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597116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1.4 管理学,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1 什么是管理最通俗的说法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从中文字义来看,古时人们将中空贯通的长条物称为“管”,以后引申为规范、准则、法规,“管”动词化又含有主字、主管、包揽等意思。“理”字有整治土地、雕琢玉器、治疗疾病等意思,以后又进一步引申为处理事务由于“管”与“理”二字意思相近,且又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于是人们便逐渐把“管、理”二字合为一词使用,意为管辖或疏导,即约束与引导。对于管理的定义,迄今为止,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不同的人

2、在研究管理时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人们在为“管理”一词下定义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做什么,并设法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做”。他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存在的一种活动,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的运用和体现过程)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作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则从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发,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斯蒂芬P.罗宾斯为代表的一些美国管理学家们强调的是管理的本质,提出“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

3、起实现组织的目标”。美国管理协会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它强调对人的管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我国的管理学者对管理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教材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和创新,以便高效地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或者说,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的过程。这个管理定义中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过程。(2)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用组织所能支配的各

4、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3)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任何管理活动都会受到环境的约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2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的目的性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它有明显的目的性。管理的这一特征,是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管理与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此外,管理的目的性还表现为目的择优性。也就是说,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目的,而是较为理想或满意的目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没有目的的活动就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

5、没有择优也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的目标,就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管理的人本性所谓“人本性”是指以人为根本。管理的人本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任何活动中,人都是决定因素。从管理者角度来看,因为管理者是实施管理的人,所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组织管理的水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

6、的全面理解,从被管理者角度来看,被管理者与管理效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被管理者的素质过低,无法全面接受和理解管理者发出的各种管理信息,或无法自我约束,自主管理,也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管理;从管理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角度来看,物的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要素的影响,物的要素再先进,也必须由人来使用和管理,否则只是一堆废物;从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来看,科学或技术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离开人的实践与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只有把人这一要素作为根本,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管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

7、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这种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虽然他们在管理涉及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但都需要管理。二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不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也不论其规模大小、结构类型、行业性质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需要管理。三是管理普遍应用于不同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尽管组织中的高层、中层、基层各个层次的管理在目标、内容甚至方法上不尽相同,但都同样进行着管理活动,而且从管理过程、管理基本职能和管理原理、原则、方法来看,又都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4.管

8、理的客观性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的客观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协调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组织活动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凡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和共同劳动,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协调人们的劳动、活动、行为,使之聚合成一股整体的力量,发挥协同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客观上都必须有管理。如果没有管理,就无法建立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组织的必要秩序,人们的社会活动便不可能顺利进行;如果没有管理,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不能进行,而且他们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也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需要管理,如同人们需要空气、阳光一样,这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意否定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人们共同劳动规模越大,

9、劳动分工越精细、越复杂,管理也就越重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5.管理的层次性管理的层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管理本身是一个由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二是每个层次的管理,都是面对某方面问题而专门进行的,于是管理又分为诸多方面的专业管理。三是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6.管理的动态性管理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7.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因此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处处成功的管理模式。既然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

10、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想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和履行组织责任,就需要一定的创造性。8.管理的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的取得都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就具有经济特性。首先,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而取得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管理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因为在众多可帮助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中,其所费成本不同,故选择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再次,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因此选择不同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3 管理的本质

11、属性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具有普遍性,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种属性表明,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并由生产社会化引起,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管理活动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的自然属性只受社会化程度、生产力水平和人的一般属性的制约,而不以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和人的阶级属性为转移。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一样的,管理是进行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共有的,这是管理的共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

12、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具有特殊性,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属性表明,管理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这就要求管理活动不仅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也就是说,管理必然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管理权,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进行管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管理的地位和作

13、用,全面把握管理的性质和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管理的任务和作用。其次,它有助于全面认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国外的管理经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一门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可循。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2)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它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由于管理对象的

14、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管理活动不可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首先是科学的,其次才是艺术的。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管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基础,管理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升华。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忽视其艺术性,也不能只注重管理的艺术性而忽视其科学性,应该实现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离开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就会变成简单的感觉和经验,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离开管理的艺术性,科学性就会变成僵化的教

15、条,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管理的专业训练虽然不可能培养出“成品”的管理人员,但要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接受管理的专业训练。只有那些既注重学习管理理论,同时又注重学习管理实践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4 管理的职能1.决策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因为无论计划、组织、领导还是控制,其工作过程说到底都是由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两大部分活动所组成的。决策渗透到管理的所有职能中,所以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决策者。通常把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确定目标、明确问题、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选择的方案、收集资

16、料数据、对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实施和监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计划计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活动条件。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利用一定条件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2)制定业务决策。所谓业务决策,是在活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3)编制行动计划。编制行动计划的工作实质上是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

17、,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组织要把计划付诸于行动,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根据各岗位所从事的活动要求以及组织员工的素质和技能特征,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机构的适当岗位上,使适当的工作由适当的人来承担。管理者要在个人或群体之间设定权力和责任,决定如何最佳地协调组织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根据业务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的变化,研究与实施组织结构、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变革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形式变革、

18、组织文化变革及组织流程变革。,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4.领导所谓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管理的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产生影响,指导和激励其下属人员去实现目标的过程。5.控制控制就是按照既定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偏差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各项活动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的组织活动过程。控制的内容包括行动偏离目标和标准时对组织活动的纠正以及对目标和标准的修改和重新制定。,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

19、.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6.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又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在被称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当今世界,要想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应对各种挑战。以上六项职能构成了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任何类型组织的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的基本职能,决策与创新是从四个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两项新职能。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循环中,贯穿全过程的是决策和创新两项活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5 管理的基

20、本原理1.责任原理所谓责任原理,是指组织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在组织向心力的作用下获得更高的效率。责任原理是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因为管理本身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需要组织体系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按责任原理的要求,管理中应当做到: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满足履行职责的条件、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责任原理要求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在一个组织中,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实际上,挖掘一个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因为在个人的职责范围内,人们会想到各种最好的方法

21、来完成必须由自己来完成的工作。(2)满足管理者履行职责的条件。在其位,谋其政。管理工作要求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事实上,在职责明确后,组织成员对其所负责的一定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主要取决于权限、利益和能力三个因素,这就是完全负责的三个条件。(3)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组织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奖惩分明。组织通过对其成员的奖励或处罚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体现组织目标要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系统原理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要求管理从组织整体的系

22、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系统原理有以下五个主要观点: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环境适应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整体性观点。这是系统论最基本的观点。整体性观点就是要求在管理活动中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统筹兼顾,各方协调,达到整体最优化,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系统要素功能服从系统整体功能。(2)开放性观点。开放性又称有序性。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出发,充分估计外部环境对本系统的各种影响

23、,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动态性观点。动态性观点要求人们要历史地、运动地、发展地考察并对待系统,正确掌握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运动规律,认真处理好系统内部和外部状况同环境的动态适应关系。(4)综合性观点。综合性是指任何系统都是由其内部诸要素按一定方式构成的综合体,各要素通常称为子系统,系统产生和形成于综合,并由此使自己具有整体性质和功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5)环境适应性观点。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

24、是系统的环境。事实上,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作为管理者应努力使管理系统的自身调节与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保持顺应同步的态势,这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宏观必要条件。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管理者还应意识到,有些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是被动的,而有些则是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如构成社会系统的人类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力,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没有良好的环境可以改造环境。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决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人本原理管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在管理活动中,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又是

25、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因素的是人,人始终应当居于管理的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应立足于人,必须根据人的行为与需求特点,来调整、完善组织结构要素的整合配置,紧紧围绕人来创造适宜的条件,以允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实现组织对人的最佳配置与使用,从而实现管理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和目标优化。这就是人本原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4.权变管理原理权变管理是指管理要根据组织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即管理无定式。权变理论认为:影响管理绩效的因素包括管理方法、环境因素等。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

26、相同的环境,不同的管理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权变的环境因素包括技术革命、经济动荡、市场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跨文化管理、价值观的。权变管理的特征是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强调不同问题应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首次出现的例外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管理的艺术。但当同类问题多次出现时,其有效的处理方式就应该规范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5.创新管理原理创新是指组织要根据内、外环境发展的态势,在有效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革、改造和发展,使管理得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创新原理是对现有事物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分解,是在现有事物基础上的进步或发展、发明或创造。

27、创新虽有大小、高低层次之分,但无领域、范围之限。只要能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创新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人人都能创新,事事都能创新,处处都能创新,时时都能创新。创新是组织的灵魂。组织要牢固树立创新的思想,注意分析和防范创新的风险,将创新纳入组织制度的体系,使其有章可循,获得保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6.整分合原理所谓管理的整分合原理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现代管理活动时,必须从系统管理原理出发,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系统,正确处理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协调好各子系统间的横向关系,允分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应用整分合原理,一般经过整体目标的确立、系统分解、综合协调三个步骤(1)

28、整体目标的确立。整体目标的确立实质上就是从整体角度设计组织系统的结构功能,确定系统的总体目标。这是整分合原理实施的前提条件。,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系统分解。系统分解包括两层含义:对组织成员或部门的工作而言,是一种分工活动;对目标、计划的贯彻而言,又是一种分解活动。(3)综合协调。综合协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明确系统内各部门、各环节间相互协作与联系的方式,合理处理系统内各部门及个体利益与系统整体利益的关系,以总体目标去统一各部门的思想和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7.反馈原理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因而必然存在着反馈问题。反馈就

29、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每一个管理组织都必须对外部环境和每一步行动结果追踪了解,及时掌握动态。管理反馈原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决策机构根据反馈信息对受控对象进行适时的、有效的控制。要使控制及时、有效,管理决策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必须准确、及时,要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且要有监督系统作为其发挥控制作用的保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8.弹性原理管理的弹性原理是指管理者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时,要在对组织系统及其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内部结构功能的特点,对影响组织系统运行的各

30、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在允分了解组织系统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对制定的决策目标、战略都留有余地,实行权变性管理,以增强组织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尽量减少和避免方案实施后产生的风险损失。所以,管理人员要培养自己应付环境变化、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活的弹性,最具有能动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9.效益原理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任何组织的管理最终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管理效益原理是一切经济组织和经济管理工作都应遵循的一条普遍原理,它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必须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占用,生产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10.可

31、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1.1.6 管理方法1.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按照经济原则,通过调节影响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地讲,经济方法就是通过诸如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核算、利润、工资、奖金、罚款、定额、经营责任制、经济合同等经济手段,组织、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

32、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2.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借助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和协调管理对象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而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行政方法有命令、指示、规章制度、条例、规定、规则、标准、程序和办法等多种形式。行政方法实际上就是行使政治权威,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稳定性等主要特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1 对管理的全面理解,3.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指用法律进行管理的方法,是指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

33、严格约束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一种方法。法律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严肃性、规范性、利益性的特点。4.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社会学心理学方法是指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通过满足管理对象社会心理需要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该方法有宣传教育、思想沟通、各种形式的激励等多种形式,可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因人、因事、因地灵活运用。具有启发性、自觉自愿性、持久性、灵活性等特点。,上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1.2.1 管理者的概念所谓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管理者是组织的心脏,其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兴衰成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管理者,不是看其是否

34、担任一定的职务,而是看其是否履行管理的职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他必须直接参与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必须有人贯彻他的决策和意图并及时汇报贯彻执行的情况;必须执行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各项管理职能。,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1.2.2 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管理者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1)高层管理者及其职责。高层管理者处于组织的最高层,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对组织负有全面的责任,主要决定组织发展的有关大政方针,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官方”身份出面。(2)中层管理者及其职责。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

35、理人员及其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承上启下,正确地理解高层管理者的指示精神,把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基层单位,了解基层管理者的要求,帮助其解决困难,检查并协调他们的工作,通过基层管理者的努力去带动第一线的操作者完成各项任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3)基层管理者及其职责。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基层管理者下面还有作业人员。作业人员与基层管理者之间,有时界限并不分明。作为管理者,不论他在组织中的哪一层次上承担管理职责,其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

36、能。即便是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并不完全相同。见表1-1。,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2.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不同,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综合管理者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如总经理、区域经理、分部经理等。专业管理者是指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理者。如企业划分为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研究开发部门等,这些部门的管理者仅负责本部门的活动或业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1.2.3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

37、力与身心条件1.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即政治与文化素质,指管理者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基础,是一个人在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品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坚定性、敏感性;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特别是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2.知识素质管理活动是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活动,这就要求管理者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一般地,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应力求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管理者不能仅是精通某一门知识的专才,而应是具有广博知识的

38、通才。只有这样,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3.身心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主要表现为:(1)体魄健康。(2)意志坚强。(3)胸怀宽广。(4)自信。4.能力素质管理者除了具备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组织协调能力。(4)开拓创新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1.2.4 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必须使自己主管的工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管理者能行之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39、,必须具备管理所需的技能。这些管理技能主要包括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三大方面。1.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2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与组织内外、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3.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

40、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上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1.3.1 管理对象管理对象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1.社会组织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完成特定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一般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体社会组织可以因不同的标志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社会功能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1)政治组织,如一些政党、政府等;(2)经济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体,主要是指一些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济职能的工商企业;,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3)文化组织,包括学

41、校等教育机构和各种文化事业单位;(4)宗教组织,如教会等;(5)军事组织,主要指军队;(6)其他社会组织2.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这是指在各种社会组织(独立法人)内部设置的各种单位或部门,它们不是独立的社会法人,只是社会组织内部半自治性的群体或组织。社会组织内部,除最高管理层以外的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以此为对象进行管理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3.资源或要素组织的资源或要素,作为管理的直接对象,各有其特定的属性与功能。为保证目标的实现,组织必须对所拥有的资源或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与组织,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一般来说,管理要素包括观念、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和信息等

42、(1)管理观念也称管理哲学,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价值方面的观念、经营方面的观念、人性方面的观念。管理观念决定管理行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2)人员。人员是指管理组织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管理要素的基本元素,也是管理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人员作为管理对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人是作为劳动要素出现的。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管理者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中,通过科学的领导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3)资金。资金是管理组织中物的货币表现,是任何社会组织,特别

43、是营利性经济组织极为重要的资源,是管理对象的关键性要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4)物资设备。物资设备是社会组织开展职能活动,实现目标的物质条件与保证。在管理中,缺乏物资,其他管理要素就无从发挥作用。通过科学的管理,允分发挥物资设备的作用,也是管理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5)时间。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它是组织的一种流动形态,是最特殊、最宝贵的资源,它极易流逝,不可替代、无法储存、无法购买。管理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的保证。所以,时间也是重要的管理要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6)信息。信

44、息是指能够反映管理内容的,可以传递和加工处理的文字、数据或信号在信息社会的今大,管理者活动的基础是信息沟通,信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管理对象。4.职能活动管理是使组织的活动效率化、效益化的行为,因此,管理者最经常、最大量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组织实现基本职能的各种活动。管理者正是在对各种活动进行筹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管理的功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1.3.2 管理环境所谓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社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能力以及人员的社会心理因素、组

45、织文化等因素。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能力是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的组合。通过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不断融合形成与众不同的能力。其中,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久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称为核心竞争力,也称为核心能力.内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机会。否则,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惰性”,成为企业的威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2.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与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1)一般环境,也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就是各个组织共同面临的整个社会的一些环境因素,

46、包括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素。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家的经济法令和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组织的技术环境,主要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状况,以及相应的技术条件、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的动向与潜力等。政治与法律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包括国内外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策法规等。社会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俗、道德风尚、价值

47、观念以及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等;文化教育环境包括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2)任务环境也称微观环境或具体环境,是指某个社会组织在完成特定任务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环境因素。对工商企业来说,任务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合作者、竞争者、顾客、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工会、新闻传播媒介和其他利益代表团体等(如消费者协会、妇联等)。与一般环境相比,具体环境对特定组织的影响更明显和直接,更容易为组织管理者所识别、影响和控制。具体环境对每一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

48、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3)外部环境的特征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既包括人的因素,也包括物的因素;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因素,也包括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交叉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无论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变动性。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组织的环境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不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1.3 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1.3.3 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与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

49、系。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1)对应关系。组织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组织的管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2)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3)影响关系。表现为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及对管理的决定与制约作用。,上一页,返回,1.4 管理学,1.4.1 管理学的形成过程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距今不到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管理主要凭借经验。到了19世纪20年代泰罗科学管理的出现,标志着管理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只有少数管理人员及教授对管理学感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管理的热潮,管理学像热带丛林那样蓬勃发

50、展起来。管理学的形成离不开三个要素:管理实践、管理经验、管理理论。一般是:先有管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管理经验,接着对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升华为系统性的知识,即管理理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学”;然后,人们再运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并在管理实践中验证、完善和发展管理理论。,下一页,返回,1.4 管理学,1.4.2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2.内容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3.体现多样性或综合性的特征4.管理学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1.4.3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既然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实践的客观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那么,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就是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