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84210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

2、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整体把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赏析和积累,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请你再说出几句富

4、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溅()抵()搔()浑()

5、胜()簪(),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译文:,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6、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合作探究,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整体把握,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7、,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

8、,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疏通文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的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

9、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夜深,好像,低声的哭泣,指向前赶路,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作者介绍,字词提示,主题思想,相关图片,课文分析,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4、最终抓到

10、人没有?、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老妇人和官吏。,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作者介绍,字词提示,主题思想,相关图片,课文分析,请思考并回答,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文章结构,石壕史

11、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和老妪的痛苦情状。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差使抓走。,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主 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介绍,字词提示,主题思想,相关图片,课文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望岳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2、托物言至,气魄非凡。春望1、运用自对,产生强烈对比。2、起承开合,溶于一炉。石壕史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写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