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81875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才明).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2008年11月,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高才明,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于一九九八年开始试行,它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超越。,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即: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

2、认知发展的经历;体体与心理发展的经历;艺术审美的经历;综合实践的经历。),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挑战之一:教师必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挑战之二:教师必须提高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挑战之三:教师必须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挑战之四:教师必须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挑战之五:教师必须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训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独特的职业条件包括: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

3、教育通用知识和能力(包括解决问题与个案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育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及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1、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与产生,首次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的是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都提出以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这两个报告对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4、深远的影响。,教师专业化的产生,日本早在1971年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在英国,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的实施,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80年代末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分别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加大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从1989-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如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

5、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我国于1994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表明,我国通过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

6、,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纯熟,而是包括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他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美国学者费斯勒于1985年推出一套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职前教育阶段一般指在大学或师范学院进行师资培养阶段。,第二阶段:引导阶段(或称入门见习期)指教师任教的头一年。在此阶段的新任教师通常都会努力寻找学生、同事的接纳,并设法在处理问题和事务时获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7、往往表现出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第三阶段:能力建构阶段(2-5年)此阶段的教师都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因此,他们经常参加业务学习和进修,积极寻找新的资料、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能力。,第四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510年)此阶段的教师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和教学能力,但他们想更进一个台阶。热心成长与高度的工作满足感是这一阶段的要素。,第五阶段:生涯挫折阶段(715年)此阶段的教师可能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是产生教学生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意程度下降,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是否正确,出现厌倦现象,有的可能就此离开教育岗位。,第六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16-30年)此阶段的教师对教

8、学工作驾轻就熟,他们通常只做份内的工作,不会主动追求教学专业上的卓越与成长,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缺乏进取心。,第七阶段:生涯低落阶段(退休前5年)这些教师面临专业生涯的结束,任何改变都不太现实,于是有些教师自觉能功成身退而身心愉悦,有些则因心愿未达而失落地等待离开教育职业。,第八阶段:生涯退出阶段这是离开教师岗位阶段,有些教师另某工作,继续发挥余热,有些教师则会颐养天年,自得其乐。,1、专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框架,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1、专业发展规划,年度规划框架,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2、个人知识的管理,什么是教师个

9、人知识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不断积累、挖掘、整合信息资源,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然后对知识创新应用,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绩效,最终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有关学生及学生特性的知识,教师专业所设计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教育环境脉络的知识,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教学机智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程序,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整理和存贮:应建立自己的知识管

10、理框架,知识的利用和分享,3、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做出反思。,教学反思一般分三个阶段:,教学中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随时会发生,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以便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教师需要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通过判断和思考,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以便进一步调整教

11、学计划,选择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教育部基教司课程处处长沈白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校本教研的起点是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师教学的行为,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解决教师

12、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主阵地,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研究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研究方式。,校本教研具有以下特征: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的主要对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教师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流程,问 题,计 划,行 动,观 察,行 动,评 价,基本要求:问题导向:提出问题是校本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校本教研就没有落脚之

13、点,因此,教师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要善于联系教学实际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行动跟进: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行动的跟进,没有行动,校本教研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为此,当问题提出以后,应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选择研究的路径、落实研究的措施,有目的、有步骤地采取行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和评价。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为此,开展校本教研应加强同伴之间合作交流,以提高研究的成效,并起到相互学习、互相提高的作用。,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技能,行动研究法运用技能,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

14、量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行动研究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师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育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教育活动的改进为研究目的。,1、什么叫行动研究,2、行动研究法的步骤,确定问题:要从日常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情景中捕捉问题),选择问题(问题切口要小,挖掘要深),界定问题(确定问题范围),分析问题(诊断问题原因)。,文献探讨: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包括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制定计划:确定标题、绪论、目的、假设、对象(范围)、方法、程序(步骤)、资料(信息)、物质

15、保障(经费、设备、设施、人员等)、时间、参加人员能力分析、人员分工等。,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观察和记录、访谈、问卷、测验、教学日记等。,采取行动:包括展开教学、实施观察、收集资料、评价反思、反馈改进、资料分析等。,汇总分析:将行动研究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变为有用的信息和资料。,研究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记录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研究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但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成果形式:,研究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记录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

16、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研究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但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形成的研究成果。,教育叙事的特点:教育叙事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叙述的故事中必然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并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课例不同于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

17、行详细的罗列以及加上简要的评析或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课例的写作方法基本上有3种:A.课堂实录+他人(专家)评析B.课堂实录+教师本人反思C.课堂实录+教师本人反思+他人(专家)评析课堂实录是全息地记录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并把相关的教学活动用文字表达出来。,教育案例 所谓教育案例,是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报告,通常由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以自身的实地经历作为原始资料来撰写。案例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具体的而富有情节的叙事,是对某事件的有技巧的叙述,常被置于某个大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中展开。不是以分析推论的形式展开和呈现的,而是关于人物、事件的主动具体的描述,它不是简单

18、地叙说事例或故事,而必须表明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撰写教育案例应注意三点:语言运用要正确、清晰,避免模糊,文字要精炼,修饰要适当。所运用的术语、概念、分析方法都应避免学术错误。应确保信息和资料的准确性。,教学案例的形式:书面形式以文字或书面语言加以呈现的案例,这是案例方法实施之初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当前教学案例最普遍最流行的呈现形式。录像形式以录像方式对某一具体场景加以记录而形成的案例。,听课评课技能,听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听课也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经常听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听课技能,听听

19、授课教师怎样复习旧知识,怎样引入新知识,怎样讲授新课,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指导学法,怎样设计课堂教学高潮,怎样巩固新课知识,怎样结尾,怎样布置作业。还要听学生怎样回答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讨论问题。,看一看授课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板书是否合理;运用教具是否熟练;实验的安排是否恰当;多媒体使用制作是否得当。二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发言、动手操作等活动,课堂气氛是否浓厚;练习、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理想;与教师情感是否融洽;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等。,记就是记录听课时间听到

20、的、看到的、想到的的主要内容。具体说:一是记听课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板书要点、多媒体运用情况和授课教师的语言、提问;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五是记自己的感受和简要分析。,想就是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较大的失误。,评课就是一定的标准尺寸,实事求是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效率作出科学的

21、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是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项活动。通过评课,听课者与授课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业务。,2、评课技能,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教学思想: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其中包括: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评教学思想: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其中包括: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评教学目标:包括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

22、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评教学内容:包括授课教师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观点、结论的讲授及运用是否准确、完整;知识接受的逻辑性是否严密,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是否做到深入浅出;知识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讲解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有突破;理论联系的事例、材料是否准确、科学、典型,是否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否有说服力等。,评课堂结构及教学组织:包括: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是否完整、合理,时间安排是否恰当;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紧凑;过

23、渡是否自然;课堂上是否注意学生的学习纪律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是否良好,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包括:教法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灵活且有实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否正确地、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是否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是否掌握、理解了所学知识,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课堂渗透德育是否自然有实效;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特色。,评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评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教案、学科专业知识等。,课 堂 教 学 评 价 表,开发和利用

24、课程资源的技能,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是应坚持以下原则: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方便实际操作。,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涵义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

25、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刘向永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

26、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应注意以下三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要错误

27、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使用课件,而把大量精力用于制作课件,使用课件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收集、处理网上资源用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知识面,这是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基本策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之成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情境,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以及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并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谢谢大家,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