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59490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城市化原理,城市化机制一、城市化的本质人口城市化非农产业城市化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变革(一)市场条件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1、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2、企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城市化取决于上述推力和拉力产生的综合作用力。市场机制起着基本的作用。,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农业剩余人口(劳动力),城市化的保障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核心地位,城市化规律,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发展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

2、为城市化阶段,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从质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而这三个方面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从量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城市化模式,一、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独特性1.城市化的独特形式总与政治运动和政府的意向相伴,与经济发展进程缺乏紧密联系2.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3.独特的政

3、府干预模式,二、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所谓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自下而上的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自上而下的变迁,三、对经典模式的偏离经济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1).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社会(2).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3).第三产业部门继续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点在于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经典的城市化模式一般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我国: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四、小城镇化模式留存的后患1.对城市化资源基础的影响滥用资源 分散发展2.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表现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经

4、济运行中的联系效率3.对环境补偿能力的影响4.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城市化战略,一、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1.城市聚集效益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基本依据2.以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作为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原则3.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二、实现城市化战略的基本途径1.积极利用城市聚集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2.进行经济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3.从城乡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导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聚集发展4.培育要素市场,引导要素向优势区位聚集,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5.根据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点,实施不同的区域城市化战略,城市化实践,我 国的城市化实践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5、可以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前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进程虽然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正真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则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以小城镇为主。20世纪50年代政府即提出“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在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定下城市化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等级、积极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是以行政调控为手段。虽然有市场的作用,但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宏观的政策导向和微观的城市规划上。三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这既是我国生产力现状所决定的,又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导致

6、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39.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误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的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功能减弱。集中表现在大城市的膨胀(尽管一直推行小城镇的发展方针)和东中西三部的空间差距。二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2002年全国66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8三是城乡关系不协调,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的扩大,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三个“失调”。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城市和农村、不同区域的城市、不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

7、的发展差距,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居住生活成本快速上升,生活门槛明显提高等。二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失调。我国一些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使水、空气、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三是人与城市设施建设关系失调。我国城市在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管理设施方面投入较大,但总体还赶不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发展中的误区一是对城市化概念简单化。中国大部分地方将城市化简单的视为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忽视了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复杂变迁的系统过程。二是与发达国家比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一般而

8、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有效指标。这样在有些地方就盲目寻求百分比的提高,主观制定政策而忽视了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实质是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三是盲目制定城市化发展目标。这种盲目性表现在一味追求城市化量的增加(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比例等),而忽略城市化质的提高(城市功能、空间组织、居民生活质量等)。四是混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因,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果,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这在中国有些地方却被颠倒过来,认为城市化后会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甚至将城市化视为解决经济问题的

9、手段。,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开具体的模式和道路,将城市化划分为经济城市化阶段、社会城市化阶段和人文城市化阶段20,用以指导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道路选择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在经济城市化阶段,强调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促进城乡发展机会平等;城市化必须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在社会城市化阶段强调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利,加快城乡文明进程,构架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资源分配和社会关系分配的共享。在人文城市化阶段,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对人的关怀。它以允许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为前提,强调市民作为主体的参与权和保障权,贯彻公平正义理念,实现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发展。这三个阶段是个递进的过程,人文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