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76557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培训模块一.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模块1 培训准备,模块一 培训准备,模块一学习内容概要,活动1:了解您的学习伙伴(10分钟)活动2:了解培训的方式和成果(10分钟)活动3:作好培训的准备(60+10分钟)活动4:走进新课程和教育技术(50+20+10分钟)活动5:策划选题(35分钟)活动6:填写培训日志,模块组成,形成学习小组 组内依次介绍自己的信息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1分钟),姓名学校任教学科,小组自我介绍,活动1:了解您的学习伙伴-互相认识(10分钟),动手做,填写通讯录(P3),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课后作业)给学习伙伴发邮件回复邮件给多人发送邮件保存邮件地址删除邮件记录感受,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任教学科 感兴趣的研

2、究课题 个人特长(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技能“整合”的经历等,自我介绍,活动1:了解您的学习伙伴-体验基于技术的交流,课后给我发一封邮件,标题为:教育技术培训班成员-姓名-学校,本次培训方式特点:任务驱动: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一节课与一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来展开培训内容与培训活动;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案例的观摩与研讨进行教学;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在活动中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在 参与中让学员更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传统+基于技术,自主+协作;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作品评价(包括设计的方案、搜集的 资源等)。,活动2:了解本次培训方式和成果(10分钟),培训的成果:供实际教学用的

3、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教学资源);供实际教学用的有关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各种评价量表;学习过程记录。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1案例培训成果案例具体成果见书P5图表。,活动2:了解本次培训的方式和成果,重点,活动3:作好培训的准备(60+10分钟),1.检查软硬件(对照教材P7)(5分钟),(1)不私自拆装计算机的硬件配件,以避免出现硬件的不必要损坏;(2)不私自使用未经机房管理员检查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以避免传播病毒;(3)不私自安装、删除电脑上安装的软件。,活动3:作好培训的准备2.建立作业文件夹(20分钟),作业文件夹要建立在

4、 E 盘的根目录上,注意使用资源管理器来快速建立文件夹,所用计算机的最后一个分区上,活动3:作好学习的准备 3.体验网络培训平台(35+10分钟)登录平台单击桌面的快捷方式登陆平台,完善个人信息体验常用功能(P9)分享感受,动手做,进入网络培训平台的全班讨论区,对讨论主题“模块1平台的使用感受”进行回复,并在P9表中记录您使用平台的感受及对平台的建议。,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50+20+10分钟)1.认识新课程的理念(50分钟)(1)问题思考(5分钟)您认为新课程体现了哪些主要理念?您认为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您认为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有哪些?难点是什么?您在新课改实践中开展了哪些尝试?有

5、什么感受?,1.认识新课程的理念(2)自主探究(25分钟)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1案例新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案例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1阅读资料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通过观摩案例、阅读资料认真思考与回答上述问题),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认识新课程理念,1.认识新课程的理念(3)协作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小组长)将讨论的主要结果填入平台的全班讨论区。(10分钟)(4)总结提高新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 的改革。(10分钟)教学内容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又涉及什么样的改革呢?,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认识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方

6、式: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方式;传统学习方式: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方式。,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认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教与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

7、过程的主人。,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认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即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课程改革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总结:,你是如何认识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在你所在学校应用的状况如何?,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也称质的规定性)“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目的。,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本质,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94定义 1.什么是教育技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

8、与技术协会(AECT)发布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简称“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2、教育技术94定义内涵:,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3、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教育技术工作者只是整个教育改革大军中的一个方面军,它可以抢占制高点,可以撕开突破

9、口,在教改战斗或战役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是它必须有友邻部队的密切配合,否则不可能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何克抗),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2、教育技术和教育学3、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和?,1、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2、教育技术和教育学,3、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阅读资料+思考+讨论:(10分钟)结合教育技术的定义和本质,思考、讨论“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将思考、讨论结果填入“网络平台-小组讨论区-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版块中。,活动4:走进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和?,活动5:策划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35分钟),1.信息技术与课

10、程整合课选题的依据(5分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丰富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多种多样的交互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所以,应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上述特点,来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2.通过案例观摩进一步确定选题(15分钟)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1案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活动5:策划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3.填写选题计划(15分钟)模板位置: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1活动模板选 题计划模板 保存位置:作业文件夹“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

11、教学设计成果”文件名:“一节课选题计划.doc”,活动6:填写培训日志反思填写个人学习记录(打开网络平台资料馆模块活动模板中的“个人学习记录”文件并填写其中每项的内容;然后传送到培训平台的“班级共享区”-“学习反思”-“个人学习反思.doc”),复习思考题(1)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2)你对新课程理念如何认识?(3)你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如何认识?(4)你如何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5)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 题?,谢 谢!,如何理解“技术”?,?,用到了哪些技术,如何理解“技术”?,+,=,?,设计思想,技 术,“有形的物质性”方面的技术,“无形的非物

12、质性”方面的技术,如何理解“技术”?,教育技术: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有形(物化形态)技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教学媒体。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技术(工具)本身没有什么魔力,老师才是魔术师!Intel未来教育总裁贝瑞特,如何理解“技术”,“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南国农,2001),教学资源环境: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Internet教学传递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各种教室、实验室,学习资源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