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创特色、树品牌、谋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我校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资源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1 .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由2015年的28个发展到2020年的43个,涵盖九个专业大类,其中,工科类专业25个,占58.14乐经管、文科类专业14个,占32.56
2、%,艺术类专业4个,占9.30%。学校现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I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民办教育特色专业1个,己形成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等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学校现已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办学特色。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发展迅速,由2017年的2个(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专业群、智能制造控制技术专业群)发展到2020年的6个校级重点专业群,它们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
3、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群。2020年12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2 .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五年内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二千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至2020年底,学校固定资产达7589.6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729.84万元),建筑面积254980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3580台,图书77.68万册,各专业实训室166个,多媒体教室381间。学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4个,大学
4、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省、行业各类技能大赛斩获颇丰,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觊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和好评。3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层次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390人增加到2020年的474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由2015年的60人增加到2020年的8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76人增加到2020年的15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3.71乳学校创新教师引进和教师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持续提升教
5、师专业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十三五”期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民办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1人,选派国内访问学者5人,省专业教指委委员3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学院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省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达30多项。4 .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从2017年起,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层次融合,积极开展“校企融合,专才特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才培养实行学校、企业双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用“3实5共同”的专才协同育人模式,产教深度融合、
6、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意识与企业文化双重熏陶。2019年9月学校成立了专才学院,独立建制、特色管理。三年来,专才学院的专业规模和学生人数飞速增长,从2017年1个专业招收40名学生,发展到2020年19个专业(32个方向)招收IlOO多名学生,专才学院学生人数已达2370多人。2021年学校计划在14个专业招收1200人,专才学院预计突破三千人。学校专才育人特色办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二)存在不足1.专业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水平差次不齐,省级成果相对集中在个别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和发展不够均衡,各专业群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仍还存在专业群与珠三角地区支
7、柱产业链吻合度不够紧密,专业结构和布局有待进一步改善,专业群建设亟待加强。5 .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比例不高,部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尚需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6 .专业建设投入不足在专业建设上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各专业建设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专业发展速度和建设力度;除电子信息类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实训室建设较滞后,缺乏较先进的教学和实训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全信息化教学为引领,以专才办学和学前教育为特色,深化产教
8、融合、校企合作,立足学校“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专业群,面向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谋求学校专业的规模发展与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构建具有特色鲜明和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体系。(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结合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实际办学条件等情况,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到2025年招生专业总数达35个左右,重点专业群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品牌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办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教
9、学管理更加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7 .具体目标(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综合实力强,具有一定优势、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以己立项建设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为龙头,重点培育和建设一些在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群,如学前教育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医药卫生专业群等,争取至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2个,省级品牌专业2-3个,省级重点专业3-4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5-8个,校级重点专业15个以上。形成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为龙头、以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和校级重
10、点专业为支撑的良好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打造“一主一新多翼发展”的专业布局。(2)新增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设置面向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的新兴专业,积极做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在今后五年从早期教育、特殊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建设工程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护理、中药学、口腔医学技术、药学等专业中,每年新增专业1-2个,至2025年新增专业8T0个左右,使学校招生专业总数达35个以上。(3)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点,调整优化现有专
11、业布局。坚持突出重点专业,充实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引入专业退出机制,坚决淘汰那些招生人数少、办学水平低、就业情况差的落后专业。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每年到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根据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结果和行业意见,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三、主要措施(一)强化机制建设,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制定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和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高水平专业群
12、和重点专业的选拔、建设、监控、验收等工作,计划围绕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每年立项2-3个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专业准入和退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调研论证和咨询决策作用,提高专业的产业契合度、企业结合度和社会贡献度。建立专业评估机制,有效推动专业建设。逐步建立校内专业建设定期评价制度,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实施“扬优、扶新、集群”的专业发展策略,在未来五年内重点打造和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积极扶持软件技术专业群、大数据财贸专业群、医药卫生专业群等建设,同
13、时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需求,适当开设新专业,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重点打造5-8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以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引领和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要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机体、共生体,创新专业群建设机制。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合办专业、合作项目、订单培养、师资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对口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每个高水平专业群要对接行业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任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安排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
14、委员会的作用,把握专业群建设方向,明确每个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服务产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已形成的“专才特训”培养模式的引领作用,大力营造专才办学特色培养的亮点。要创新政、行、校、企多元主体合力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加大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参与度,形成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培养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模式改革,以“岗课赛证”为抓手,探索和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
15、结合的育人机制。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趋势,结合生源实际和办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积极推进与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主动寻求行业中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联手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
16、活性和开放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分阶段、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业为导向,将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完善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着力培养重诚信、善沟通、强技能、能创业的创新、创意、创业型人才,努力在全省同类高职教育中形成独特优势。(三)以课程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各专业依据职业岗位素能要求
17、,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构建素能模块化、课证融合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为重点,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与课程内容设计,合作开发课程。注重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强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全校范围持续推进“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1+X”证书制度工作机制,做好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和使用。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要积极打造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
18、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和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好用好“1+X”证书考点;组织安排好学生的培训和报名考试工作。在已有的20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达到所有专业“1+X”证书全覆盖的目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要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好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021年引进“云指课堂”网络学习平台,积极推进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到2025年,争取建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20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争取编写国家“十四
19、五”规划教材8T0本,有特色的自编校本教材30本。(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专业教师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整体水平。以专业带头人行业影响力、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长效的兼职教师来源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手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技能精湛、产学研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有重大影响、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切实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的步伐,注重聘用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国培省培项目、学术交流、学历提升、国内外访学。实施“十四五”强师工程计划,进-步优化教师结构。努力保持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和双师素质比例逐年提高,至2025年分别达到40%左右和75%以上;培养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2个,争取引进和培养9-10名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实施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建设规划,争取每个专业均有1-2名来自企业的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五)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健全学生实习管理机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努力建成“学考赛一体”的实训
21、条件。加快教育学院、健康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做好各二级学院的实训教学资源调整工作,积极推进专业实训设备更新换代工作。制定实训中心建设规划,将学校传统的教学型实训条件升级为集教学、实训、自我训练、实训项目开放、产品开发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先进性原则,及时更新完善现有实训基地建设,把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桥梁,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优势突出、辐射及引领作用明显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强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合
22、作,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经验,建设集生产经营、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实训室开放共享机制,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整合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特有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构建以强化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实训实践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密切跟踪社会生产实践中岗位技能变化,及时更新实践训练项目与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战性,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强化生产性实践训练,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优先安排具备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实践经验
23、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和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依托大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认知、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把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校企双导师制的实习管理指导机制,切实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实行集中顶岗实习教师带队制、分散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巡查制,加强过程管理和适时指导。充分利用学院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平台,保障和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保障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加强教学管理目标考核,强化专业建设的指导和过程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24、。行业、企业专家能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指导专业建设、论证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实践训练指导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按照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按照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建设验收标准,建设各专业群和重点专业;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强化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重视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实训项目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和质量;建立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企业用人单位、就业学生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新机制,将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的重
25、要指标。计划2021年完成教学管理手册的编制,2022年完成所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整理工作。四、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二级学院院长、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校院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成员构成,明确任务与职责,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指导和决策作用。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负责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制定详细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和组织各方力
26、量,发挥各方积极性,切实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二)制度保障采取目标责任制、专业带头人负责制、领导干部联系制等形式,明确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分解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人,责任到位;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兼职教师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与社会服务激励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特别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及实施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定期专业评估制度和校级重点专业评审制度,形成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专业建设项目化管理,坚持目标责任考核,按绩效分配收入
27、。(三)资金保障建立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专业建设与发展经费逐年增长。每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大赛等分项目拨付建设经费,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争取更多数量的“质量工程”项目经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专业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广泛寻求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各教学单位要不断挖掘经济潜力,不断增强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监督保障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岗位变化等循环式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用人单位等组成的专业教学质量多元监控体系;构建由教育评估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家长、毕业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督导、教师、在校学生等组织的多主体监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对专业建设的整体监督作用,实施监控过程全程化、监控内容全面化、监控人员全员化和监控形式多样化。同时,加强专业建设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