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60568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15章货币政策(wx).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hapter 13,货币政策,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2)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标与工具间的内在、因果联系 货币政策效果,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的含义广义的狭义的,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

2、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传 导 过 程,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指标,监 测 和 预 警,最终目标,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替代关系,这一关系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二者既统一,又有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

3、衡的矛盾:是由于二者并存的条件事实上不存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是因为随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从而出现贸易逆差,恶化国际收支,知识延伸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1)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争 单一目标论 双重目标论 多重目标论(2)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近期中间目标,选择标准:同远期中间目标选择对象(1)基础货币:存款货币创造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利率(2)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扩张贷款 货币供应量利率,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

4、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主要包括四类: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三大法宝”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关背景内容作用机制优缺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关背景(1)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法定准备金率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这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具有强制性。,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形成规定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按照一定比率缴存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

5、最早始于18世纪的英国。起初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不能满足客户提现的要求。但那时的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缴存准备金的则是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1929-33年大危机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影响经济的运行。于是1933年美国国会授权美联储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动存款准备金率,1935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再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使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内容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对象规定可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

6、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存款余额的确定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基期,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机制数量效应:货币供应量 以法定准备金率下调为例:价格效应:利率,价格效应: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银行拆出资金增加,同业拆借利率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购买国债增加,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贷款利率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缺点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影响过于强烈,容易给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缺乏

7、灵活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5、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随着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而逐步实施的。1984年,中央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1985年央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从1984年至2008年,央行已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27次调整。仅2007年一年就调整了10次,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27次),从货币供给量看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2)商业

8、银行的负债结构与负债管理状况负债中存款占的比重越大,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3)基础货币的控制情况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调控效果。反之,则会南辕北辙。如果一方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大量的再贷款与再贴现,或者大量买入国债,或者由于外汇储备占款增加,都可能会完全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4)外汇占款抵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整个2007 年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一直在 66%以上,过多的外汇资产需要中央银行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动性的过剩。尽管央行

9、在 2007 年连续 10 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上运用央行票据和国债进行对冲,但收效甚微,这与外汇占款有直接的关系,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再贴现政策,1.含义: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再贴现政策,借款成本,结构调节,告示效果,再贴现政策,3、优缺点(1)优点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2)缺点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

10、整有一定的限度,公开市场业务,1.含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买进证券货币投放增加货币流通量利率下降银根放松中央银行卖出证券货币回笼减少货币流通量利率上升银根收紧,公开市场业务,2.作用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公开市场业务,3、优缺点(1)优点具有主动性,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具有微调性,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具有伸缩性,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具有可逆性,操作起来比较灵活。(用于操作的政策工具主要有:政府债券、

11、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外汇,存单等)(2)缺点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证券市场必须高度发达,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央行必须拥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方式:(1)现券交易;(2)回购交易;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日买回证券。(卖出证券-回笼货币;到期购回证券-投放货币)逆回购: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日将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购买证券-投放货币;到期卖出证券-回笼货币)(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央行票据到期-投放货币,一般

12、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操作,结论,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各有特色,各有利弊。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根据各项政策工具的特色,协调配合地使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政策收到更为显著的效果。,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利率上限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直接控制信用工具,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 央行:地位和威望商行等:通告、指示、面谈 遵守金融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 窗口指导 央行根据产业、物价、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

13、额,并要求执行。否则,央行削减相应的再贷款额度,直至停止提供信用。,4、我国采用过哪些货币政策工具?,1984-1994年:贷款计划:规模控制;再贷款额度控制;存款准备金 利率管制 再贴现,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1995年后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贷款规模控制从逐步缩小到完全取消;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再贴现业务得以长足发展;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和间接信用指导。,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我国1998-2000年公开市场操作概况,1998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36次,投放基础货币701亿元。1999年操作52次,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2000年8月1日启动正回购,至12月5日净回笼基础

14、货币3299亿元,12月中下旬适应需求变化,又投放2500亿元,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我国2002年公开市场操作概况,全年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净回笼276亿元。年度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1月份净投放734亿元;2-5月以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7-12月累计净投放1842亿元。,2001年间接信用指导及效果,鼓励基础设施贷款;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调整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政策指导;调整出口信贷政策;调整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调整对证券公司信贷政策;指导对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如助学贷款、医院、学校建设贷款等。,我国2002年公开市场操作概况

15、,全年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净回笼276亿元。年度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1月份净投放734亿元;2-5月以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7-12月累计净投放1842亿元。,2001年间接信用指导及效果,鼓励基础设施贷款;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调整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政策指导;调整出口信贷政策;调整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调整对证券公司信贷政策;指导对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如助学贷款、医院、学校建设贷款等。,2002年间接信用指导及效果,增加支农再贷款;指导国债项目的配套贷款;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推动商业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制定支持再就业信贷政策;指导对

16、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如助学贷款等。,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定义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环节的顺序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西方学者关于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利率途径: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认为:若货币供应量增加,则利率将下降,从而将刺激投资,最

17、终将通过乘数作用而使收入成倍增加。,M i I Y,2、财富变动效应途径,M PS 财富 C Y,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托宾的q,M PS q I Y,q=上市公司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权益资本的重置成本,4、信贷配给途径,M 股票价格 企业净值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贷款 I Y,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5、汇率途径:蒙代尔汇率理论,M r E NX YE:汇率,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取得效果所经历的时间。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中间时滞)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期间。内

18、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行动时滞 决定因素:预见能力+决策效率+行动决心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实质经济)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决定因素:金融机构的反映和金融市场的敏感度中间时滞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作用的时间。它取决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对政策的敏感程度。长度:内部短,外部长 影响:时滞长短,决定“疗效”和“疗程”,决定政策取向和力度调整的时机/效果,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时滞示意图,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2)货币流通速度(V)影响:对V的估计或预测细小失误,将影响/逆转效果 举例:历史经验 GDP与 Ms同

19、步增长 20%,物价稳定 但V加快10%,则仅需Ms增长9.1%若:仍按20%增长,则物价上涨10%(3)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 影响:预期对宏观政策的抵消作用 举例:扩张性货币政策公众预期:总需求增加、物价上升 工人+工会:提高工资企业:成本上升,不扩展生产 价格上涨+产量不增政策失效 对策:央行的政策取向、力度采取非常规作法长期可行乎?(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实施期间的突发因素,使其难以调整 政治因素:政策是一种利益调整,利益集团形成政治压力,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2、货币政策效应/有效性的衡量标准(1)时间效应:发挥效力的快慢认识到目标的时滞药:作用快 便于

20、调整政策取向与力度(2)数量效应:发挥效力的大小实效与预期的差距药:药效强 如:最终目标为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紧缩性货币政策:物价下落+经济增长 最有效 紧缩性货币政策:物价上升+经济衰退 负有效 紧缩性货币政策:物价不变+经济持平 无效,1、货币政策的特点(1)是总量/数量调控政策,而非结构调节政策 影响:经济总量;几乎不:经济结构/利率:价格指标/信贷政策 紧缩银根易,扩张银根难“软绳子”:拽回易/抛出难 依据1988-91,1993-94的通胀治理/1998-2003的通缩治理效果(2)是间接调控政策,而非直接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受诸多环节、因素的影响 财政政策:支出拉动经济增

21、长(3)是需求调节政策,而非供给调节政策 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供求矛盾;货币流通量需求总量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特点与货币政策几乎完全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公共支出和投资支出、调整国债发行规模;中性财政政策,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财政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税收 财政收入 公债 政府购买 财政支出 转移支付 公债利息 扩张性财政政策 削减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抑制总需求。,财政构成,财政政策分类,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比较,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双松的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双紧政策适用于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情况,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配合适用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而消费偏旺投资不足(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适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