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7595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人际关系彩版.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3)第三节 师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彭娟 2012-06-17,本节课主要内容,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二、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四、师生冲突五、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2、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所谓特殊指从师生交往中所起的作用看,教师起主导作用。3、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双向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2)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依赖。4、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所谓互动:指从师生交往的

2、过程看,师生通过交往能达到彼此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期待是处于一定人际关系中的人们通过交往而发生互动作用的心理现象。,二、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1)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教师教学的进行;2)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1)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减少摩擦,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凝聚力;2)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热情合作的性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一)师生人际关系

3、的行为模式1、什么是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所谓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或改变另一方相应的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2、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维特对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因素进行了悉心的研究。他提出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因素主要有持续时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等四个方面。(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随时间的长短而转移(2)人际关系行为模式随其依赖程度和权力大小而不同(3)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受行为规则的影响(4)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受到个体的社会角色的影响,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一)师生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3、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类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瑞

4、(Leary)把人际行为模式划分为八类:(1)由管理、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顺从等反应;(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3)由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协助和友好等反应;(4)由尊敬、赞扬、求助等行为导致劝导和帮助等反应;(5)由怯懦、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和控制等反应;(6)由反抗、怀疑、厌倦等行为导致惩罚和拒绝等反应:(7)由攻击、惩罚、责骂等行为导致仇恨和反抗等反应;(8)由夸张、拒绝、自炫等行为导致不信任和自卑等反应。利瑞(Leary)的人际行为模式也完全适用于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教师的正确行为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的错误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

5、,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一)师生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4、对师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认识(1)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接触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2)教师的第一印象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影响;(3)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相应的。,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二)师生关系的类型根据教师的教育指导态度与行为的特征把师生关系分为五种类型:1、民主型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理解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状态。2、慈爱型这是以真挚、亲密、互谅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师生关系类型。在这种类型师生关系融洽,但存在一些弊端:1)学生容易产生依

6、赖感;2)对学生管理不严格3)容易导致学生两极分化;4)效果可能适得其反3、管理型这一类型是以规范、严格、理智、遵从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负责,管理比较规范、严格,学生服从教师。但也存在弊端;1)师生不可能深交;2)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保持距离3)学生可能对教师产生轻视、冷漠的态度;4)会导致学生表里不一,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二)师生关系的类型4、专制型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疏远为避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责任心强,对学生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生因惧怕而服从。带来较大的弊端:1)导致学生两面行为和异常心理;2)

7、导致学生独立意识丧失和自信心的消失;3)造成学生间的猜疑和隔阂。5、放任型这一类型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缺乏热情,一切顺其自然。也存在一些弊端:1)学生容易出现责任推诿;2)学生会对自己放纵、任性。,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三)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扬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提出了领导风格类型理论,指出了三种教师的领导方式:1民主式领导方式;2放任式领导方式;3专制型领导方式,也称权威式领导方式。勒温的这个实验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领导群体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8、效果最好。,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四)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移植到教育领域,认为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为此,他提出了情感型师生关系理论。1、传统教学的基本特征(1)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容器(2)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是讲课和考试(3)教师拥有权力,学生是服从者(4)强调课堂上教师的权威(5)师生之间互不信任(6)学生心理处在恐惧状态(7)教学上缺乏民主(8)重视理智培养,轻视学生情感2、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罗杰斯对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视。他将师生关系视

9、为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决定性因素。,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四)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3、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构成罗杰斯认为,同治疗中的人际关系构成一样,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也是“真诚”、“接受”和“理解”。这些构成因素或条件,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真诚;真诚是罗杰斯三个人际关系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所谓真诚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2)接受;接受也称“信任”、“奖赏”等,是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

10、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教师怎样才算是无条件地接受了学生呢?罗杰斯认为,教师能完全接受学生的恐惧和犹豫,满足和冷漠,甚至包括错误想法和个人感情等。这样一类教师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具有许多情感、许多潜能的不完善的人。,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四)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3、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构成(3)理解。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移情性理解。移情性理解是更深一层的、能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要素。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它要求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总之,罗杰斯非常重视教师的态度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气氛。在教学中,

11、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罗杰斯的情感型师生关系理论主要观点: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自身表现应表里如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些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罗杰斯的情感型师生关系理论的评价:进步性:倡导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局限性:高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导致

12、课堂气氛的绝对自由。,四、师生冲突,(一)冲突的概念1、冲突的定义冲突是指两种目标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所引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对立。2、冲突的作用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既有消极作用,也存在积极作用。,四、师生冲突,冲突的积极作用:1)冲突刺激人们探索,为导致良好的结局提供改进良策2)冲突使那些隐藏的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表面化3)冲突有催化作用4)社会冲突有安全阀的作用5)冲突可以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6)冲突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冲突的消极作用:1)冲突必定会牺牲一方的利益2)冲突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导致情感问题3)冲突能破坏协调与合作,四、师生冲突,3、冲突的种类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

13、突是指双方目标一致,但认识、方法、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建设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有:1)双方对目标都很关心;2)双方都有变革的意愿;3)双方能够畅所欲言地交换意见。建设性冲突是积极的冲突:有助于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有助于成员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助于鼓舞人们的进取心。,四、师生冲突,3、冲突的种类破坏性冲突是指双方目标根本对立而造成的冲突。主要表现互不相让,甚至互相攻击,导致双方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崩溃。破坏性冲突的特点有:1)双方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自信;2)不愿听取对方的意见;3)相互攻击和对立;4)双方不交换意见。破坏性冲突会带来消极后果: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安;削弱

14、组织的凝聚力。为此,必须努力解决破坏性冲突。破坏性冲突解决对策:(1)加强沟通;很多情况下互相不了解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通过沟通,就会发现对方的观念当中也有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我们的大目标可能是一致的。(2)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3)性格组合。性格不同,擅长的能力和个人追求都会有不同,安排他们做不同类型的工作,满足他们不同的人生发展目标,使他们发现自己的目标其实可以与组织一致的。,四、师生冲突,(二)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1、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2、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师生冲突;3、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4、奖励

15、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四、师生冲突,(三)师生冲突的正确对待与处理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1)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说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坦诚表态,取得学生的理解(2)教师要注意聆听学生的说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发表意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可以使学生发泄消极情绪。2、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角色互换也称心理互换,指人们通过扮演冲突中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1)教师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体验一下当学生的滋味(2)教师要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3)对学生的批评要委婉(4)对差生要特别关怀3、避免滥用惩罚;(1)惩罚只对问题,对事

16、不对人,不作人身攻击,以避免对学生人格的伤害;(2)不因一人犯错而惩罚全班;(3)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4)只解决问题而不穷追过失的责任,使学生体验到教室的爱心,从而以改过来回报;(5)为犯错误的学生保留一点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和性别差异。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五、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1、受封建的“棍棒”教育思想影响,对学生惩罚过多;2、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庸俗化的色彩;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淡漠化的倾向。,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二)教师要克服一些偏见;(三)教师要正确使用权力;(四)教师要爱岗敬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7、。,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1、要树立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念;2、要坚持学生发展的主体观;3、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观。(二)教师要克服一些偏见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正确地了解学生,克服自己人际知觉上的一些偏见: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效应。在师生关系上,第一印象的影响也是非常普遍的。其一,它会使教师的人际认知带有表面性;其二,它会使教师的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正因为第一印象影响到师生关系,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在看待学生时,避免第一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第一印象,给学生留下比较好

18、的印象。,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二)教师要克服一些偏见2、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从一个人的某一点出发,进而扩展到其他方面认知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对学生的光环效应也是比较普遍的,影响非常大:其一,光环效应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评价;其二,影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3、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也叫社会刻板印象。教师的刻板印象主要是指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形象。这个固定形象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概括地了解学生。但同时也存在片面性,会导致对学生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影响到师生关系。所以,教师既要了解学生

19、的群体属性,又要把握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二)教师要克服一些偏见4、自我投射(或称投射效应)自我投射就是人们在交往中,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交往对象身上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投射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学生的自我同化。也可能使教师对学生产生猜疑心理,使师生关系恶化。教师要避免投射效应:首先应该真正了解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其次,教师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三)教师要正确使用权力教师权力运用的妥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1、要合乎法律(合法);2、要合乎认知的意义(合理);3、要合乎道德的价值(合情)。,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四)教师要爱岗敬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1、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2、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3、教师要具备集体协作精神;4、教师要为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