的力量,从而使IMF在协调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立场的问题上难度更大。,第二,对国际储备体系的挑战。现有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可以概括为美元主导下的美元、日元、马克、SDRs及其他硬货币并存的体系。欧元的产生与运作,对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SDRs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无疑将带来严峻的挑战。从经济实力来看,统一货币后的欧盟国家GDP在1996 年占经合组织的383,而美国只占325,日本则占205,因此,以这种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欧元,在一定时期内有望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挤占美元所占的一部分份额,并可能在中长期内动摇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未来国际储备体系中非对称三级(美、欧两
25、极强,日本一极弱)的局面。,同欧元一样,SDRs也是一种国际清偿力,但SDRs天生就有缺陷。同样作为信用货币,欧元却在天然禀赋上优于SDRs。这是因为: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角度考察,虽然作为篮子货币的SDRs的价值也很稳定,但从作为信用货币其价值所必须依靠的信用源泉来讲,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的作用,显然要比IMF在国际储备货币创造上的作用大得多。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角度考察,在非官方结算之中,SDRs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欧元则不一样,它不但可作非官方结算货币,而且还可作区域内统一的流通货币,可以预见,欧元被非官方欢迎的程度将是 SDRs无法比拟的。也可以预见,至今未达到在其创立之初所设想的成为世界
26、主要清偿力目标的SDRs,在欧元的挑战之下将会更加暴露出其内在缺陷性,从而动摇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第三,挑战目前的所谓“非体系”,为世界货币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汇率制度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国际政策协调艰难,是目前牙买加体系之所以被称为“非体系”的重要原因。欧元将以其汇率稳定、跨国界的协调及统一的中央银行对这一“非体系”直接提出挑战。并且统一的欧元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用于非官方结算的跨国界信用本位货币的-种创造,它的诞生及其后的发展,将为未来统一世界货币的创造提供宝贵的经验,也将为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货币一体化起到示范作用。,亚 元,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期间,诺贝尔经济
27、学奖得主、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 Mundell)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变化的看法。他预言:“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在全球性货币缺少的情况下,亚洲或者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统一货币是大势所趋。”他的这一论断为亚元区的建立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希望。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尽管东南亚各国都有建立亚元区的良好愿望,但建立一个货币共同体是非常复杂和艰难的,亚元区的设想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各个方面及诸多因素。,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共同使用单一货币的构想正渐渐浮出水面。负责对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支持业务的亚洲开发银行(ADB
28、)最快将于三月对外公布亚洲共同货币“亚元(ACU)”。“亚元”可以在韩、中、日以及东盟(ASEAN)十国等十三个国家内使用。“亚元”不是可以当场使用的实物纸币或铜钱,而是一种根据亚洲十三个国家货币价值、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贸易规模等的加权值制定的虚拟货币。亚洲开发银行将核定亚元对美元及欧元的汇率,并通过网站对外公布。,亚元是实现亚洲共同货币的第一个阶段,首先可以用为各国制定汇率政策时的参考指标。在制定亚洲共同货币方面,韩中日等亚洲主要国家政府大部分持赞成意见。但是,目前就亚元能像欧元一样通用的具体计划达成了协定。如果亚元作为实际货币使用,全世界将分为美元、欧元和亚元等三极货币圈。“亚元
29、”的诞生还意味著亚洲国家面对走向区域化的美洲经济区和欧洲经济区实现经济一体化。“一直以来,中国和日本政府都努力想要使人民币和日圆成为代表亚洲的货币,但双方互不让步,使此事面临困境。结果,将亚元当作亚洲共同货币第一步的方案得到了有力支持。”,从欧洲国家开始讨论共同货币问题到欧元的诞生,经历了三十多年时间,但是,由于亚洲各国的交易增加速度比美国和欧洲更快,因此很多人预计,亚元的诞生可能会比预想更快实现。但是,也有不少障碍。因为美国担心在亚洲经济区内的影响力削弱,可能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进行牵制。财经部有关人士说:“旨在协调亚洲地区货币政策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的诞生也因美国的反
30、对面临困难。美国并不希望世界金融市场出现美元、欧元和亚洲圈的三极化局面。”,亚元面临的困难,第一,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亚洲目前的情况和当时的欧洲有所不同,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成为“亚元”区建立的关键性障碍。在这个区城内,既有世界经济强国、大国,也有以传统农耕作业为主的经济小国。国与国之间、甚至一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总体经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都有较大差距。在经济结构上,中国和东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经济中比重较高、出口产品相互替代、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较大等,从而在许多重要经济领域都是竞争关系。经济上大体的均衡发展是建立“亚元”的基础性
31、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性条件,“亚元”就无从谈起。,第二,亚洲国家缺乏共同的政治意愿。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差异,亚洲国家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凝聚力。与欧洲的情况相比,亚洲的国家不具备欧洲国家那种政治上的协同性,缺乏共同的政治意愿。一是对亚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亚洲各国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二是一些亚洲国家之间存在领土、领海等的主权争议,这种争议甚至有战争的风险。三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差异很大。四是宗教信仰差异很大。“亚元”的创立实际上意味着加入“亚元”区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如果亚洲选择了单一货币,意味着一种高度的政治整合,而这种整合程度在缺乏共同政治意愿的亚洲是很难被接受的。,第三,亚洲没有锚货
32、币。亚洲现阶段难以解决建立货币联盟所遇到的“第N种货币问题”。成员国之间建立货币联盟的初衷就是通过最小的权利让渡代价,以获取最大的公平收益。所以在N种独立货币的经济主体之间,如果要建立货币联盟,就会遇到“第N种货币问题”。于是,究竟选择哪一种货币作为锚货币便成为“第N种货币问题”。亚洲与欧共体相比,在现阶段很难确定锚货币,区域内的两种主要货币日元和人民币在现阶段都难以成为锚货币。亚洲能与德国的经济实力相比的只有日本,但日元并不是亚洲的德国马克,虽然日本学者提倡在东亚建立以日元为中心的汇率联动机制,就像德国马克在欧洲汇率联动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但是,日元并不像当年的德国马克那样,是强硬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货币。日元在外汇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35%,在官方外汇储备中占62%,在国际银行贷款中只占02%,在国际债券发行中占86%,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也仅占5%。区域内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人民币在东南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势货币,但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刚刚起步,前景还不确定,严格的资本管制、薄弱的国内金融业以及人民币至今仍无自由兑换的时间表等,使得人民币短期内难以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锚货币。因此,东亚现阶段尚面临建立货币联盟前期所遇到的“第N种货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