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01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01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学,青大经院,财政学 de 教学方法,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层次,教材和讲授以文字表达为主,案例、数据、图表等为辅。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随时修订更新,内容不限于纸质教材,课堂主要讲解学习思路和要点。重点讲解+启发式教学重点内容安排8小时课堂讨论(讲稿+PPT)(3-10人小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财政思想及其影响二、西方财政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导论,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学派,导论,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由于市场的失灵,有些物品、服务须由政府提供,即公共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一)政府同家庭和人民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
2、”息息相关(二)政府承担政治和社会职能(三)政府承担涉及国计民生和带有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四)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导论,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一)学习对象:1.财政的基本知识2.财政的基本理论3.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二)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财政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三)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导论,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二)借鉴西方财政学(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四)继承和发展,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第二节 财政概念 第三节 财政职能,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1 The gover
3、nment and the market1.2 The concept of public finance1.3 Functions of public finance,Chapter 1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s of public finance,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market:market efficiency and market failures)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government: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government failures)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ubl
4、ic goods and public needs),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一)市场与市场效率(二)市场失灵,第一节政府与市场,市场系统:由家庭、企业、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市场效率:帕累托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第一节政府和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一)政府的经济作用(二)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三)政府干预失效,第一节政府和市场,图11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政府的经济作用,第一节政府和市场,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
5、括为: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第一节政府和市场,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第一节政府和市场,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一)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二)公共需要(Public wants),第一节政府和市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第一节政府和市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第一节政府和市场,第一节政府和市场,公共
6、需要(Public wants)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2.公共需要的特征3.社会的公共需要既是共同的,也是历史的,特殊的4.公共需要涵盖范围广,第二节 财政概念,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public finance)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re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scal system)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about definition of public finance and“public finance”),第二节 财政概念,一、财政及其基本特征(一)财政的基本
7、含义(二)财政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财政概念,财政一词的基本含义1“财政”一词的起源:理财食货公库2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3财政内容=【公共收支】【收支平管】,第二节 财政概念,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第二节 财政概念,二、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建设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
8、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第二节 财政概念,三、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财政”与“公共财政”并用的问题:1public financial 和 fiscal2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第三节 财政职能,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approach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functions of public finance)二、资源配置职能(resource allocation)三、收入分配职能(income distribution)四、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economic stabiliza
9、tion and development),第三节 财政职能,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第三节 财政职能,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主要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
10、度3加强税收调节,收入比例,x,绝对公平分配线,y,第三节财政职能,洛仑兹曲线,人口比例,洛仑兹曲线:(图1-2),第三节 财政职能,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本章小结,【关键词】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财政学考试样题和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1、:(每题5分,共30分)公共物品 预算外资金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国债负担率 纵向财政缺口 扩张性财政政策二、简述题:(三题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1.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2.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三、论述题:(两题选一题,每题30分)1.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2.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财政学考试样题和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1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从商品和服务需要的主体来看,有的是各社会成员的
12、个人的需要,有的则不是某个个别人的需要,而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的主渠道是市场,即凡是市场上有的东西人们可以到商店里购买。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共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
13、除众多的收益者;其次,有些公共物品技术上不易排除他性原则,但是排他性实施的代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排他后的益处。由于存在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便车者”,导致其补偿的不足,从而使之供给出现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再增加一个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在公共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共品多分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在公共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中,非排他性是公共品的基本属性,而且非竞争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的因素决定,而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
14、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我们以下图来说明。图中,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
15、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2。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
16、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下
17、图来说明。仍假定政府不征税或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最佳选择点仍为P1。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切点为P3。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
18、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的规模,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由于
19、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
20、拨付。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
21、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过快,下降的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滑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上述的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我国财政支
22、出增长弹性边际倾向以及由二者决定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是于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自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快。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却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定要做完整的简述;一定要有应用的意识,联系财政领域的现实问题。,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1 中国传统财政思想。2 财政概念的渊源和发展。3 西方哲学关于政府类型及其本质的概念。4 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以及政府失灵、干预失效。5 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6 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7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