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学习目标,五个关键词:小学儿童、学习、思维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品德发展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前青春发育期学习目标:了解两特点,掌握一规律。1、了解儿童学习活动的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个性与社会性、品德发展的 主要研究成果;3、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学习及作用 广义: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 的过程;学习 狭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 范的活动,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越过直接经验阶段;2、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会学习
2、,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策略;自我控制的知识)4、学习动机是动力;(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情感;学习目标)5、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自觉性较差,能力较低,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多采用接受法;内容是基本的读、写、算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产生责任感、义务感,意志力得到培养锻炼,有利于个性发展;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自觉性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社会认知水平提高,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得以培养发展,掌握各种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发展良好品德。,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对教
3、师,对班集体,对作业,对分数,学习动机:回报、求知、交往趋利、利他、学业成就、生存、实用七种动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内部动机在发展中。应用:1)、针对外部动机,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定期考察、适度竞争等方式,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求知欲、学习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调动积极性。,2、学习兴趣:1)学习过程、学习外部活动学习内容、独立思考作业;2)不分化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3)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抽象因果关系知识;4)游戏因素重游戏因素轻;5)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童话故事文艺作品、通俗科学读物;6)社会生活兴趣小社会生活兴趣大。,3、学习态度:1)对教师:尊敬、依恋选择、怀疑2)对
4、集体:关心少关心多3)对作业:不负责自觉负责4)对评分:了解意义、树立态度高质量完成社会义务表现4、学习策略:单一策略多重性运用策略(数手指、记忆恢复、分解小问题等),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1、差异性:2 缺陷性:特殊行动障碍;3、集中性: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运用上;4、排除性:非听、视、发育迟缓、情绪问题、少学习机会引起,5、可逆性:可改变;6、贯穿性:毕生发展过程中。,学习障碍分类:1、语文接受和表达方面的;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3、算术方面的。障碍学生四类型:1、暂时性;2、能力型;3、动力型;4、整体性,障碍症状:1、感知、思维、语言方面存在障碍;2、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
5、在障碍;3、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障碍产生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后轻度脑损伤或脑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学假设;4、心理与环境假设;5、非智力因素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发展。,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基本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很大的具体性;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思维结构趋于完整、有待完善;四年级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二、思维基本过程四发展:概括能力发展:直观形象水平7-8形象抽象水平8-10初步本质抽象水平10-12比较能力发展;分类能力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三、概念的发展:1、深刻化;2、丰富化;
6、3、系统化;四、推理能力发展:直接推理;前提结论 8岁形成这种能力,10到11岁之间思维发展加速。间接推理;几个前提结论,三、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抽象逻辑思维虽在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思维发展的转折期(3)思维的不平衡性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 3、儿童辨证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个转折期。(p293),五、思维品质发展特点: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三、四年级是思维深刻性发展的转折点。独创性:四年级是独创性发展的转折点。,第三节 童年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情感发展(p304-306)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
7、识的发展趋势(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韩进之(1983,1985)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其中,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较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衡阶段。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8、我意识发展过程:个体不断社会化+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成熟=个性基本形成,、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反映其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人和才能-社会、学术、身体的自我等;自我概念发展趋势视性别而定;,自我描述:从具体的外部特征到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认知、社会、运动、自我价值四方面)顺从别人有一定独立见解;笼统评价个别方面或多方面优缺点评价;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具体抽象,外显行为内部
9、世界;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发展迅速;自我评价稳定性加强。,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愉快感、愤怒感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表现形式:自尊心,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表面内部;简单复杂;呆板灵活;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弥散性、间断性想法系统、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角色采择技能:6-10岁-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关系认识特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互相帮助、亲密交往,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10、“霍莉是个8岁的小姑娘,她喜欢爬树,在邻里中她最会爬树。有一天,她爬上一棵很高的树,当她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最上面的枝桠上掉了下来,幸亏没伤着。她父亲知道了很心疼,要她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爬树了,她答应了。这天晚些时候,霍莉遇到了她的朋友肖恩,肖恩最心爱的小猫不幸卡在一棵树的枝桠上下不来,得想办法救它。只有霍莉能够爬上树将小猫救下,但她想起刚刚向父亲做过的保证。”,阶段1(约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认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阶段2(约8-10岁):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且别人能意识到儿童的观点。阶段3(约10-12岁):相互观点采择阶段,儿童能从第三
11、者、旁观者、父母或共同的朋友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阶段4(12-15岁):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观点采择阶段,认识到存在综合的观点网络,如一般的社会制度、规范等。,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处于“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机械,无商量余地。有的低年级孩子已达“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且知道别人也有各自的观点。部分中年级学生也达到此阶段。有的中年级和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已达“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够从旁观者的身份解释。这种观点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些儿童产生过失行为和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其观点采择能力水平较低,若在该方
12、面加以训练,可以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率。,人际关系对象:父母、教师、同伴 依赖独立、完全信服权威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平等关系的同伴日益重要小学儿童主要交往策略:言语沟通、提供利益、分享物品,亲子关系:儿童6-12岁,父母三大职责: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同伴关系:友谊 同伴团体影响:1、提供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2、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师生关系:,五、同伴关系的特点(p314-316)塞尔曼划分的阶段:阶段0(3-7岁):儿童把朋友只看成住得近的人或玩伴。阶段1(4-9岁):单向帮助阶段阶
13、段2(6-12岁):双向帮助:认识到友谊是一种相互关系,是共享,是相互尊重,有情感交流。阶段3(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识到同伴的人格,朋友成了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相互支持、共享亲密和个人信息的人。阶段4(12岁起):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相互依赖,有亲密性,但又尊重其自主性。,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把小学儿童同伴团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成五个时期:1)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一年级上学期)。2)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的接近,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一至二年级)。3)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强弱,分化为居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二至三年
14、级)。4)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出现了统帅小集体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行为的规范(三至五年级)。5)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四 儿童品德的发展品德发展基本特点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占显著地位;,道德动机发展服从独立;具体、近景抽象、远景;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冲突较少。,品德心理特征发展道德认识的特点: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
15、认知(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八观念:道德观念:正确分辨公私关系转变年龄7-9岁;快乐-痛苦,公-私,初步具备集体意识-抽象集体主义原则集体观念:7岁萌发,9岁重大变化分享观念:慷慨均分,需者能者;利他观念:未得到完全发展;年龄差异大;混沌一片不断分化;公益劳动观念:6岁半萌发,9岁半左右形成;纪律观念:8、9岁自我中心阶段,11、12岁习俗和伦理道德上考虑;个人与集体、下级与上级少数与多数、纪律与自由三年级-五年级是纪律观念发展关键期;谦虚观念:9-11岁7岁,11岁新观念(做了好事就承认,不必要谦虚)权威观念:7-17岁,依据对权威认知而行动。,道德判断:行为的直接后果行为的长
16、远后果;行为的个人后果行为的社会后果;从众现象;812岁明显 权威因素;成人权威同龄权威、无权威同龄人 道德情感的特点道德行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助人、合作、分享攻击行为道德意志行为道德行为习惯,四、道德发展(p313-314)(一)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 2、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三)柯尔伯
17、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外在的,满足个人需要或免受罚)1 服从与惩罚定向:依行为的后果判断,服从规则仅仅是免遭惩罚。2 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倾向: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准则,对个人有利的就是好的。,水平二习俗水平(满足社会舆论,标准在于尽义务,做好事,维持社会秩序)3 好孩子定向:按照社会上认为的善良人应该怎样做来做事。根据动机和意向去判断人的行为。4 维持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的秩序,认为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应当遵纪守法,预防混乱。,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能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标准,自觉遵守公共道德)5 社会契约定向:看待法律比
18、较灵活,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订后要共同遵守的,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如果人们感到法律不符合需要,往往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6 普遍以道德原则定向:根据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认为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要考虑超越法律之上的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重等一些更普遍、更本质的道德原则。,(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阶段3:赞
19、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 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阶段4:分两个小阶段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连的内疚或情感。阶段4b: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是,儿童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己价值观相连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