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四).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项训练: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四),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南夷与北狄交(联合),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排斥、排除)夷狄,卒(结束)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联合起来,中原的国家形势危急。齐桓公救援中原国家,驱赶夷狄,一直把他们赶到楚地,这是王该做的事业。,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今天主要是强调现在和过去的条件不同了。,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
2、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臣窃(私下)以天下之地图案(推算)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通“向”)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服侍)之,见臣(臣服)于秦。夫破人之与(和相比)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我私下根据地图来推算,六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士兵十倍于秦国。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就可以打败秦国。可现在您却对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这两者难道可以相比吗!,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
3、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先生不知何许人(何处人,何等样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4、(去、到)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墙壁)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衣服破烂),箪瓢屡空,晏如(安然自得)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
5、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民生以来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di)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宰我曰:“以予观
6、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莫能违之)也。自民生以来,夫子也。”有若曰:“岂(难道)惟(仅仅)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同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超过)乎其萃(群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宰我说:“在我看来,老师比尧、舜强多了。”子贡说:“看一个国家的礼制,便可了解该国的政治;听一个国家的音乐,便可知道该国的德育,即使百代以后再回头看,任何一个君王的治国根本方针都不能违背孔子之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能赶得上他老人家的。”有若说:“难道仅仅人类有高下之分
7、吗?麒麟对于走兽而言,凤凰对于飞鸟而言,泰山对于土堆而言,河海对于小溪而言,何尝不是同类?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但他的境界远远超出了凡人,他的德行大大高出了同类。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春秋笔法,春秋笔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8、孔子在位(担任司寇时)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在位听讼,文辞(判决书)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不独自完成,要和别人商量)也。至于为春秋,笔(记录)则笔,削(删除)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参与意见)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这部春秋
9、。”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莼羹鲈脍:味道鲜美的莼菜羹、鲈鱼脍。比喻思乡之情,或因思乡而辞官。也有赞美不追逐名利的意思。,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张翰(字季鹰)在洛(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张翰的家乡)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来)要(追求)名爵?遂命驾归。”,张翰在洛阳感受到秋风阵阵,于是回忆起家乡
10、吴地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于是,他自然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做这一个受拘束的官儿,去博取什么名位呢?他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把这个故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张翰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现在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就在季鹰辞官回乡不久,齐王司马炯谋反被杀,他手下的人纷纷受到牵连,有好些人
11、还丢掉了性命。只有张季鹰幸免遇难,人们都称赞他有先见之明。,厝火积薪:厝:放置,同“措”;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也作积薪厝火。,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放置)之积薪之下,而寝(睡觉)其上,火未及燃,因(于是)谓之(觉得)安,方今(现在)之势,何以异此(和这样有什么区别呢)。”,待价而沽:待:等待。沽:卖。等待高价才出卖。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曰:“有美玉于斯(在这里),韫(藏)椟(盒子)而藏诸(之乎)?求(找
12、)善贾(识货的商人)而沽(卖)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对老师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藏在柜子里边,还是寻求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卖了它呀,卖了它呀。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买啊。,当仁不让:当:面对着,向着。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解释为“正义”,这里引申为应该做的事。让:退让,避让,谦让。原指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13、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叫做“仁”。孔子说做到五点即可称得上“仁”。”子张又问是哪五点。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孔子又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倒屣相迎: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搬家)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觉得奇特)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地位尊贵,权力重大)朝廷,常车骑填巷(形容来访的客人很多),宾客盈坐(满座)。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他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