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第二讲科学技术与文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第二讲科学技术与文明.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概论,卢彪 扬州大学,自然辩证法,一、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多维对象和研究任务,这里面包括三个研究对象与三项研究任务。一个学科包括三个对象和三项任务,在学科分类中也仅有自然辩证法这一种情况。学科名称的演变国务院学位指导委员会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学位指导委员会,60年代到80年代,教育部及其有关单位一直都使用“自然辩证法”作为学科和课程的标准名称。到了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修订学科与专业目录时,
2、把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改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则干脆取消了后面的(自然辩证法),直接称为“科学技术哲学”了,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其名称则为“自然辩证法(亦称科学技术哲学)”,下设自然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专门自然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其他学科等若干三级学科,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
3、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2、写作背景,1872年底,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18241899)在莱比锡出版了一本题名为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著作;恩格斯当时正处在“脱毛”阶段;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批科学家被卷入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浊流之中。,3、任务,从更广泛的领域考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规律;考察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考察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4、概况,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由10篇论文,169段
4、札记和片断,2个计划草案,共由181个部分组成,这些论文、札记、片断和计划草案是恩格斯在两个主要时期内完成的。第一时期从1873年开始到1876年终止,即从开始写作这一著作到写反杜林论而终止。第二时期从1878年开始到1883年终止,即从再度写作到马克思逝世而终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是一部末完成的著作。,5、主要贡献,第一、在自然观上,论证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第二、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实践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三,在自然科学的发展问题上,揭示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最一般规律。第四、在哲
5、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二、学好科学掌握技术的四个维度,知识角度:作为“知识”主要是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部分 精神角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认识和应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它们是科学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要素 器物角度: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成果可以转化为技术,用来变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作为“器物”的科学 社会角度: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可能造成严重的负效应,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地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联,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崇尚科学,但反对科学绝对化;不否定科学是具有相对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但反对绝对的科学真理观
6、;不否定自然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有效性,但反对视科学认识为惟一有效的认识形式从而否定一切非科学认识及其形式;不反对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但反对机械地、盲目地应用;,坚持科学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反对否定非科学领域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价值;不否定科学能够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但反对夸大科学的作用,以为仅仅依靠科学就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不反对科学技术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但反对视科学技术为导向人类幸福的惟一工具;不反对科学技术所起的广泛作用,但反对科学技术万能论。,警惕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指一种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方法的观点。每一件事都应当用
7、科学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其他领域,包括哲学、艺术、历史、宗教、道德和社会科学,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作为知识的来源而被排拆在外。第一、科学主义只承认科学知识;第二、科学主义只承认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第三、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而且必须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四、科学主义只承认自然科学的真理。,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文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必须从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全景视角理解科学,透视科学的精神实质。,一、关于科学,科学的内在旨趣是认知旨趣与好奇取向综合起来的,简称为“好奇认知旨趣”。而科学的首要旨趣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1、关于“科学
8、的基本内涵”,认识科学的三个视角-是一种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注意:没有给出“科学”一个完备的定义。如贝尔纳所言:科学不能用定义诠释。,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知识:事实、规律、反映 知识体系:系统性 对科学的本体论认识。,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知活动。”-知识生产-精神活动“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对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苹果树,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门部门,是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
9、产业,一项国际事业。”组织化 社会化“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社会学认识。,2、关于“科学的特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可错性或可变性系统性主体际性注意科学、伪科学的划界问题,3、关于“科学的分类”,当代分类 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三大层次的结构体系 各类科学之间、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开普勒年轻时建构的宇宙模型,4、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革命,从科学发展来看,先后出现过三次科学革命,第一次是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即“日心说”的提出和牛顿力学的创立;第二次是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
10、的科学革命是世纪之交科学革命的延展,主要指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5、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科学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方面。,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什么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思考,鼓励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突破一切主观主义、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首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所谓客观,就是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
11、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受到可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仅是个体的体验。,分析精神,分析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求知精神,分析精神也是一种认真的精神,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对其要素加以精确的分析,换言之,分析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它追求准确和精细,视马虎和模糊为大敌。但分析解释本身的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然而固守整体而不去分析部分认识整体也是行不通的。,开放精神,首先,让神秘主义走开。其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再次,科学主张兼收并蓄,允许求同存异。,民主精神,所谓民主,最核心的精神是平等和参与。科学活动是一种富含民主精神的活动,道理很简单,真理面前
12、人人平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的最核心的意涵是对前提的反思和批判。所谓前提,就是在建立理论体系前引入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的客观事实以及描述这些客观事实背后渗透的理论假定。首先,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其次,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再次,批判精神是保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的保障。,二、关于技术,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这种旨趣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人希望以技术为中介使自然成为人可以掌握的对象。,1、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效率原则。体系性存在“技术体
13、系”这里,尤其关注的是技术的体系性存在,技术充分发挥其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作用,是各种单项技术的综合作用,因此,认识技术,必须认识其体系性特征。,2、关于“技术的特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技术这一现象的复杂性。,3、关于“技术的分类”,按物质基本运动形式的分类,4、近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这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再以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为契机,最终实现了生产的技术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第二次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这次技
14、术革命以电力技术为核心,它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各生产部门由机械化逐渐过渡到机械化加电气化。第三次是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这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到达高潮。这次技术革命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并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社会生产则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动化。,5、近代以来的三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指的是正在成长中的新技术传统(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活动的方式及方法、技术的规范及标准、技术应用的形式及规模等)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这种技术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产业革命:指的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产业传统(产
15、业的技术基础、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运行方式、产业的规模等)取代旧产业传统的活动或过程,这种产业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的飞跃。三次产业革命: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的工业革命;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革命。,文明转型,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文明的转型。近代以来的前两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当代高科技产业革命正在酝酿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三、关于工程,基本含义特征分类,1、关于“工程的基本含义”,我国学者的看法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
16、段,有组织、系统化的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三峡大坝,2、关于“工程的特征”,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 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里总结的可能也不十分确切,有待进一步斟酌。,大亚湾核电站,3、关于“工程的分类”,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所确定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分类。三个部类工程的分类方法 和技术分类的区分较为困难,因此主要参考的产业分类。,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英国馆中的陈列机器,(四)关于
17、“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体现了人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的能动性的不断加强,自然界在这些活动中概念的不断深化。,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棉纺厂,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历史 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对科学、技术、工程发展历史,主要是20世纪以来发展历史的扼要回顾和梳理,概括了科学、技术、工程在当今时代的主要特点,特别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布鲁诺广场 据说布鲁诺就是在这个广场上被活活烧死的.,本章重点,科学、技术、工程的历史发展轮廓。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特征。,一、关于“科学的历史发展”,20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世纪之交的物
18、理学革命现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基本思路,不是给出科学发展的大事记,而要把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维及其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即实现科学发现史、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史三位一体的介绍。,拉斐尔的雅典学园,1、关于“20世纪以前的科学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古希腊的三大发现从哥白尼到牛顿:“牛顿时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1、从古希腊看到近代科学精神的起源2、哥白尼革命,“怀疑”战胜“信仰”,近代科学的唯物主义传统和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局限性。3、科学由搜集材料走向整理材料,由经验走向理论。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2、关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微观领域的三大发现 X射线、放射性、电子理论上的两大突破 相
19、对论、量子力学 这里要抓住20世纪科学革命的特点谈:科学观念的革命。,20世纪物理学精英图,3、现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理论的介绍,则其重要,四个领域远不能概括全面。对人类一些“不解之谜”的探究。物质之谜: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宇宙之谜:现代宇宙论生命之谜:分子生物学思维进步:系统科学,李可染: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二、关于“技术的历史发展”,20世纪以前的技术发展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神舟六号升空,1、关于“20世纪以前的技术发展”,古代技术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近代技术的发展:两次技术革命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近代技术的产生(机器-蒸汽)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力
20、、炼钢、内燃机、重化工)结合两次技术革命,谈技术体系的更迭问题(主导技术和主导技术群)。,2、关于“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落。电子与电子计算机、原子能、信息、航天、生物、新材料、海洋,三、关于“工程的历史发展”,20世纪以前的工程发展现代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是研究还不够成熟的一个领域,和技术的历史发展较难区分。,1、关于“20世纪以前的工程发展”,古代工程的起源 近代以来工程的发展 从造物
21、(建造)的角度对工程发展的历史总结。归纳本阶段工程活动的特点:古代,规模及其影响有限。手工工艺、人力和畜力。近代,摆脱技艺和体力的,技术成为核心要素,同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趋于自觉,并呈现出组织化的特征。,2、关于“现代工程的产生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工程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工程的专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新的工程领域的特点是:一方面,各个工程专业各有其明确的专业知识要求,另方面,每个工程专业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以至于没有一种单科工程的内容能够包容所有工程领域。工程本身正在走向现代化。,1910年4月14日 美国铺设第一条海底电缆,四、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 特点及
22、发展趋势”,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现代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现代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1、关于“现代科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学整体化科学发展加速化 科学事业社会化科学数学化系统科学研究方法诞生人们新的哲学思考和观念变革 相对比较成熟的归纳方式。,2、关于“现代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高技术的诞生为标志:知识高度密集、科学化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战略价值国际化 主要是对高技术特点的介绍。依据:高技术是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3、关于“现代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工程活动的规模化 工程计划的国策化、战略化 工程活动日益跨国化 工程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战场 工程活动的负效应日益彰显 和前述工程的特征联系起来所作的归纳。仍要注意其和技术活动的差别。,4、关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 一体化发 展趋势”,科学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科学化 工程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工程化 科学、技术、工程的互相融合 注意: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要在区别中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斯坦福大学建造的直线加速器(SLAC)全景,总结:,达到的教学目标: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元结构(概貌)认识的两条基本线索:逻辑、历史是下面对科学、技术和工程多角度、进一步认识的基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