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效果评估编制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效果评估编制提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录A(资料性)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A.1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技术分类技术名称技术原理系统组成适用性关键工艺参数实施周期及影响因素修复技术抽出处理根据地下水污染范围,在污染地块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污染地下水抽取上来,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通常由地下水水力控制系统、污染物处理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组成。可处理多种污染物。不宜用于吸附能力较强的污染物,以及渗透性较差或存在NAPL(非水相液体)的含水层。包括含水层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抽水井间距、井群布局、抽水井设计及安装、废水处理单元、监测单元设计等。需要数月到数年,实际周期取决于以下因素:(1)待处理地下水的体积
2、;(2)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性质;(3)设备的处理能力等。修复技术多相抽提通过真空提取手段,并根据需要结合泵的抽提,同时抽取地下污染区域的土壤气体、地下水和非水相液体到地面进行相分离及处理,以实现对地下目标污染物的去除。通常由抽提单元、相分离单元、污染物处理单元三个主要工艺单元构成。适用于污染地下水中的苯系物类、氯代溶剂类、石油烧类等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特别适用于处理易挥发、易流动的高浓度及含有非水相液体的有机污染地块。不宜用于渗透性差或者地下水水位变动较大的污染地块。包括抽提井的布设、抽提井设计及安装、抽提单元、相分离单元、废水、废气处理单元、监测单元设计等。需要数月到数年,实际周期与地块的地质
3、与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物性质密切相关,般需通过中试试验确定。修复技术化学氧化向污染地下水中添加氧化药剂,通过氧化作用,使地下水中污染物降解成为毒性较低或无毒性物质的修复技术。通常包括药剂配置单元、药剂注入单元,以及供电单元、过程控制单元、监测单元、二次污染防治单元等辅助单元。适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亦可用于部分无机污染物(如粗化物)。不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对于水溶性差的有机污染物可考虑必要的增溶、洗脱方式,包括药剂种类与剂量、原位注入点位布设、注药方式选择、搅拌方式确定、运行监测设计、二次污染防治设施等。需要数月到数年,实际周期取决于以下因素:(1)待处理地下水的体积
4、;(2)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性质、存在形态:(3)药剂的氧化能力与投加量:(4)土壤理化性技术分类技术名称技术原理系统组成适用性关键工艺参数实施周期及影响因素有机污染浓度过高时应考虑经济性与可行性。质。修嵬技术化学还原向污染地下水添加还原剂,通过还原作用,使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通常包括药剂配置单元、药剂注入单元,以及供电单元、过程控制单元、监测单元、二次污染防治单元等辅助单元。适用于处理氯代有机物、硝基化合物、高氯酸盐、六价珞等重金属,主要适用于中低浓度污染地下水的修更。包括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药剂投加比、氧化还原电位、pH、含水率和其它土壤物理化学条件。需要数月到数年
5、,实际周期与地下水修复方量、污染物初始浓度、修复药剂与目标污染物反应机理有关。修复技术原位热脱附通过向地下输入热能,加热土壤和地下水,提高目标污染物的蒸气压及溶解度,促进污染物挥发或溶解,并通过多相抽提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通常包括加热单元、抽提单元、废水废气处理单元及监测单元等主体单元,以及供能单元、阻隔、过程控制等辅助单兀O适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中的苯系物、石油烧、卤代燃、多氯联苯、二嗯英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特别适用于处理高浓度及含有NAPL的地下介质及低渗透地层。不适用于地下水流速较快的污染区域。包括目标温度和加热方式、加热井/抽提井的布设、加热井构造及安装、抽提井设计及安装、蒸汽
6、处理单元、废水处理单元、监测单元设计等。需要数月到数年,实际周期取决于以下因素:(1)待处理地下水的体积;(2)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性质;(3)设备的处理能力;(4)能源供应条件等。风险管控水力控制通过布置抽/注水井,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中注水,改变地下水的流场,从而控制污染物运移的一种水动力技术。通常包括井群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以及管路、供能、过程控制等辅助单元。适用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污染范围大的地块,适宜于卤代有机物(四氯乙烯、氯乙烯等),非卤代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以及珞、铅、珅等污染物,主要用于短时期的风险控制或应急管控。不适宜作为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手段,对
7、于存在粘性土透镜体以及渗透性较差的含水层处理效果较差。包括井群设计、抽/注水井设置、水泵选择、监测单元设计等。实施周期主要根据风险管控的目的及需求确定,与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性质、井群分布和井群数量、深度等密切相关。技术分类技术名称技术原理系统组成适用性关键工艺参数实施周期及影响因素风险管控可渗透反应墙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路径上建造由反应材料组成的反应墙,通过反应材料的吸附、沉淀、化学降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典型的可渗透反应墙结构包括连续反应带系统、漏斗一导门式反应系统、注入式反应系统三类。连续反应带系统主要由一系列包含修熨填料的反应区间组成。漏斗一导门系统包
8、括不透水区域(漏斗墙)、透水区域(导水门)和反应介质填料单元。注入式反应系统采用地下井直接注射修熨药剂的形式。适用于处理污染地下水中的氯代溶剂类、石油烧类、重金属、硝酸盐、高氯酸盐等有机、无机污染物。主要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孔隙、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包括活性填料区施工工艺、活性填料注入方法、防渗墙材料及施工工艺以及监测单元设计等。需要数月到数年,实际周期取决于以下因素:(I)待处理地下水的体积:(2)污染程度及污染物性质;(3)系统的处理能力;(4)填料种类;(5)修复的深度等。风险管控监控自然衰减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控策略,依据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扩散、吸附、稀释、挥
9、发、放射性衰减以及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等,使得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毒性、移动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主要由监测并网系统构成,但同时需制定完整的监测计划、自然衰减性能评估方法和应急备用方案。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中的碳氢化合物(如苯系物、石油烧、多环芳嫌、甲基叔丁基微)、氯代垃、硝基芳香煌、重金属类、类金属类(珅)、非金属类(硒)、含氧阴离子(如硝酸盐、过氯酸盐)、放射性核素等。不适用于对修复时间要求较短的情况,对自然衰减过程中的长期监测、管理要求高。包括地块特征污染物、污染源及受体的暴露位置、地下水水流及溶质运移参数、污染物衰减速率等。需要数月至数年,实际周期与污染物种类、浓度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有关
10、。风险管控阻隔技术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闭于场地内,避免污染物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风险、同时控制污染物随降水或地下水向周围环境迁移扩散的技术措施。阻隔技术包括垂直阻隔和水平阻隔两大类。垂直阻隔主要由垂直阻隔屏障系统、监测系统组成。水平阻隔主要由污染区域顶部覆盖系统、监测系统组成。适用于各种重金属、有机物及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地下水。包括阻隔材料的性能、阻隔系统深度和厚度等。需要数月至数年,实际周期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待处理地下水的体积;(2)污染深度;(3)阻隔技术类型;(4)阻隔结构复杂程度。附录B(资料性)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编制提纲建设用地
11、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编制提纲一般包含总论、地块问题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选择、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后期管理建议、成本效益分析、施工进度安排、结论等章节。示例:1总论1.1任务由来1.2编制依据1.3编制原则1.4编制内容2地块问题识别1. 1地块所在区域概况2. 2地块基本信息3. 3地块水文地质概况4. 4地块地下水污染现状5. 5风险评估3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选择5.1 修复和风险管控总体思路5.2 修复和风险管控目标5.3 修复和风险管控范困5.4 确定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4地下水污
12、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1. 1技术初步筛选4. 2技术可行性分析5. 3确定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5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制定5.1技术路线5. 2工艺参数6. 3工程量估算6.1 费用和周期估算6.2 方案比选6环境管理计划6.1环境影响分析7. 2二次污染防治措施6.3环境监测计划6. 4环境应急安全计划7后期管理建议(需要进行后期管理时)6.1 环境风险分析7. 2后期管理方式8. 3后期管理措施8成本效益分析8.1 修复和风险管控费用8.2 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施工进度安排10结论附录C(资料性)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编制提纲建设用地地卜.水污染
13、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编制提纲一般包含项目背景、工作依据、地块概况、地块概念模型、布点方案、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效果评估、后期管理要求、结论和建议等章节。示例:1项目背景简要描述地块基本信息,调查评估及修复和风险管控的时间节点与概况、相关批复情况等。2工作依据1. 1法律法规2. 2标准规范2.3项目文件3地块概况3. 1地块基本信息(位置、周边环境、地块利用规划)3.2地块水文地质概况3. 3地块调查评估结论3.4 修复和风险管控方案3.5 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情况(包括工程实施、工程监理、环境监理情况)3. 6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3.7后期管理建议情况4地块概念模型4.1 资料回顾4. 2现场踏勘4.3 人员访谈4.4 地块概念模型5布点方案5.1评估范围5. 2采样节点和频次5. 3布点数量与位置5.4检测指标5. 5评估标准值6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5.1 样品采集6. 2实验室检测7效果评估6.1 检测结果分析7. 2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8后期管理要求(需要进行后期管理时)7.1 环境风险分析8. 2后期管理方式9. 3后期管理措施9结论和建议9.1效果评估结论10. 2建议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