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9670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病人的护理.ppt.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一、病因,病因尚不清楚,高危因素有:1.乳腺癌家族史。2.月经初潮过早(12岁),闭经过晚(52岁)。3.40岁以上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后。4.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如高脂饮食、绝经后肥胖等。5.另一侧乳房曾患乳癌、上皮增生活跃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四、临床表现及诊断分期,最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50%左右),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一)早期表现 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临床有明确的乳腺肿块时诊断并不困难,而早期乳腺癌往往肿块微小,不易触及,因此不能以肿块作为乳腺癌的唯一体征。

2、不能轻视的早期体征:如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糜烂,皮肤轻度凹陷等。,(二)辅助诊断方法 乳腺照相、红外线扫描、B超、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三)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乳腺囊性增生病、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四)分期,国际抗癌协会TNM分期:1.T 原发灶T0 原发癌未查出Tis 原位癌T1 癌瘤长径2cmT2 癌瘤长径2cm,5cm。T3 癌瘤长径5cm,炎性乳癌亦属之。T4 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乳腺癌的国际TNM临床分期中的T代表原发肿瘤,是由肿瘤的英文Tumor的“T”来表示。它又可分为T0、T1、T2、T3及T4。T0:乳房内未扪及原

3、发病灶。T1:肿瘤最大直径为2厘米或2厘米,5厘米,或肿瘤为1个以上。T3a:与胸肌筋膜及胸肌无粘连。T3b:与胸肌筋膜及胸肌粘连。T4:肿瘤不论大小,直接侵犯皮肤和肋骨、肋间肌、前锯肌。T4a:与胸壁固定。T4b:皮肤水肿,乳房表面皮肤有侵犯或溃疡(包括橘皮样),或同侧乳房表面皮肤有卫星状结节。T4c:具有以上两者的特点。,三、转移途径,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肿瘤的隐匿阶段为12年(620年)。自然生存时间约为26.539.5月。(一)局部扩散 直接侵入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二)淋巴转移 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个输运途径扩散。主要途径: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

4、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胸导管(右侧淋巴管)静脉血流远处转移。,2.乳房内侧的淋巴液肋间淋巴管胸骨旁锁骨上淋巴结。3.逆行途径对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肝、腹腔内。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4.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0%35%。,(三)血运转移 最常见为肺、肝、骨。乳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约5%15%已有远处转移,五、治疗,(一)乳腺癌治疗的进展概况 现代观念:乳腺区域内淋巴结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免疫作用,但不是癌细胞滤过的有效屏障,血液扩散更具有重要意义,即乳腺癌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应当针对乳腺癌好发血行转移的生物学特征而采取既治疗原发

5、癌又兼顾控制转移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才可能更为有效地全面控制乳腺癌的发展。,由于观念的改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采用传统根治术者明显减少甚至放弃不用,而采取改良根治术尤其保留乳房的术式明显增多,从而使乳腺癌的治疗摆脱了单纯局部外科治疗而进入既根治癌瘤又兼顾保留功能和外观的综合治疗新时代。,(二)外科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手术适应症 符合国际临床分期的0、及部分期而无手术禁忌症的病人。五种术式(1)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自88年以来2.0%。(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现基本废弃不用。,(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改良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改良式(保留胸大小肌)。(4)全

6、乳房切除术。(5)小于全乳房切除的保守手术(保乳术),(三)乳腺癌的内科治疗,约1%5%乳腺癌患者在就诊时即发现已有转移性病变。另外,在手术治疗后,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5年内仍将有2/3病人出现癌复发,如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因此绝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内科治疗。,1.乳腺癌化疗,(1)辅助化疗 既往习惯认为乳腺癌腋下淋巴结阴性患者无需进行辅助治疗,主要适应者是腋下淋巴结阳性患者,但大约25%淋巴结阴性患者会复发。,2003年SG会议按复发危险程度,将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低度和中度危险二类。中度危险组包括:无ER和PR表达;ER和/或PR表达,至少有以下特征之一:病理检查

7、肿瘤2cm,23级,年龄35岁,中危组患者需行辅助化疗。,(2)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优点:缩小肿块使部分患者有机会获得保乳治疗,缩小手术范围;从手术后病理中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作为术后化疗的参考。由于化疗开始早,耐药性产生的机会较少,而使疗效提高。,2.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在选择适当病例的情况下,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不亚于化疗。内分泌治疗始自1896年,Beatson开始采用卵巢切除术治疗晚期乳腺癌,收到了使肿瘤缩小的效果,其后直到20世纪中期,较多采用内分泌器官(如卵巢、肾上腺、垂体)切除来治疗晚期乳腺癌。,(1)竞争性治疗 又称抗雌激素治疗,主要用药三苯氧胺(TA

8、M)在乳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2)添加性治疗 目前以孕酮类药物使用最多,各种制剂中以甲孕酮和甲地酮使用最广。(3)抑制性治疗 主要目的为抑制雌激素产生,其中以芳香化酶抑制剂应用较多。,4.靶向治疗,赫赛汀是抗Her-2单克隆抗体,对Her-2(+)或(+)的晚期乳腺癌,赫赛汀靶向+化疗较单纯化疗效果好,而且不增加毒副反应。2003年ECCO会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四)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乳腺癌放射治疗始自20世纪20年代。近年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提高以及放射生物领域里的研究进展,放射治疗的效果有了明显改善。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综合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容易扩散和转

9、移,放射治疗的目的是尽量消灭局部病灶,防止扩散和转移,保存机体生理功能。对外科所不能及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淋巴结潜在的转移灶,放射治疗可发挥其独到之处。对复发和晚期乳腺癌的放疗可获满意的姑息疗效。,1.术前放疗 已很少应用。2.根治术后放疗 指征:(1)病理报告有腋中或腋上组淋巴结转移者。(2)阳性淋巴结占淋巴结总数1/2以上或有4个以上淋巴结阳性者。(3)病理证实胸骨旁淋巴结阳性者。(4)原发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而作根治术后,尤腋窝淋巴结阳性者。3.保乳术后放疗(1)乳房区的术后放疗 对临床、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后,应给予全乳切线照射45005000cGy/4.55周,而后对瘤床补加电子束或

10、组织间照射15002000cGy。,(2)区域淋巴结放疗 指征:临床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腋窝淋巴结阴性或阳性13个淋巴结时,区域不做放疗,如阳性淋巴结4个时,除全乳放疗外,可补加内乳及锁骨上下区放疗;临床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除全乳放疗外,区域放疗与根治术后的放疗原则相同,乳腺癌病人的护理,2.1 术前教育,2.1.1 心理指导 乳腺癌患者大多无意中发现肿瘤,因此对疾病往往没有足够思想准备,一旦确诊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所以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向患者及家庭讲解乳腺癌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手术关系,有目的地给病人介绍一些治愈病例,帮助病人树立乐观情绪,解除恐惧紧

11、张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2.1.2 介绍术前各项化验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 如术前做心电图,乳腺X线片,留取大小便常规,配合护士取血标本,了解血型及肝肾功能等。2.1.3 告知病人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如有吸烟者应嘱其戒烟2周以上,向病人说明术后咳嗽排痰对预防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意义,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2.1.4介绍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如备皮、备血、术前禁饮食,指导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嘱病人术前保证充足睡眠,2.2 术后教育2.2.1 饮食指导 病人术后6h无麻醉反应可给清淡半流质饮食,随时间推移可进食多样化高营养饮食,以利于病人术后恢复。2.2.2 卧位指导 全麻病人术后应

12、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术后12天指导家属协助病人变换体位,鼓励帮助病人咳嗽及深呼吸并用手掌轻拍背部,以利痰液咳出,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术后23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2.2.3 引流管指导 为了防止手术创腔积液皮瓣坏死引起感染,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放置引流管期间病人坐起、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应避免扭曲、挤压、脱出,保持持续负压引流状态,注意引流液色、量、质。,2.2.4 伤口指导 根治术后用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应注意患肢远端血液供应情况,如皮肤呈紫绀、皮温低、脉搏扪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如绷带或胸带松脱滑动要重新加压包扎,以利伤口愈合。2.2

13、.5 患肢指导 术后3日内患肢用软枕抬高2030并制动,尤其避免外展上臂,下床活动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以免腋窝皮瓣滑动影响愈合。指导家属协助患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肢体功能锻炼 2.3 出院教育(1)嘱病人继续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达到肢体功能最大康复,但应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拉过重物体,同时鼓励病人做适合自己的工作。(2)乳腺癌根治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因妊娠常促使乳腺癌复发。(3)嘱病人按医嘱进行抗复发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免疫及内分泌治疗,经常进行体检,教会病人每月做一次乳房自检,并定期来医院复查。告诉病人不良精神状态会刺激乳腺癌发生发展,故要控制自己情绪,采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14、度,正确对待病情,树立信心。(4)向病人介绍乳房重建方法以及利用服饰改变胸肩畸形方法,恢复女性外形,使其心情愉快,重返社会。,PICC在乳腺癌病人中的应用,外周导入静脉置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术。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血液透析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且可以保护肢体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PICC常见并发症的护理,PICC(经外周静脉穿

15、刺至中心静脉置管)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及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机械性静脉炎等仍然在所难免,落实严格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1 导管相关性感染,1.1 预防1.1.1 认真选择导管 宜选择医用高等硅胶材料导管,此类导管柔软,生物相容性好,不良反应少。选择的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是用一种特殊硅材料制成的,在血液温度下使用,导管更加柔软,尖端到达上下腔静脉可在血液中漂浮,对血管无刺激性,长期保留,无感染发生。1.1.2 严格选择穿刺部位 常规穿刺点位于肘下两横指处,研究发现此部位由于

16、手臂的屈伸、肌肉牵拉,易使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而发生静脉炎、穿刺点炎症、导管脱出等并发症,改用距肘窝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取得满意效果。,1.1.3 避免或减少穿刺点渗血 血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避免或减少渗血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故穿刺时宜在皮下潜行0.5cm后缓慢穿刺血管,对血管损伤小,渗血较少6。置管成功后嘱患者不能剧烈运动,不能负重,发现渗血时及时更换敷料。1.1.5 置管时及置管后的各种治疗护理均应严格无菌操作,同时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临床多采用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7。应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可使局部皮肤形成一层棕色薄痂,可起到掩盖入口处皮肤作用,对防止细菌沿导管旁窦进入血液有

17、肯定疗效。穿刺点消毒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酒精和0.2%安尔碘各消毒3遍,消毒顺序为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各一次,范围:穿刺点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1.1.6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置管后24h消毒穿刺点并更换敷料一次,以后两次/周,如敷料潮湿或脏时随时更换,静脉输液协会(INS)要求纱布敷料每2日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则可延长。认为穿刺部位应每日换药一次。1.1.7 加强护理人员置管的操作培训 可行的、周密的预防规范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对降低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1.2 处理方法 如穿刺点有白色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将分泌物清除,同时用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局部

18、或穿刺点局部应用2%碘酊。也可采取局部消毒干燥后涂擦百多邦,并行细菌培养,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一般无需拔除导管。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全身乏力、倦怠、寒战等症状,应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做培养,并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及局部情况。,2 导管堵塞,2.1 预防为了预防导管堵塞,首先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导管。对输入粘稠度大的药物如人体白蛋白、脂肪乳等,须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后再用肝素盐水封管。其次要采用正确的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完毕用10-100u/ml的肝素盐水15ml边推封管液边退针头行正压封管。暂停输液期间每隔2d封管一次。加强对患者有关知

19、识宣教,发现导管内有血液回流时马上报告护理人员处理。输液中加强巡视观察,液体经PICC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min以上,如滴速小于50滴/min时,提示导管堵塞,应及时处理。再次,可选用带定向阀的导管。Hoffer等研究表明,带阀导管堵塞率为2.78%,而普通导管为7.14%。另外,下肢静脉瓣多,易引起堵塞,宜首选上肢静脉穿刺。加强对患者有关知识宣教,防止导管扭曲、打折,并嘱其按时回院冲管。,2.2 处理方法,一旦发生导管堵塞,首先应检查外部因素和患者体位。导管扭曲或打折时,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部分,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如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内部分,可将患

20、者体位恢复为置管时的体位(即平卧位,置管侧肢体上臂外展与躯干呈90度)即可解除阻塞。如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导管,可抽少量肝素盐水轻轻冲洗导管,然后尽量往外抽出血栓或借助负压吸出血栓,严禁强行推注溶栓药,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也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如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可选择70%的乙醇。若脱内鞘治疗失败,应拔管。也可行原位换管,但原位换管会导致同一静脉长期受累,可诱发静脉血栓、静脉炎的发生,并可经穿刺点发生逆行感染,在临床操作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考虑。,3 导管脱出,3.1 预防原因:导管固定不牢或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对管道护理知识宣教不到位;患者神志欠清,

21、合作不佳。因此,置管时尽量选用带锁的导管。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加用缝针固定,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方向揭开敷料,以防拉出导管。加强对患者知识宣教,术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敷料潮湿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更换。每次换药须待消毒液干后方可贴上敷料。选用带棉质的敷料比透明敷料对固定导管效果更佳,如外加弹力绷带网固定导管更能较好地预防导管脱出。对于合作不佳者,可适当约束术侧肢体。,3.2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导管脱出,严禁消毒后将导管再送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如导管脱出的长度较短,可试抽回血,如回血良好,导

22、管仍可继续使用,否则应拔管,必要时重新置管。,4 机械性静脉炎4.1 预防4.1.1 选择与患者血管粗细合适的导管,减少机械性刺激。4.1.2 选择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为患者置管,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送管困难时严禁强行送管,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4.1.3 严格选择穿刺部位及静脉。常规穿刺部位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16,但临床实践中发现此部位不但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导致不舒适感,也易使导管与血管内膜发生摩擦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可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首选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次选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再选肘窝上4横指处

23、的静脉,尽量避开肱二头肌,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17。穿刺静脉的选择,以贵要静脉为首选,肘正中静脉次之,最后选择头静脉。因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或静脉瓣11。,4.1.4 采用湿热敷的方法。吕玉芳等18研究认为湿热敷是一种预防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理想方法,尤其在降低级静脉炎中疗效显著,可作为PICC术后的常规护理措施。4.2 处理方法4.2.1 抬高患肢,局部行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30min,间歇期可用喜疗妥涂擦或以金黄散加蜂蜜加地塞米松调成糊状外敷,效果较好11。4.2.

24、2 局部冷紫外线照射同时持续湿敷33%硫酸镁,每日照射1次,共23次,每次照射后6h开始局部湿敷33%硫酸镁并以保鲜膜包裹,使局部保持持续湿润的状态,1周内症状可消失14。4.2.3 用云南白药加地塞米松针剂调成糊状物外敷于病变部位,外覆盖塑料薄膜,每日4次,每次2h,有效率达10019。,5 穿刺点渗血,5.1预防5.1.1 置管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严格掌握适应症,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PICC。5.1.2 置管时注意穿刺方法。穿刺时宜在皮下潜行0.5cm后缓慢穿刺血管,对血管损伤小,渗血较少6。置管成功后嘱患者不能剧烈运动,不能负重,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24h,凝血功能差者适当延长包扎时间。

25、,5.2 处理方法,5.2.1 渗血后及时更换敷料并继续加压包扎,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必要时给予止血剂。5.2.2 在穿刺点覆盖1cm1cm明胶海绵并加盖无菌纱布,再用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袋压迫止血20。综上所述,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难免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只要护理人员思想上有高度的预防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并将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完全有可能将这些并发症降至最低。,怎么预防乳腺癌?,一、接受专业检查。所有成年女性,无论是否生育,都应每年一次到专业诊所进行乳房检查。医生还建议所有年龄超过45岁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按乳腺癌筛查及早诊

26、早治指南要求,成年女性具体需要进行以下检查:一是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二是X线检查:35岁摄基础乳腺片,普通人群2年一次乳腺X线摄影,大于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可只拍斜位1张,若有疑问再加拍侧位或轴位片,60岁以后可隔23年拍片检查一次;三是超声检查:35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每2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纤维囊性乳腺病,就应立即治疗,不要拖延治疗的时机。二、乳房自检。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具体方法如下:一是进行镜前检查。站立,双臂垂放两侧,观察乳房外形,正常的弧形轮廓是否变得不规整,有没有桔皮样的小凹点,或是有

27、小个陷窝,挤压时有无液体从乳头溢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二是进行卧位检查。平躺在床上,以乳头为中心,用指腹按顺时针方向紧贴皮肤做循环按摩。检查时用力要均匀,以手指能触压到肋骨为宜。如果发现有结节,包块,需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三、乳房的清洁与保养。每天淋浴时应给乳房特别的关照,医生建议女性应该用专门的浴刷清洗乳头乳晕,这对先天性乳头凹陷的女性来讲尤为重要。然后以乳头为中心,用体刷对乳房做旋转式按摩,这不仅能刺激血液流通,还可轻微蜕掉上层的死皮。另外,还可以用冷热水交替冲洗乳房,以增强乳房的血液循环,这对保持乳房的弹性和挺拔很有帮助。女人如何清洗乳房-香皂在不断地使皮肤表面碱化的

28、同时,还促进皮肤上碱性菌丛增生,更使得乳房局部酸化变得困难。此外,用香皂清洗,还洗去了保护乳房局部皮肤润滑的物质油脂。四、药物预防。腺癌最有希望的手段,已有研究证实: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三苯氧胺,持续5年,可以减少近一半的乳腺癌的发生率。其他一些化学预防药物也正在研制中。,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在临床经验中发现,乳腺疾病的发病与很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以下因素,更值得所有的女性密切留意,并尽量做到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健康。(1)要保持正常体重。肥胖是患乳腺癌的高发因素。应尽可能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特别是油炸食品的摄入。研究发现,癌细胞最初处于“起始”状态,只有当其受到“刺激”之后,

29、才能迅速增殖而发病。高脂肪饮食是乳腺癌的促发“刺激”剂,长期大量摄取脂肪,可使机体产生大量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样物质,这类物质过量可刺激癌肿的增长。大量摄取脂肪,还可使机体发胖和免疫机能降低,就使癌症有了可乘之机。因此,控制脂肪的摄取,减轻肥胖,提高机体免疫机制和抗病能力,就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乳癌的发生。,(2)要避免饮酒抽烟,少喝咖啡。少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对乳房健康非常重要。饮酒对于女性来说,其危害要比男性大得多,饮酒妇女患乳癌的危险性较很少饮酒者高,每日饮酒1杯或l杯以上者,乳癌危险性比很少饮酒者增高45%以上,这种危险性在绝经前妇女中最为显著。目前认为,酒精可刺激脑垂体前叶催乳素的

30、分泌,而催乳素又与乳癌发生有关。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应戒酒和少饮酒。另外,人体内有一种可以减少烟草中致癌毒物作用的酶,有些女性体内的这种酶活力很低,所以她们一旦吸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乳腺癌。咖啡、可可、巧克力,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嘌呤,黄嘌呤可促使良性乳腺增生,而良性乳腺增生又与乳癌发生有关。女性特别是绝经前妇女,如果过多地摄取这类食物,随着黄嘌呤的大量摄入,乳癌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女性,应少饮咖啡,少吃巧克力。,(3)是多吃果菜、鱼类。研究发现,粗粮、蔬菜、水果中,除含有大量具有防癌抗癌的植物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能阻止和减

31、慢癌症发展各个阶段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以大豆类、玉米、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水果等作用最为显著。因此,在日常膳食中适当地多吃些这类食物,不仅有益于健康,还有助于乳癌的预防。据有关报道,鱼类食品吃得较少的美国、瑞士、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妇女,乳癌发生率均较高,而摄取鱼类食品较多的日本,妇女乳癌发生率则较低。专家们说,鱼类中含有一种脂肪酸,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经常适当地多吃些鱼,对预防乳腺癌十分有益。,(4)是适量运动。由于工作需要,女性伏案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大。据统计,女性伏案工作或学习时,若忽略了乳房的保健,约有20%的人可有乳房闷胀刺痛、胸背组织酸涩等症状。这些病

32、症日趋增多,对双乳健康的危害甚大,因而要引起重视,平时要多加锻炼。国外有人做过统计,育龄妇女每周平均进行4小时的体育锻炼,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减少60%。有规律地长期运动。在各行各业中,运动员的乳腺癌发病率最低,天天大运动量,消耗了多余的脂肪,身上没有赘肉,体内的雌激素保持在低水平,当然就不会与乳腺癌“有染”了。加强运动。运动可以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减少排卵次数。尤其是使能生成雌激素的腹部脂肪积聚减少,让免疫系统功能处于良好状态。,(5)是顺其自然做母亲。新坡癌症研究中心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生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比生育过的妇女大得多,这种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30岁以后才生育的妇

33、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20岁以前生育第一胎的妇女高出了2到5倍。德国东西部妇女患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不同,原东德地区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比例要低得多,后来发现,主要是因为原东德妇女一般生育较早,而且平均有3到5个孩子。由此可见,功能低下、高龄未婚、高龄初产、孀居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为这类人群体内的激素水平很难维持正常,虽生育但极少哺乳或从未哺乳也容易导致乳房积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建议女人们应该保持正常的性爱,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不要超过35岁),并坚持母乳喂养。对于授乳期的妇女,在每次授乳的时候,应尽可能多地排出乳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分泌乳汁,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上一次分泌的乳汁在乳房内滞留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