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498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8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一、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二)学前教育机构走向普及(三)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四)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五)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间经济和技术发展竞争激烈,人们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早期教育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学前教育受到社会重视。1965 年,美国“开端计划”,为贫困家庭儿童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日本开展为期 7 年的“学前教育振兴计划”,(二)学前教育机构走向普及随着社会发展,妇女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机构不断扩展。20 世纪

2、80 年代,发达国家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法国 1989 年 3 岁儿童入园率为 97%,4 岁入园率 100%。日本 1990 年 3 岁儿童入园率为 50%,4 岁儿童为 90%,5 岁儿童为 95%。我国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2013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19.86 万所,比 2010 年增加4.82 万所,增长了 32%;在园幼儿达到 3895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918 万人,增长了 31%。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67.5%,比 2010 年增加了 10.9 个百分点。,(三)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幼儿学校、保育学校、儿童中心、学前游戏小组、家庭日托

3、等。,(四)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发生了改变。学前教育的重心也由20 世纪 6070 年代“智育中心”,到 20 世纪 80 年代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到20 世纪 90 年代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方面,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增多,多元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国学前教育中。,(五)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1924 年,国际联盟发表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提出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和贩卖儿童。1959 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宣

4、告儿童具有姓名、国籍、游戏、娱乐、教育发展和得到足够营养、医疗保护等权利。1989 年 11 月 20 日,第 44 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为保护儿童权利和福利订立了 54 项条款,于 1990 年 9 月 2 日生效。,二、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杜威(J.Dewey,1859-1952 年)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作用,教育追求的也是促进儿

5、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目的,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儿童的生长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也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这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儿童通过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儿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增加和改造自己的经验,这就是“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2.教育教学学校即社会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杜威主张将学校办成雏形社会,儿童从校外获得的经验在学校中自由使用,儿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一样可用于校外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的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教育要服务于儿童生活。儿童中心学校生活组织应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

6、而不是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做中学人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不忘的是怎样做的知识,提倡做中学,通过做获取直接经验。,(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1870-1952)是意大利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个医学女博士,最初开展的是针对低能儿童的治疗和教育工作,后来转向正常儿童。1907 年在罗马建立“儿童之家”。,1.儿童观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存在敏感期、具有探索环境的本能。儿童与成人有区别,儿童不是未长成的“小大人”,而是遵循自身生命法则发展的生物体。儿童具有生

7、理和心理的双重“胚胎期”,他们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在内在冲动的刺激下以高度的热情吸收周围环境事物,他们会持续重复某种行为直到拥有新的能力为止。如果在敏感期内,未能适时配合内在的冲动而发展,这一自然学习的机会错过,将造成发展中的问题,阻碍儿童的成长。儿童具有强烈探索环境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使儿童主动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2.教学思想(1)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环境;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能为儿童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能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能引导儿童

8、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2)遵循自由教育的原则儿童自由选择各种材料,开展活动。教师一般对儿童的活动不加干涉或帮助,但自由不是盲目的、放纵的,儿童在活动中要严守秩序,让儿童感到自治和责任,从而培养其自律的人格。,(3)作为“导师”的教师“导师”主要任务:第一,为儿童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活动环境;第二,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操作环境、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在观察、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儿童的活动。(4)使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开展“工作”在蒙台梭利教育里,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里通过操作各种教具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是儿童自发选择、专注其中且有所发现和发展的,它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

9、这即是“工作”,(四)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家庭教育等1.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2.“活教育”理论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 课程: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五指课程”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五)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1、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1)弗洛伊德本我: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是无意识、不被个体察觉的我。自我:自己可

10、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的部分,它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到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则、内化社会文化境的价值观而形成,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准则。,(2)艾里克森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婴儿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着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或照料着产生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独立探索

11、愿望,儿童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的工作等方面的成就都与本阶段的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2、皮亚杰的认知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1)认知发展四阶段,(2)关于学

12、前教育重视活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于儿童的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儿童通过活动区探 索、了解外界的客观事物,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儿童的发展在于本身主动的建构活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和需要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需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特殊的兴趣和需要。教学中提倡“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力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进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发展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做新事情、有创造力和发明才干的人,而不在于训练只能重复既有事物的人;教育的第二目的是培养批判

13、、求证的能力,而不是在于接受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应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力。,2.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学前教育思想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代表作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思维与语言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维果斯基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有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符号、语言)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的中介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实际水平与潜在水平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为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教学要抓住“学习的最佳期限”,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开始必须以儿童发展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建立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