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607572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四首归园田居zyl.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理解背诵这四首诗歌。,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3、体会诗人

2、的爱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陶渊明集。,作者简介,陶写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辞归彭泽令后的次年(406)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躬耕农事的田园劳作之乐。归园田居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

3、、访故友、欢夜饮,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诗为其三“乐农事”,包含了诗人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亲近自然的那种欣悦,以及远离污浊现实的决心。,写作背景,荒秽(hu):带月:荷(h)锄:道狭(xi):草木长(zhng):沾(zhn):但使:愿无违:,词语解释,杂草丛生。,顶着月亮。,扛着锄头。,道窄。,草木丛生。,沾湿。,只要让。,不违反自己的意愿。,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其他的内涵要让找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再这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整体感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首联),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颔联),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颈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尾联),路

5、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译 文,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课文讲解,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

6、失去自我。,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4、全诗中哪一个字揭示了诗歌主旨?,“愿”字表示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品味语言,1、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诗中有画,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相映成趣。3、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情趣。,写作特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

7、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请大家欣赏其它几首诗:,课堂小结,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

8、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加入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

9、、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导入新课,律诗、绝句小知识,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律。五言律诗: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计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计五十六个字。绝句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五言绝句: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字。七言绝句: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八个字。,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10、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后人称他为“诗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摘自苏轼东坡志林),作者简介,陶渊明,王维,王维诗意画,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为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便作于赴边塞的途中。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的情形。,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

11、想感情。,整体感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展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作者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1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到达边塞的情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像蓬草飘出汉塞,像飞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译 文,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

13、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课文讲解,作者过了居延,感觉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诗中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苍茫辽阔、浩瀚无边,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

14、国时赞叹敬慕。,(尾联: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士兵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15、,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课堂小结,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如余光中的乡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

16、门送别。,导入新课,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者简介,李白,李白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资料链接,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

17、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句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写作背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

18、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整体感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渡远:远渡。楚国:楚地。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叙送别缘起),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作者描绘了山势,流水,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描写了水中映月,还有画于天边的云霞图。,中间四句对

19、偶整齐,“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

20、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抒发了作者深沉思乡之情。,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皓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依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年,依然陪伴着我这位游子。,译 文,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课文讲解,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

21、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4、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尾联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谊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首联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颔联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气势磅礴的长江画图颈联月夜俯

22、视 明月倒映 白昼眺望 天空高远尾联故乡的水 载我远行 依依不舍 远别故乡,课堂小结,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导入新课,欣赏佳句,写洞庭湖的佳句: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岳阳楼,岳阳楼简介,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

23、。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堪称江南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诗篇岳阳楼记更是名扬四海。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主楼3层,楼高15米,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沦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水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岳阳楼对联欣赏,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

24、夕阳迟。,登岳阳楼(其一),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在北宋和南宋之交,也需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他前期的作品,古体诗主要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近体诗往往要从黄、陈的风格过渡到杜甫的风格。,作者简介,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写作背景,首联写景,一“

25、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首联),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颔联),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26、“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地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尾联),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译 文,我

27、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1、“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课文讲解,2、“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这一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

28、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5、“悲”为本诗的诗眼,请

29、同学们找找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悲”?,景悲:夕阳,幕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课堂小结,从内容、意境、情感上三方面总结全诗,(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事物的精微细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小结: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关心。,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拓展阅读,牡丹 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研讨与练习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