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94170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掌握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学习掌握有计划地调整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熟悉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我国畜牧业区划,畜牧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生产包括的部门和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外部结构:与同级的生产部门或生产项目存在的相互关系;内部结构:其下级的生产层次,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各种家畜和各种家畜内部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叫畜牧业产业结构。外部结构: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副业、渔业的结构。内部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

2、构等。,依据家畜的类别、用途、品种及其畜群种类进行分类:,畜类结构决定畜牧业面貌,大致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方向。,畜种结构是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第二层次,也是决定畜产品结构的重要环节。,品种结构对产品率、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有着重要影响。,畜群结构直接决定一个生产单位的畜产品产量及其对饲料、畜舍、劳力等方面的需要。,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水平是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力量自然资源条件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畜种、品种和地理分布畜产品市场需求是促进畜牧业发展与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制度和国家政策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生产结

3、构的评价及其标准,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指通过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能够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畜牧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益和水平的提高。“合理”的相对性、发展性,标准:统筹兼顾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一)农牧业结构当今世界,畜牧业占整个农业中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情况:畜牧业产值稳步逐年上升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 500万吨、2 900万吨和5 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十二五规划目

4、标),1978-200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当年价格),(二)畜类结构,我国畜类结构变化表()年份 大牲畜 猪 绵山羊1949 37.50 36.10 26.431957 25.53 44.44 30.031965 21.58 42.78 35.641970 21.09 46.05 32.861975 17.89 51.94 30.171978 16.60 53.30 30.101984 18.90 53.50 27.601988 18.74 51.14 30.121990 18.89 50.63 30.471996 18.21 49.45 32.342000 17.05 50.28 32.

5、67,(三)畜种结构,我国畜种结构的特点:在畜牧业肉类产品中,中国的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基本一致,按照比重从高到低排序都是猪肉、禽肉、牛肉、羊肉。但是,在中国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有65%的比重,远高于其他畜种的比重。世界食草家畜牛肉和羊肉产量的比重为29%,而中国的比重仅为15%。,(四)品种结构,全国解放以后,牲畜品种改良工作蓬勃发展,在畜种杂交、改良、新品种推广和地方良种选育以及繁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品种改良和引进工作的速度还不够快,发展也不平衡,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畜禽品种结构以低产品种为主,良种畜禽所占比重较小.,从生产数量上讲,现在上市的肉猪基本上是二元杂种猪。从质量

6、上讲,二元杂种猪的血缘成分是本地猪和外国猪各半,其瘦肉率不够高,仅为50稍高,肉质也不够鲜美。现在讲养猪不赚钱,就指养这种二元杂种猪。这种猪不划算的原因,就是它的生产数量大,肉质差,低消费者吃不完,高消费者又不想吃。今后该养什么猪,目标是养三元、四元杂种猪。三元杂种猪的父母代,或者是一个本地母猪品种,两个外国公猪品种,或者是三个品种全是外国品种。前者为“两洋一土”,如杜长花(太原花)、大长北,后者为“外三元”,如杜长大。四元杂种猪或者为“三洋一土”,如大杜长北、长大杜花,或者为两土两洋或者为“外四元”,如美国迪卡。“外三元”和“外四元”虽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肉质差。目前一些商品猪场多饲养这

7、种猪。土洋杂交的三元、四元猪生长速度、瘦肉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二元杂种猪,肉质也鲜美,是以后养猪业推广的方向。,猪,肉鸡,肉鸡消费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我国大部地区饲养的肉鸡的销路是国内市场。目前,肉鸡所遇到的问题和猪一样,也是一个品种问题。饲养什么品种好,目标是国内优良肉鸡品种。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饲养的肉鸡品种是外国品种,如美国AA系。外国肉鸡品种虽然瘦肉率高、鲜嫩,但鸡肉质差,不符合我国居民厌瘦喜肥的食鸡口味,因而在国内市场消费不畅。而我国肉鸡品种集肥嫩于一身,在国内消费市场适销对路。国内肉鸡品种很多,现在销路较好的有广东三黄鸡,广西麻黄鸡等。,肉牛,近年,牛肉消费在国

8、内也逐渐增长。发展肉牛在销路上没有问题,进可以上国际市场,退可以转国内市场。因此,发展肉牛要用外国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去杂交本地母牛,以提高杂一代的生长速度和牛肉品质。夏洛来、海福特、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是现在多用的外国优种公牛品种。,(五)畜群结构,评估畜群结构,主要是看母畜所占的比重高低牛:我国约为39%猪:我国在7%左右羊:我国平均为50.6%我国目前的畜群结构还存在着适龄母畜比重偏低、繁殖成活率不高、老龄公母畜比重过大、商品畜明显不足等问题.,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畜牧业生产结构高耗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牵制了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各类畜禽对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能量、蛋

9、白质的转化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奶牛、蛋鸡、肉鸡、肉牛、肉猪我国现有畜产品产量结构与饲料转化率呈“倒金字塔”形,即转化率高的产量低,转化率低的产最高,由此构成了我国畜牧业生产高牦低效的内耗结构,资源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畜产品供给也受到了严重的牵制,急待调整。,我国肉、蛋、奶产量及其构成变化,我国主要肉类产量及其构成变化,(二)猪的比重过大,与我国饲料生产供应现状很不协调1国家政策的影响 2生产习惯的影响 3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4地域环境的影响 5产品价格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同畜种结构中猪的比例过大,与我国历来重视生猪生产的政策有关。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养猪放在畜牧业生产的首位,提倡、贯彻

10、六畜猪为首的方针,不仅号召集体养猪,大办猪场,而凡提出“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要求,并给养猪业不少优惠条件和政策,因而推动了生猪的快速发展,猪肉成了肉食品的代名词。猪的地位抬高,必然导致草食畜禽类地位的下降。因此,在很长时问里,忽视了对草原、草山草坡的改良建没和合理利用,忽视了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草食畜发展缓慢,家禽生产更是无从淡起。生产习惯的影响:我国广大农区(除牧区外)历来就有养猪的习惯,人们将养猪业作为农业的辅助产业来经营,利用零星劳动时间、残羹剩饭、农业副产品,甚至田边地角的野菜进行养猪生产。一方面,一些废弃物转化成了猪肉;另一方面,养猪作为大量积肥的有利方式,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

11、有机肥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处于低消费水平状况,以粮食和素食为主,肉、蛋、奶食品消费极少。而在肉、蛋、奶消费中,猪肉一直占居首位地域环境的影响:我国按生产类型大致划分为农业区和牧业区。农业区包括地处气候比较温和的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和气候比较寒冷的华北区、东北区。前者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适宜植物生长,这里既生产丰富的粮食,又有大量的可饲用植物,为发展养猪提供了优越的饲草饲料条件;后者虽然作物生长期较短,但土地广阔,也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牧业区主要在我国西北部,虽然面积广阔,但气候恶劣,雨量稀少,生长期短,产草量低,因而载畜量不高。

12、产品价格的影响:畜禽饲养者是利益盈亏的直接承担者,因而在选择饲养牲畜种类时,除了考虑地理环境、生产习惯、消费水平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畜禽饲养收益的大小。,(三)畜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其消费行为也正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品种并求的多元化方向转移。畜产品消费变化之一是长销不衰的猪肉,尤其肥肉现在常常滞销,而瘦肉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变化之二是昔日被视为上品的禽肉,现在成了寻常人家的家常菜,由高档食品变成大众化食品;变化之三是长期作为幼儿、老人营养食品的牛奶,现在也成了普通食物,消费量猛增。变化之四是一些优质、

13、高档特种经济畜禽,如香猪、山鸡、乌骨鸡、火鸡、野鸡等成了消费热点,生产供不应求。这些情况说明,尽管生产决定消费,但更重要的是,生产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消费、引导消费。,(四)地区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产粮多的地方未能充分发挥粮多的优势东北区是我国的粮仓,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多,而且人均占有饲料粮也最多。特别是作为饲料能量之王的玉米,其产量是其他地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东北却未能利用粮食充足的优势发展畜牧业,玉米、大豆、饼粕等大量外运、出口。牧草资源丰富的地区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我国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生长期长,还有近4亿hm2左右的草山、草坡,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草食畜禽的良好场所

14、。但目前这些资源仍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南方的草食畜禽发展缓慢。,建立合理的畜牧业生产结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坚持农牧结合、农牧并举的发展思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从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出发,以饲料、饲草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手段,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在决不放松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存栏、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努力扩大耗料少、转化率高的家禽和草食家畜饲养规模。逐步降低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禽类及草食类畜产品的产量和比重。支持引导发展优质适销的特种经济畜禽,建立我国节粮高效的合理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全

15、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畜牧业在新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的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当的生产发展项目及生产规模,将各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效益最佳原则:仔细算账,权衡利弊,讲求最什的经济效益,选择最优的方案。满足消费需求原则:根据市场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各种畜产品的生产。促进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之间,生物因素及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节转化,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畜牧业生产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必须利用和强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实现物质循环

16、和能量转化,才能取得产品。因地制宜原则:生产结构的建立,主导部门的选择,主辅部门的结合,应有利于各地资源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资源的相互利用,有利于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决不可取同一模式,搞一刀切。只有这样,建立的生产结构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稳定发展禽蛋生产: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逐步调减城郊饲养总量,扩大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积极推动蛋品加工业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由城郊集中饲养向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的

17、转变,由单一鲜蛋供应向鲜蛋与加工蛋品结合的转变。,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继续加快两大肉牛带的发展,并在农牧结合地区建立第三条肉牛带。通过大力推进牧区架子牛易地育肥,发挥农区与牧区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结合退耕还草、扶贫开发等工作的开展,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发展肉用山羊。加快发展优质禽肉生产:一是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二是生产和加工要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开拓同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现代营销体系,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和拓宽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突出发展奶类生产:第一要加强奶业基地建设,增加良

18、种奶牛数量,提高整体产奶水平;第二要发展奶业产业化,加快乳品加工业的调整,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优质奶制品,增加液态奶生产;第三是突出奶类消费宣传,引导城乡居增加奶产品消费,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地力要积极推行学生加餐奶。突出发展羊毛生产:发展羊毛生产的重点是提高绵羊个体产毛量和羊毛品质。在细羊毛集中产区,要确定重点区域,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实现优质细羊毛的规模生产。全面推行机械剪毛、羊毛除边、分级整理、机械打包、客观检验等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确保羊毛质量达到毛纺工业卜的要求。推行羊毛拍卖和工牧直交,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优毛优价。,建立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途径和措施,1继续深化畜牧业经济

19、体制改革,促进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在提倡家庭饲养畜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政策,重点扶持畜禽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商品生产。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力、闲散资金、农作物副产品和其他资源,并调拨部分粮食作为饲料,稳定和提高生猪生产,大力发展养禽生产。要鼓励千家万户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生产。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国有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畜禽业,尤其做好对适度规模畜禽场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国有企业应以良种繁育为主,适当生产商品畜禽。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因地制宜全面地发展畜牧业。,2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结构体系改革现有耕作制度,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前

20、提下,实行饲料的间种、混种、套种、复种和轮种;将一些不易栽种农作物的耕地调整为饲料、饲草地,种植产量高、质量好的饲料、牧草。实施三元种植业结构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耕地,在单位耕地面积上获得较高的营养物质产出量,通过饲养业转化为人类食品,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对人的营养贡献力,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3坚持走以节粮高效型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道路明确畜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方针和措施,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饲料报酬高的家禽和奶业生产。要坚持提高城市、发展农区、改造牧区畜牧业的分类指导思想。在大中城市郊区以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养鸡场、奶牛场及各类畜禽商品生产基地

21、,稳定大中城市畜产品供应。农区是畜产品主产区,要发挥农牧结合的优势,在稳定发展生猪中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节粮型高效率的禽肉、禽蛋和牛奶生产。牧区要坚持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立足休养生息、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力争有较大发展。,4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建立人工草地,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的生产我国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05%,为耕地的3.12倍,林地的2.28倍。当前,开发利用天然草地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彻底扭转多年来对草原掠夺式经营和对草原建设投资杯水车薪的局面,适度放牧,改土种草,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食动物.,5加强畜牧业生产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畜牧业商

22、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布局是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亦称畜牧业生产配置。合理地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布局不同适应性的畜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牧业产区。在产区内重点发展某些畜禽,生产某几种产品,并实现地区专业化。现阶段,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有重点地建设一批良种商品畜禽生产基地,既是为将来实现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打基础,又是调整当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6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在稳定禽蛋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禽肉在肉类中的比重家禽个体小,成熟早,生长快,繁殖力强,饲料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因此,养禽业是一个高效率、低

23、消耗的生产部门,是畜牧业中的“优势行业”,也是我国养殖业中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部门,其中肉鸡生产业更是被人们誉为“速效型畜牧业”。养禽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和牧区都有分布,几乎家家户户都可养禽。养鸡业的潜力还很大,还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外,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气候条件,水禽饲养历史悠久,有比较完善的传统生产条件和先进技术,目前饲养量居世界首位,今后仍应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禽生产。,7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禽饲料转化和产出能力不断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良种畜禽纯繁和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良种畜禽比例,不断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设法解

24、决良种推广手段落后问题,减少种公畜外引量大、耗费资金大、适应性差、饲料要求高、利用年限短、易传染(引入)疾病等弊端,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种畜场、种禽场的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充分发挥种畜场的示范作用,帮助广大农村搞好家畜改良工作。,8建立与畜禽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体系今后要逐年将国家用于畜牧业的投资和饲料粮,重点投放到禽肉、蛋和奶业生产,并在贷款上给予优惠政策。随着国家财力的改善和好转,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集中使用到关系全局和能够发挥长远效益的重点建设上,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引导畜产品的消费结构与畜禽生产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从而达到刺激禽肉、蛋、奶的需求增

25、长和促进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畜牧业合理布局,概念:畜牧业布局是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也叫畜牧业生产配置。实质上是指畜牧业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内容包括两方面畜牧业各部门在地域之间的分工关系,即生产格局的安排畜牧业各部门在一定地区内部的比例关系、协调状况和分布特点,即结构的安排,合理布局的意义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保护和改善地区生态平衡的前提;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发掘生产潜力,发挥生产优势,从而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大经济效果的手段;畜牧业合理布局可以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具特点又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畜

26、牧业产业结构,并促使畜牧业逐步向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合理布局还可以促进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布局,使有关部门避免计划工作和投资的盲目性。,畜牧业合理布局的依据畜牧业所从事的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必将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作用和影响。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3技术条件,我国畜牧业生产布局的原则1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2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3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必须与工业生产布局相适应,二者密切结合4实行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5把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我国畜牧业布局概

27、况,畜牧业区划概念:就是按照畜牧业生产地区分布的客观规律,调查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畜牧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分布的特征,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内的相似性,把全国、一个省、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旗)划分为若干个各具有不同生产特点的畜牧业区 意义:畜牧业区划是实行畜牧业合理布局,建立畜牧业生产合理结构的科学依据;是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实现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因地制宜地组织畜牧业生产,实行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畜牧业区划,不仅可以更好地揭示畜牧业生产的地区特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人们主动地去利用和改造各种畜牧业资源,进一步发挥优势,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8、。,畜牧业区划的依据1饲料资源:饲料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畜、禽的消化生理特点不同,利用饲料的能力也不同。由于饲料种类、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地区差异,形成畜禽种类、数量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忽视不同地区饲料种类、产量的差异,凭主观确定饲养畜禽的种类和规模,是行不通的。2自然环境:畜、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受光、温、水、气、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种畜、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发展,都有它适应的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国各区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形成畜、禽种类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引种工作就会受挫折。因此,畜牧业区划必须注意自然环境因素。,3饲养技术

29、:饲养技术指畜牧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饲料采集、贮藏、调制,畜禽的挑选(鉴别)、饲喂、配种、接产和调教等一系列的技术工作。饲养技术既包括生产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传统技术,也包括科学实验成果汇集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和一定的饲料条件下,好的饲养技术可以弥补饲料条件的不足。忽视现实存在的饲养技术的地区差异,就会使现代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引种改良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对建立不同地区畜牧生产技术体系不利。4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畜牧业生产的前提,对畜牧业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工业生产原料的需要,农业生产动力、肥料的需要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考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

30、场多样性、多层次的需要。忽视社会需要多样性和畜牧业商品生产地区性之间的协调,就可能导致畜产品质量的下降、畜产品生产过剩或紧缺。只有把社会需要同畜牧业生产协调起来,才能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青藏高原区,自然条件严酷、寒漠,自然灾害频繁。天然草场广阔,类型多样,地区间载畜量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生产资金不足。牦牛是本地区特有的家畜,应予以合理开发。除局部地区外,因自然条件太严酷,须将保护天然草原的工作抓紧、做好,否则畜牧业不仅不能发展,并且难于维持。发展的畜种,应以适应当地条件的牦牛、藏羊等为主。加强疾病防治、检疫工作,稳步推广牧业机械,建设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销体系

31、。,蒙新高原区,自然条件差,冬季干燥、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春秋气温升降剧烈。天然草地面积大、草质好,发展畜牧业基础条件良好。发展畜牧业有迫切的社会需要。骆驼是本区特有的家畜,占全国同类家畜的95以上。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又无灌溉条件,土层浅且沙质重,耕翻天然草原容易沙化,必须注意合理利用和保天然植被,严禁超载放牧。局部地区宜农、宜林,要重视农、林、牧结合,推广草田轮作。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绵羊、黄牛、骆驼等草食性家畜。冬季有保暖畜舍和补饲草料条件的可以发展细毛羊等改良畜种,夏季草场好的可以发展肥羔生产。,黄土高原区,植被稀疏,荒山秃岭随处可见,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水土流失

32、十分严重(每年流人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t之多)。人均耕地(015hm2)和草地(026 hm2)面积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畜牧业有广阔的前景。地域类型多样(河、川、上、平原、塬地、半荒漠),气候温和,有利于各种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黄土高原区发展农业必须种草植树,保持水土,这样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要在提高植被覆盖率的前提下,在提高农业作物单产的同时,25%以上的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25o以下的缓坡地实行粮草轮作。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因地制宜地安排畜牧生产力布局。发展畜牧业要以草食性家畜为主增加母畜比例。,西南山地区,气候垂直分布变化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适于发展立体

33、型畜牧业。草资源丰富,牧草繁茂,产草量高,但利用率低。发展畜牧业要根据气候的垂直变异和地形造成的小气候进行布局:丘陵平坝区应以猪、禽和水牛为主;低山区以黄牛和山羊为主;中山区以山羊为主;亚高山、高山区以绵羊为主。适当饲养马及牦牛。要重视农、林、牧结合,尤其是林、牧结合,合理利用草山草坡。,东北区,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天然草地产量高、质量好,建立人工草地的条件也较好。历史上是放牧畜牧业比发达的地区。经过长期移民开垦,平原已大部变成农田。今后还将继续开垦,耕地面积将继续扩大,放牧畜牧业将更进一步同农业结合。奶牛业发达,要重点发展。养猪业的发展要同农业生产相适应。保护和利用经济动

34、物资源。,黄淮海区,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饲料、饲草种类多,来源广,但利用率低。黄淮海区气候属南北过渡地带,我国的畜禽种几乎都能适应,是小尾寒羊产区。畜产品商品率高。今后将建成粮、棉基地,农、牧结合发展畜牧业大有可为。要发挥农、牧结合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牧草资源。耕地中旱地多,农民有养猪积肥的习惯,在保证养猪稳步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羊、牛、兔。,东南区,丘陵起伏,河流湖泊极多,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粮食单产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有不少经济价值高的地方优良品种。经济条件好,实力雄厚,有利于实施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交通发达,对外通商港口多,

35、畜产品出口潜力大。水产丰富,是畜牧业发达地区,水牛、猪和水禽占全国首位。农家肥料来源主要靠养猪。畜牧业还要以养猪为主,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更多注意质量。丘陵山地所占比例大,天然草地资源有潜力,要加强林牧结合,发展养牛。还要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水禽生产。,畜牧业区域分布,牧区畜牧业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5个省区。中国牧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以上5个省区的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5%以上。蒙新高原干旱牧区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农区畜牧业农区是指中国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外的以农作物栽培为主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

36、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中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以秦岭、淮河为界,农区畜牧业有可分为:北方农区畜牧业 南方农区畜牧业,半农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自然形成一个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它从大兴安岭斜向蒙古高原的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在斜向康藏高原的东侧。包括内蒙古的呼盟南部、昭盟北部和东南部、锡盟南部、乌盟阴山北麓和伊盟、河北坝上地区、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滩地区、以及宁夏盐池、同心等县,城市郊区畜牧业 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而集约化程度

37、较高的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蛋、肉等畜产品。根据这类地区的经济特点和饲料供应,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以饲养奶牛、养鸡或养猪为主。城市郊区畜牧业具有靠近消费者市场,运输方便,科学技术力量雄厚等有利条件,发展畜产品优势区域化生产,生猪产业带 肉牛产业带 家禽产业带 奶产业带 羊毛产业带,生猪产业带,全国生猪生产已形成以长江中下游区为中心产区向南北扩散的格局。2001年长江中下游区(川、渝、鄂、湘、赣、苏、浙、皖)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8%;华北区(冀、鲁、豫)占21.6%;东北区(辽、吉、黑)占6.3%;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占13.2%;京津沪三大直

38、辖市仅占1.9%.,肉牛肉羊产业带,肉牛产业带主要是以黄海平原、淮海平原为中心,年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省的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肉羊产业带主要在新疆和内蒙古,占全国羊肉产量的,河南、山东、河北、四川、江苏和安徽省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奶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大中城市郊区。年黑龙江牛奶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其他省的牛奶产量是河北.万吨、内蒙古万吨、山东.万吨、新疆.万吨、陕西.万吨和山西.万吨,家禽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区。山东、广东最多,年两省禽肉产量共占全国总产量的,江苏、吉林、辽宁、河北和安徽省占。禽蛋集中在长江以北,山东、河北、河南最多,年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江苏、辽宁、安徽、湖北和四川省禽蛋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