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消化系统.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8912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消化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第7章消化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7章消化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7章消化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7章消化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消化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消化系统.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消化系统,主要内容,第一节 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第二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第三节 吸收,消化管,消化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肝,小消化腺:,胃腺、肠腺,(一)组成,(二)主要功能,摄取食物,消化;口腔.咽还与呼吸,发音,语言有关,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一、消化管(一)口腔(1)分部 包括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2)构造1.前壁:唇,2.侧壁:颊,3.上壁:腭(硬腭 软腭)4.下壁:口底,(3)口腔内的器官,1、牙的形态,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牙根

2、,上下颌骨牙槽内的部分,牙颈,牙根和牙冠交界部分,功能:咀嚼食物;辅助发音,2、舌,1、舌的形态,舌分舌背、舌体、舌根,2、舌粘膜,(1)背面,1)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界沟,舌盲孔,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舌扁桃体,丝状乳头数量最多,遍布于舌背。乳头呈圆锥形,呈白色丝绒状,称舌苔。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乳头呈蘑菇状,内有味蕾,司味觉。固有层富含毛细血管,使乳头外观呈红色。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沟壁内含有味蕾司味觉。叶状乳头位于舌的侧缘,形成褶状。,

3、(2)舌下面,舌系带,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舌下襞(表面有舌下腺小管开口),舌下腺,舌下阜,(二)咽,(1)鼻咽,顶后壁的粘膜下有咽扁桃体,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1cm处,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鼓室。,(2)口咽,咽腔上起自颅底,下续于食管,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咽扁桃体,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软腭,会厌,腭扁桃体,食管,甲状软骨,(3)喉咽,位于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经喉口与喉腔相通,,(三)食管,1.食管的位置与分部,环状软骨下缘 或第6颈椎下缘,膈食管裂孔,胃贲门,颈部,胸部,腹部,2.食管的狭窄部,第一狭窄部位于咽与食管交接处,第二狭窄部位于气管衩水平,左主支气管

4、跨越其前方,相当于胸骨角水平,第三狭窄部为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四)胃,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可分为上下2口,大小2弯和前后2壁,并可分为4部。,2.位置,1.形态和分部,贲门,幽门,胃小弯,胃大弯,角切迹,贲门切迹,胃底,胃体,(五)小肠,小肠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1.十二指肠,(1)上部,十二指肠球,(2)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3)水平部,十二指肠空肠曲,胆总管,胰管,副胰管,(4)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2.空肠和回肠,位置,腹腔的左上部,腹腔的右下部,空肠,回肠,长度,占

5、空回肠近侧2/5,占远侧3/5,环状襞,密且高,疏而低,管径,粗,细,管壁,厚,薄,颜色,较红,较浅,环状襞,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肠系膜,(六)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1、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3条,汇集于阑尾根部。,2、结肠袋,3、肠脂垂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两袋之间为横沟,结肠内面,相当于横沟处,环形肌增厚,

6、形成结肠半月襞。,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半月襞,1.盲肠,回盲瓣,阑尾孔,回肠,阑尾,位于右髂窝内,2.阑尾,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3.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呈“M”形包围小肠,,(1)升结肠(2)横结肠(3)降结肠(4)乙状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4.直肠,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骶曲,会阴曲,(1),(2),骶曲,会阴曲,直肠壶腹,肛管,5.肛管,(1)位置,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2)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7、,肛柱,肛瓣,肛窦,肛管,肛梳,齿状线,白线,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肝,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二、消化腺,(一)肝的形态:楔形实质性器官,分两面四缘。1、两面:1)膈面(上面):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叶 2)脏面(下面):“H”形沟将肝分为四叶:肝左 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肝门(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 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 肝的神经、淋巴管由此出入。,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肝圆韧带裂,静脉韧带裂,胆囊,下腔静脉,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下缘,1、胆囊

8、(gallbladder):(1)功能:储存、浓缩胆汁。(2)位置: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3)形态 底:薄、易穿孔 体:与底无明显分界 颈:体向下变细部分,内有螺旋襞,结石易 于嵌顿。,5、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1)平时:肝分泌胆汁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囊(贮存)胆囊收缩 胆囊管 胆总管 十二 2)进食后 指肠 肝分泌胆汁 肝左右管 肝总管 十二指肠,5、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1)平时:肝分泌胆汁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囊(贮存)胆囊收缩 胆囊管 胆总管 十二 2)进食后 指肠 肝分泌胆汁 肝左右管 肝总管,二、胰(pancreas):(一)位置: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腔上部

9、,相当于第1、2腰 椎体水平。(二)形态:1、胰头:被十二指肠的“C”字形凹弯所包绕。2、胰体:位于第一腰椎体前方 3、胰尾:伸向左上方,抵达脾门附近(三)排泄管:1、胰管:自胰尾起沿胰长轴向右行,开口于十二指 肠大乳头 2、副胰管:在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四)构造:1、外分泌部:多种消化酶(参与消化蛋白质、脂 肪和糖)2、内分泌部:胰岛素(调节糖代谢),形态:胰分胰头、胰体、胰尾,胰头,胰体,胰尾,胰管,肝胰壶腹,第二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消化(digestion):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

10、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管远端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兴奋性较低 2.自动节律性 3.具紧张性收缩 4.伸展性大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 激敏感,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中性液 水:占99%无机物 溶菌酶杀菌 有机物 黏蛋白、球蛋白 唾液淀粉酶 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唾液的作用润湿、溶解食物,引起味觉便于吞咽清洁、保护口腔。水解淀粉。,(二)咀嚼作用:1.切碎食物。2.混合食物与唾液,形成食团。3.能反射

11、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为进一步消化吸收做准备。,(三)吞咽食团由口腔通过咽部和食管推送到胃的过程。吞咽分期 1.口腔-咽:随意运动 2.咽-食道上段:反射 3.食道上段-胃:食道蠕动,食道下括约肌(LES),二 胃内消化(一)胃液及其作用(二)胃的运动,(一)胃液及其作用 贲门腺 胃腺:幽门腺 颈黏液细胞:黏液 泌酸腺 壁细胞:HCL 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HCL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 杀菌使蛋白质变性促进胰液、胆汁及小肠液分泌酸环境利于铁、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 HCl和自身

12、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pH活性最强pH5失活,3.黏液分泌: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其主要成份为糖蛋白。作用:黏液覆盖于胃粘膜的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此屏障可保护黏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它物质损伤。但如果饮酒过多或服用乙酰水杨酸一类药物过多时,就可能破坏这种保护因素。,4.内因子在人体,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与食入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使与回肠粘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二)胃的运动 1.胃运动主要形

13、式(1)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的收缩状态作用:保持胃正常形态和位置(2)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作用:大量食物摄入,而胃内压保持不变(3)蠕动:推动食物由胃中部进入十二指肠作用:搅拌、磨碎食物;推动食物排入十二指肠。,2.胃排空及其控制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的排空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直接动力),胃运动产生的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原始动力)。胃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糖类蛋白质脂肪;稀的、流体食物固体、稠的食物。,三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及其作用(二)胆汁及其作用(三)小肠液及其作用(四)小肠的

14、运动,(一)胰液及其作用,胰液一般是指人体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一种无色无臭的碱性溶液。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2L。胰液中的无机物主要是水和碳酸氢盐。胰液中的有机物是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胰液的作用,1.HCO3,1)中和HCl,保护胃黏膜,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碱性环境,2.胰酶,1)胰淀粉酶:淀粉 麦芽糖,2)胰脂肪酶: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3)蛋白酶原,4)胰蛋白酶抑制剂,-2(In),(二)胆汁及其作用,胆汁由约75%肝细胞生成,25%由胆管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非消化期间存于胆囊中。粘稠且味苦的有色液体

15、,呈金黄色。Ph约为7.4。,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成分:胆盐、胆固醇、胆色素。,2.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微胶粒)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胆盐)促进胆汁自分泌,肠-肝循环,胆盐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重新组成胆汁而又由肝细胞分泌入十二指肠。,(三)小肠液及其作用 腺体:十二指肠腺、肠腺小肠液:十二指肠腺、肠腺的分泌物,弱碱性,pH约为7.6。作用: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稀释小肠内消化产物,利于营养物

16、质吸收 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消化,(四)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给予小肠内容物的压力小,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不充分,食糜的推进也慢。反之,当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分而加快,食糜的推进也快。,2.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进食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处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肠管内的食糜分割成若干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分为两半,相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来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分节运动的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加

17、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条件;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 小肠的蠕动通常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两者经常并存。蠕动的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约0.52cm/s,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一段短距离(约数cm)后即消失。,四 大肠内消化,大肠功能: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部分水和无机盐形成并排除粪便,(一)大肠液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液:碱性液体pH 值8.3-8.4成分:碳酸氢盐、黏液作用:保护肠黏膜 润滑粪便,大肠内细菌来源:空气、食物作用:分解食物残渣的酶 发酵:糖、脂肪 腐败:蛋白

18、质,(二)大肠的运动,1.袋状往返运动:这是在空腹时最多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由环行肌无规律地收缩所引起,它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这是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其内容物被推移到下一段的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并感药物刺激时,这种运动增多。3.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收缩波前方的肌肉舒张,往往充有气体;收缩波的后面则保持在收缩状态,使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在大肠还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它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大肠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最常发生在早餐后60min之内,可

19、能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这一反射主要是通过内在神经丛的传递实现的。,(三)排便,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十余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大肠粘膜吸收。同时,经过大肠同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了粪便。粪便中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此外,机体代谢后的废物,包括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血液通过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金属,如钙、镁、汞等的盐类,也随粪便排至体外。,第三节 吸 收,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口腔、食管:食物基本不吸收,某些药物被口腔

20、黏膜吸收胃:吸收乙醇、少量水大肠:吸收水、无机盐小肠:糖、蛋白质、脂肪;胆盐、维生素,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全长约4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状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胆固醇的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的吸收,思考题,名词解释消化、吸收、胃排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胆盐的肠-肝循环简答1、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成分及作用。2、小肠结构如何与吸收功能相适应。3、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