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3326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5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4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4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6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18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23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29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33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35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36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38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46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48附则49附表49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53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57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59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

2、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

3、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第三条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咸宁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

4、系。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3、培育和提升温泉旅游、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科教文化等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城市多元化服务=WORD完整版.可编辑-专业资料分享=能力。4、建设区域快速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5、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咸宁绿色生态魅力。7、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

5、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三、规划依据、期限、层次与范围第四条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2008年)5、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6、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咸宁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鄂建函2009236号)7、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8、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6、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第五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第六条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以及主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规划范围即咸宁市行政辖区,面积986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至咸宁与嘉鱼、武汉的行政界线,东至贺胜桥镇的花坪、黄祠、万秀村,横沟桥镇的凉亭埴、群力村,西至咸宁与赤壁行政界线以及汀泗桥镇的黄荆塘、古塘村,南至马桥镇的高赛、曾铺、鳖山村以及温泉生态旅游区的边界,总用地面积为674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现状城区以及向东北拓展至横沟桥镇,向南拓展至马桥镇区域,向西北拓展至向阳湖,总用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WORD完整版.可编辑-专业资料分享=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一

7、、城市性质第七条城市性质定位为:咸宁市域中心城市,鄂湘赣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温泉旅游名城。二、城市人口规模第八条加强城市旅游以及城乡统筹对人口增长的引导,至2015年,规划区总人口为95-100万人;城镇人口为61.5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至2030年,规划区总人口为120130万人;城镇人口为98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72万人。三、城市用地规模第九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至2015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74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至2030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1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

8、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米。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一、发展目标第十条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辐射湘赣、面向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效清洁能源、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将咸宁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联结线上节点城市、湖北省南部门户城市、武汉城市圈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第十一条经济发展目标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0元。到2030年,实现全面小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

9、72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0元,达到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领先水平。第十二条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咸宁。第十三条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两型”新型产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

10、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泉、湖、山、林”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培育温泉养生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二、城市发展战略第十四条“自主创新,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打造“两型”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构建咸宁“两型”产业基地。营造积极载体和良好环境,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它城市错位发展。第十五条“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继续推行“回归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吸引市域范围人口及周边地区向主城区迁移。发挥基础教育、综合交通、宜居环境的优势

11、,吸引非就业人口迁移。第十六条“生态兴市,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协调区域生态空间,构筑结构清晰的景观安全格局;加强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绿色GDP。第十七条“泉湖相映,城林共生”的特色彰显战略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整合山体、水体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彰显泉、湖、林、城相融的景观特色。第十八条“扩大外延,畅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战略进一步扩大咸宁对外联系,加强南北快速交通联系,提升咸宁在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枢纽地位。-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一-第十九条“中心带动,拥湖面江”的空间拓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主城,全面提升主城中心集聚

12、功能;引导城市空间面湖、面江拓展,构建拥湖面江的城市发展空间。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空间协调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第二十条区域空间协调发挥咸宁对外门户窗口作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咸安、赤壁、嘉鱼的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打造咸赤嘉城镇密集区为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咸宁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将咸宁新港打造为鄂南黄金水岸。第二十一条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加快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推动郊区、市区联动发展,打破城乡二

13、元结构,实现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重点打造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实力和辐射力,形成市域的发展极核,重点扶持具有传统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中心城镇,以区域性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带动新城(组团)和小城镇的发展。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第二十二条市域人口至2015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19万人。至2030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63万人。第二十三条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为17619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60%。至203

14、0年,市域城镇人口为25427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75%。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二十四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二副、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为咸宁市域中心,包括主城区、梓山湖新城(组团)、向阳湖新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等城镇。二副为市域副中心,包括赤壁市区、通山县城。一区为咸赤嘉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三轴为以京广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用线、107国道等构成交通带动轴;以潘家湾沿江产业、咸宁温泉谷、通山核产业、九宫山旅游产业组成垂江产业推进轴;沿陆水河流域形成旅游发展轴。两带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

15、成沿江产业发展带;沿杭瑞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公路形成南三县生态特色发展带。第二十五条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市域资源,加快主城的发展,积极促进新城(组团)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城镇,规划形成五级城镇体系。第一级为主城,至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72万人。第二级为赤壁市区以及通山县城。至2030年,赤壁市区城镇人口规模为4045万人;通山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820万人。第三级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城区以及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梓山湖新城(组团)、向阳湖新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至2030年,嘉鱼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619万人;

16、崇阳、通城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5-19万人;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城镇人口各35万人,总规模为13万人;梓山湖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13万人;向阳湖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各为4万人;汀泗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5万人。第四级为重点镇,主要包括双溪桥镇、桂花镇、赵李桥镇、官塘驿镇、车埠镇、麓洲湾镇、陆溪镇、官桥镇、九宫山镇、洪港镇、南林桥镇、大皈镇、白霓镇、沙坪镇、路口镇、青山镇、石南镇、麦市镇、五里镇、北港镇、马港镇等21个重点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规模为L11.5万人,总计城镇人口25万。-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一-第五级为一般镇

17、,高桥镇、大幕镇、新店镇、黄盖湖镇、余家桥镇、茶庵岭镇、神山镇、柳山湖镇、中伙铺镇、新街镇、渡普镇、高铁岭镇、官桥镇、闯王镇、磁口镇、燕厦镇、大路镇、杨芳玲镇、黄沙镇、厦铺镇、南林桥镇、桂花泉镇、路口镇、石城镇、肖岭镇、铜钟镇、港口镇、高视镇、金塘镇、沙坪镇、关刀镇、五里镇、沙堆镇、塘湖镇、大坪镇、四庄镇等36个一般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为0.40.7万人,总规模为18万人。第二十六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职能结构,全面提高整体功能水平。第一级城市主城区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纺织、森林竹林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

18、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第二级城市赤壁市以三国文化旅游业、电力生产等能源以及棉纺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通山县以核电高效清洁能源、山地旅游及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第三级城市嘉鱼县以化工、能源和水生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崇阳县以医疗卫生材料加工制造以及山地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城以涂附磨具、云母加工制造、高效清洁能源和山地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咸嘉新城以精细化工、船舶制造、纺织印染、港口物流、商贸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赤壁港口新城以能源、制造业、服装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以绿色环保循环产业、研发业为主导产业;梓山湖新城(组团)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非动力核产业为主导产业;贺

19、胜新城(组团)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非动力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汀泗新城(组团)以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向阳湖新城(组团)以生态农业旅游业、商业贸易、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第四级城镇双溪桥镇以芝麻纺织、机电、建材和防护用品工业为主导产业;桂花镇以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赵李桥镇以茶叶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官塘驿镇以竹木加工、水产养殖和建材业为主导产业;车埠镇以茶叶加工、麻纺加工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洲湾镇以化工能源、食品、蔬菜、轻纺、建材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陆溪镇以蔬菜、织布、建材、机械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九宫山

20、镇以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洪港镇以石材、楠竹加工和矿产开采业为主导产业;大贩镇以清洁能源、石材、水产养殖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白霓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青山镇以水电、食品、蔬菜、水果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石楠镇以药材、茶叶、粮食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麦市镇以云母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北港镇以食品、医药、茶叶、陶瓷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马港镇以云母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陶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五级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村镇生活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物资流通等产业。四、市域

21、产业发展规划第二十七条市域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主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等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第二十八条农业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九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优质桂花基地,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咸安区16万亩、崇阳6万亩、通山3万亩、通城2万亩、赤壁2万亩、嘉鱼1万亩;优质芝麻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咸安区双溪、马桥、向阳湖、横沟桥镇约5.8万亩,嘉鱼县高铁岭镇、官桥镇、陆溪镇、渡普镇等6.7万亩,赤壁市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车埠镇、赤壁镇约7.5万亩;优质楠竹雷竹基地,建设规模300万亩

22、,其中250万亩楠竹、30万亩慈竹为主的纸浆竹、20万亩以雷竹为主的笋用竹;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规模140万亩,其中嘉鱼县50万亩、赤壁市35万亩、崇阳县15万亩、通城县15万亩、咸安区15万亩和通山县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规模25万亩,其中赤壁8万亩、通城县5万亩、咸安区8万亩、通山和崇阳4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优质水稻基地规模150万亩,其中咸安区25万亩、赤壁市40万亩、崇阳35万亩、通城35万亩、嘉鱼10万亩、通山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通山5.8万亩、崇阳L8万亩、赤壁7.9万亩、通城3.5万亩、咸安0.7万亩等,嘉鱼0

23、.3万亩。第二十九条市域第二产业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完善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生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第三十条市域第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纺织服装业、森工造纸业、冶金建材业、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第三十一条市域服务业发展思路积极完善和提升消费型服务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拓展生产型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十二条市域服务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温泉生态旅

24、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三十三条打造现代交通枢纽,强化咸宁市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和水运方面的优势,构建以公路为骨架的区域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整合铁路、公路客运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一体化的客运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咸宁旅游发展。在横沟桥镇以东建设支线旅游机场。第三十四条加快建设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适时向南延伸至赤壁、长沙;建设咸宁至江西省宜春、吉安的咸(宁)宜(春)吉(安)铁路、通鄂铁路、岳九铁路和潘家湾铁路货运专线。第三十五条构建“网格式”的区域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市域各县市至主城区的1小时内到达。加强区域

25、高速公路的衔接与贯通,形成“二横五纵”的道路骨架体系,其中,“二横”道路系统为城市圈外环高速(咸通高速)和杭瑞高速公路;“五纵”道路系统为武嘉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联络线高速、新港高速和大广高速公路。改造107国道,提升咸宁至嘉鱼、通山以及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等级。结合赤壁长江大桥的建设,推进仙桃一洪湖-赤壁一崇阳高速公路的建设,连接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和大广高速,构建市域级公路骨架系统。依托骨架性道路,构建通达村镇的村级道路系统。第三十六条依托长江水运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建设赤壁、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獐洲等港口,重点推进嘉鱼潘家湾、鱼岳以及赤壁港等主要港口的建设。逐步推进咸宁

26、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建立良好的疏港交通系统。第三十七条逐步建成以咸宁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咸宁市及周边地区的公铁水联-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一-运的客、货运区域性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至2030年,形成咸安长途客运站和咸宁市中心客运站2个一级客运站;在赤壁、通城、通山、崇阳、嘉鱼各建设二级客运站;在16个重点镇各建设三级客运站。新建贺胜桥、横沟桥东、咸宁东、咸宁南四个城际铁路站点。将现状的京广货运站搬迁,并按一级货运站控制用地面积,在嘉鱼设置二级货运站,将主城区内的安达货运站扩建为三级站。六、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第三十八条给水设施主城区、赤壁市、通山县城区用水量标准为550升/人日

27、,县级城市用水量标准为510升/人日,新城(组团)用水量标准为450升/人日,集镇用水量标准为300升/人日。主城区建设4座供水水厂,分别为潘湾长江水厂、横沟王英水库水厂、向阳湖工业水厂、温泉水厂,总供水规模为56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建设3座水厂,总供水规模为26.4万立方米/日;通山城区建设2座水厂,总供水规模为16万立方米/日;嘉鱼、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安排1座水厂,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建设咸宁长江引水工程(潘湾水厂至宝塔配水厂)、王英水库供水工程(王英水库至横沟净水厂)输水干管。第三十九条排水设施城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量预测标

28、准为平均日用水量的85%,同时考虑15%的地下水渗入量。主城区、赤壁城区、通山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级城市和新城(组团)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镇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主城区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温泉、永安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32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规模20万立方米/日;通山城区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规模12万立方米/日;嘉鱼、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梓山湖、汀泗、向阳湖、金桂湖、赤壁港口新城、潘家湾港口(咸嘉)等新城(组团)各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1.56万立方米/日。第四十条环卫设施生活垃圾产量标

29、准为人均1.3公斤/日,各城镇根据生活垃圾产量配置生活垃圾处理厂。主城区建设2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规模1400吨/日;赤壁城区建设1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规模600吨/日;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建设1座生活垃圾处理厂,规模为300-400吨/日。第四十一条防洪设施完善蓄滞洪区的分洪闸、引渠、泄洪闸等控制设施的建设;在规划区外围建设护城堤和加固渡河堤防,确保规划区防洪安全;加强对外交通道路建设,提高疏散、救援,物资输送的通行能力。堤防整治:咸宁市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赤壁市、通山县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嘉鱼、通城、崇阳三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重点对现有堤防进行整险加固,

30、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水库与河道整治:重点整险加固全市范围内小(二)型水库和尚未完成整险加固工作的小(一)型水库。加大泾河、陆水河等河道治理力度,结合防洪工程,对浅河沿河两岸进行水生态治理。第四十二条市域电力规划新建大贩核电站,扩建蒲圻电厂二期,继续开发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2030年总装机达到约1000万千瓦。至2030年,咸宁负荷将达到390万千瓦。扩建500千伏咸宁变电所(300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赤壁变电所(200万千伏安),新建潘家湾变、横沟变、蒋家洞变、通城变、蒲圻变、墨烟变、泉洪变、张公变、渠首变、横石谭变、大路变、铜钟变、咸宁南牵引变等13座220千伏变电所。第四十三条市域通

31、信邮政规划加快“数字咸宁”的建设步伐。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3G网络和“村村通”无线固话建设。继续加快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数字集群专网发展。至2030年,咸宁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90%,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为110万门。新(扩)建咸宁国家三级邮区中心局和12个县(市)区邮政支局。构建中心局和邮政支局之间的环形快速邮路。重点发展城市网点和社区代办网点,主城区邮政设服务半径为L5公里,其他市县、城镇邮政设服务半径为2公里。第四十四条积极发展石油、天燃气管道运输,加强仪长原油管线、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咸通、赤崇、崇通、嘉赤、安(山)

32、嘉、安(山)咸油气=WORD完整版.可编辑-专业资料分享=支线。预留线路及配套设施用地。七、市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四十五条市域范围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逐级向村镇扩散的商品流通网络和农副产品的大型商贸基地。主城区建设市域商贸物流中心,赤壁市建设市域商贸物流副中心;嘉鱼县建设嘉鱼物流园区、蔬菜批发大市场;南三县建设南三县物流园区、通城麦市边贸城市、通山石材批发交易市场、通城牲猪批发交易市场。第四十六条整合区域职教资源,将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咸宁市艺术学校、咸宁市女子学校、咸宁财税会计学校、咸宁电子科技学校、咸宁市商贸中专学校和咸安区中等职业学校等8所学校集中迁

33、入横沟职教基地,打造为极具影响力的职教基地。第四十七条加强区域性大型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主城区文体基地,赤壁体育训练基地,嘉鱼体育训练基地,崇阳体育训练基地、通山体育训练基地、通城体育训练基地。八、市域旅游规划第四十八条市域旅游发展目标打造为以休闲养生、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体育健身、会展会议等为内涵的宜居旅游地。至2015年,年游客量为1320.70万人次;至2030年,年游客量将达到3930.20万人次。第四十九条市域旅游发展策略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专题旅游;发挥空间优势,实现区域联动;加快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坚持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建设并重,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34、和影响力。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扩大人力资本储备。第五十条市域旅游空间规划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三大旅游功能区:1、温泉休闲养生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城市商务、会议、度假、休闲、养生、健身和乡村旅游。重点旅游景区包括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观带、温泉生态旅游区、渝河城市水域休闲风光旅游景观带。2、山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山地休闲、生态观光、避暑度假、道佛文化、古乡村旅游路。重点旅游景区包括九宫山道佛教文化生态观光避暑会议度假旅游区、太阳山原生态及瀑布观光健身旅游区、大城山狩猎休闲健生旅游区、黄龙山避暑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区。3、三国水域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古遗址旅游、三国文化

35、体验、水域风光观光、休闲娱乐、会议度假、养生健身。重点旅游景区为赤壁三国古战场旅游景区、陆水湖及隽水河水域风光休闲旅游景区、“三湖连江”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第五十一条市域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加强建设,调整结构,优化管理,建设具有“服务型城市”功能特征、结构合理、秩序优良、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至2030年,市域范围内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0处,其中,主城区3处,赤壁、通山各2处,崇阳、通城、嘉鱼各1处。九、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五十二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重点保护咸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延续历史文化,提升咸宁市生态城市文化底蕴。确定咸宁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36、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咸宁市(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一览表序号保护区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面积(公顷)所在地1通山县九宫山牛迹岭李自成墓李自成墓(明)国家级7.6闯王镇2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北伐遗址(1926年)国家级20汀泗桥镇3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1969-1971年)省级7向阳湖奶牛厂4咸宁市咸安区钱亦石故居钱亦石故居(1909-1938年)省级0.63马桥镇5咸宁市咸安区何功伟烈士故居、就义旧址何功伟烈士故居、就义旧址(1915-1941年)省级0.7桂花镇6庙山遗址庙山遗址(周代)省级咸安7孙郭湖城址孙郭湖城址(东周)省级咸安

37、8刘家桥古民居刘家桥古民居(清代)省级咸安9沈鸿宾故居沈鸿宾故居(清代)省级咸安10汀泗桥(咸安古桥)汀泗桥(宋)省级汀泗桥镇序号保护区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面积(公顷)所在地11官埠桥(咸安古桥)官埠桥省级官埠桥镇12刘家桥(咸安古桥)刘家桥(明代)省级咸安13西河桥(咸安古桥)西河桥(清代)省级咸安14万寿桥(咸安古桥)万寿桥(清代)省级咸安15高桥(咸安古桥)高桥(清代)省级咸安16白沙桥(咸安古桥)白沙桥(明代)省级咸安17龙潭桥(咸安古桥)龙潭桥省级咸安18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中华民国)省级咸安19赤壁市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明、清省级0.08赵李桥、新店20赤壁市

38、新店土城城址古代遗址(战国、汉)省级76新店镇21赤壁市黄龙乡太平洞太平洞(1854)省级0.12赤马港镇22赤壁市赤壁之战遗址三国遗址省级赤壁镇23赤壁市秦国夫人墓秦国夫人墓(宋古墓葬)省级赤壁24赤壁市蒲圻石城(古建筑)蒲圻石城(明)省级赤壁25“赤壁”摩崖石刻“赤壁”摩崖石刻(唐至清代)省级赤壁26赤壁市凤雏庵凤雏庵(清代)省级赤壁27赤壁市拜风台拜风台(明代)省级赤壁28赤壁市翼江亭翼江亭(中华民国)省级赤壁29通山县通羊镇四号圣庙圣庙(清)省级0.66通羊镇30通山县杨家烟化石产地化石产地省级0.16黄沙镇31通山县祖爷殿古代遗址(元)省级0.45闯王镇32通山县王名番府第古代遗址(

39、清)省级1.-1大路乡33通山县宝石名居群明、清省级.)闯王镇34通城黄龙乡天岳关天岳关(清)省级0.36麦市镇35通城县麦市南虹桥南虹桥(清)省级0.34塘湖镇36通城县尧家林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省级2()麦市镇37通城县灵官桥宋省级0.37马港镇38通城县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天岳关抗日将士陈云纪念亭(1931年)省级1.5麦市镇39嘉鱼县下舒桥净堡桥元省级0.1渡普镇40嘉鱼县崇阳县重修咸宁堤记碑及三视堰清省级0.47潘家湾镇、白霓镇41崇阳县青山镇狮形山青山崖洞堰青山崖洞堰(清)省级0.5青山镇42崇阳县陈寿昌烈士墓文化局县政府省保陈寿昌烈士墓1934年近现代重要史迹省级崇阳县序号保

40、护区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面积(公顷)所在地43崇阳县石视堰石根堰(清)省级崇阳县44崇阳县刘景韶墓刘景韶墓(明、古墓葬)省级崇阳县45崇阳米应先故居崇阳米应先故居(清、古建筑)省级崇阳县第五十三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照划定的紫线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应遵照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保护范围原则上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边界线1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在距保护范围的边界线5010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十、市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五十四条生态建设目标维护建设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41、充分利用山水园林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设区、城市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至规划期末,把咸宁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第五十五条生态建设措施培育山体丘陵生态植被。进行区域森林保护与植被治理改造,结合山体自然地形地貌,合理布置苗圃、蔬菜林果基地、风景林区等生态绿地,通过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抚育管理等手段,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控制农村居民点的发展用地,并控制产业用地对山体丘陵生态植被的占用。加强对市域范围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建设水资源区防护林。加大咸宁市水资源区内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改造,建立以森林为

42、主的生态隔离带,建设水资源区水环境生态屏障,稳定和优化水资源环境,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第五十六条环境保护目标城区空气质全年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完成国家要求的二制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氮1化物的排放的削减任务。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90%;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完成国家要求的COD和氨氮的排放的削减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城区生活垃

43、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和医疗废物全部实现安全处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60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o第五十七条环境保护措施优化调整工业、企业布局,主城及重点区域内不安排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防护隔离带;提高城市绿地率,降低裸露地面,及时清理地面垃圾,控制二次污染。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削减入江、入湖的污染物负荷;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对不满足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的现有排水口必须进行改造。主城区限制大功率

44、雷达、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的建设,控制微波走廊;加强对辐射源的管理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垃圾采用集中处理,各城区建设垃圾处理厂,同时服务周边村镇;加快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建设,完善道路废物箱分类收集设施,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废品回收服务体系。十一、市域资源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第五十八条基本农田保护主要分布在赤壁、嘉鱼、规划区等沿江滨湖冲积平原以及陆水、瀚河流域的两岸河谷盆地等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属于严格限制开发区域,至规划期末,全市的耕地总面积稳定在190100公顷以上,确保基本农田面积156900公顷以上。第五十九条生态发展资源保护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主要

45、有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牛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幕山森林公园、锡山森林公园、凤池山森林公园、陆水森林公园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通城岳姑森林公园等2个县市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主要有西凉湖湿地保护区、斧头湖湿地保护区、黄盖湖湿地保护、蜜泉湖湿地保护区、富水库区湿地保护区、陆水湖人工湿地保-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一-护区、幕阜山雉类保护区、咸宁温泉自然保护区等14个,总用地面积为104684公顷,占市域总用地的11%。第六十条水源地、水体及重要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水域、城镇周围的水库、泉水、地下水汇集和赋存地带等地区。番要水体、湿地包括河流、湖泊、

46、水库等,河流有陆水、富水、涂河等3大河流,湖泊有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密泉湖等湖泊,水库有南川水库、四门楼水库等,总计面积约100750公顷,约占市域总用地的10%。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为水库外围WOO米,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为水库外围2000米,水面应禁止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并限制航运。第六十一条分蓄洪防灾资源西凉湖、斧头湖分蓄洪区为一般分蓄洪区,用地面积约IoOooO公顷。控制分蓄滞洪区的建设活动集中在安全区内,以安全防洪堤、安全转移道路、通讯预警系统建设为主,同时严格限制现有建设活动的扩大。基本采用“单退”的移民建镇方式,将分蓄洪区内居民迁移到安全区或安全台。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一、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第六十二条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建设,建立主城一新城(组团)一集镇一中心村的由城及村的“全覆盖”的用地规划格局。协调城乡互补、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