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47830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XX.XXCCSXXX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XXXXXXXX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要求35工程勘查35. 1勘查范围35.2勘查内容35.3勘查方法35.4土壤调查65.5植被调查75.6施工条件调查75.7勘查成果86工程设计86.1设计原则86.2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96.3地形整治工程96.4 覆土工程106.5 植被恢复工程106.6 辅助工程106.7 监测工程116.8 8后期管护工程116. 9VI12附录A(规范性

2、)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报告编写提纲13附录B(规范性)附图编制要求15附录C(资料性)边坡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表17附录D(资料性)常用生态植物种类18附录E(规范性)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编写提纲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勘查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设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勘查与设计工作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

3、区域内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结束后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与设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中涉及与本文件相关的工程勘查与设计,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893安全色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104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13

4、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727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8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37

5、4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TD/T1070.1-202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TD/T1070.4-202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4部分:建材矿山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T/CAGHP012采空塌陷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T/CAGHP080地裂缝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矿山生态条件MineEcologicalCondition矿山所在生态单元的自然生态条件、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生态环境状况。3.2矿山生态问题MineEcologicalProblem由于矿产资源勘查和采矿活动造成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

6、括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资源破坏、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3.3矿山生态修复MineEcologicalRestoration指依靠自然力量或通过人工措施干预,对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和植被破坏等矿山生态问题进行修复,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来源;TD/T1070.1-2022,3.13.4绿色勘查GreenGeologicalSurveyAndMineralExploration在地质勘查全过程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运用高效、环保的方法、技术、工艺和设备等,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对受扰

7、动的环境进行修复,实现地质勘查、生态环保、社区和谐的多赢效果。来源;DZ/T0374,3.24基本要求4.1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前,应全面收集和分析工作区自然、地质、矿山、社会经济和规划等相关资料,开展野外踏勘;根据矿山生态问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影响范围、勘查工作条件及初步确定的矿山生态修复措施等,编制矿山生态修复勘查工作方案。4. 2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成果应满足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要求。4.2 矿山生态修复勘查工作要符合绿色勘查的相关要求。4.3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必须在完成勘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与相关规划衔接,充分吸收社会公众对修复工作的意见。4. 5矿山

8、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成果应满足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要求。5工程勘查4.1 勘查范围充分体现生态系统完整性,统筹考虑矿山所在的地理单元和生态功能空间,以采矿活动影响到的区域范围为主,且应达到矿山和修复工程所处斜坡的第一斜坡带及有影响的流域沟谷等周边区域。4.2 勘查内容4.2.1 查明矿山所处区域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等基本情况;查明矿山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土壤类型等地质环境条件。4.2.2 查明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资源破坏、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

9、矿山生态问题分布及其特征。5. 2.3查明工程设计所需的各类参数。5.2.4查明矿山生态修复可利用的土源、水源、灌排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山内外道路,修复工程所需材料市场供应等信息。5.3勘查方法5. 3.1资料收集5.3. 1.1区域自然条件资料:位置、交通、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资料。5. 3.1.2地质环境条件资料: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5.3. 1.3矿山相关资料:矿山基本情况,矿产资源储量、矿山开发利用、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矿山周边已实施的修复工程情况等资料。5.4. 1.4相关社会经济及规划资料:社会经济基本概况、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

10、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等资料。5.3.2现场踏勘5.3.2.1现场踏勘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了解矿山自然生态与地质环境概况、矿山生态问题、勘查工作条件等,初步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思路。5.3.2.2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确定勘查方法和勘查精度,进行勘查工作部署,编制勘查工作方案。5.3.2.3勘查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矿山概况、治理方案设想、勘查工作部署、勘查工作技术要求、预期提交成果、经费预算。5.3.3控制测量5.3.3.1应在工作区内或周边设置测量平面控制点,平面控制网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测量技术要求、控制网设

11、计、选点与埋石、数据处理应符合GB/T18341规范相关规定。5.3.3.2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首级高程控制网等级不低于四等。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宣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GB/T18341规范相关规定。5.3.4地形测绘5.3.4.1数字化地形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地形图测量范围应不小于勘查范围,并满足调查与勘查、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测等要求。b)地形图坐标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按高斯正形投影30分带,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c)地形图测量比例尺应能准确反映工作区地形地貌、矿山生态问题和环境。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

12、d)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按GB/T13923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的不足部分应予以补充,编写相应说明。e)地形图上需表示内容除按GB/T18341相关规定执行外,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将采场边坡微地形、陡坎、裂缝、冲沟、坑塘、渣坡、渣堆等微地貌表现在地形图上。f)工程地质断面测量应按照专项工程地质剖面测量布设。5.3.4.2航空摄影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航空摄影测量范围应不小于数字化地形测量范围。b)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投影、高程系统、精度、最大误差按GB/T17278相关规定执行。c)航空摄影测量地面分辨率不应低于0.1m0d)航空摄影测量成果应包括实景三维模型和正

13、射影像。三维模型采用OSGB、0BJ、S3C等格式,数字正射影像应按矿山生态修复范围进行裁切,提交TIFF格式的正射影像文件和TFW格式的影像坐标信息。5.3.4.3工程点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a)所有钻探、山地工程等勘探点位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者GNSS-RTK测定。b)钻孔平面位置以封孔后标石中心或套管中心为准,高程以套管口为准,并量取标石面或套管口至地面的高差。c)探槽、探井平面位置和高程以回填后的中心点为准。5.3.4.4测量技术报告编制及成果提交a)测绘任务完成后应编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内容应符合CH/TIOol相关规定。b)测量成果应包括控制测量观测手簿、网平差报告、点之记、成果表、

14、控制网网图,测量仪器检定资料,数字地形图、实景三维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等数字成果,测量技术报告等。c)应及时提交测绘成果和资料并归档,作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依据。5.3.5专项工程地质测量5.3.5.1专项工程地质测量范围应和勘查范围一致。5.3.5.2专项工程地质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等。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Oo5.3.5.3图件的精度和详细程度应与地质测绘的比例尺相适应。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观象应予测绘。对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

15、表示,并标注其实际数据。5.3.5.4工程地质点均应做好原始记录,典型工程地质点应有平、剖面图、素描示意图和照片等。5.3.6专项工程地质剖面测量5.3.6.1工程地质剖面的布置应尽量穿越有明显变化的区域,反映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控制生态修复工程部位。5.3.6.2比例尺一般为1:2007:1000,采用定观测点的方法进行。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各类矿山生态问题、地层产状、地层岩性及厚度等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5. 3.6.3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天然露头少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当工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加密观测点。6. 3.6.4工程地质剖面布

16、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采场边坡:一般垂直边坡走向布设不少于1条断面;当采场边坡延伸较长或坡向、坡度、高度变化较大的,应当增加剖面数量。b)岩墙、残山、采坑:一般“十”字形布置不少于2条剖面。对于形态复杂,高度及坡度变化较大的,应增加剖面数量。c)渣堆、渣(土)坡:一般“十”字形布置不少于2条剖面。对于高度及坡度变化较大的,应增加剖面数量。d)采场底盘面积、工业场地等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布设剖面。5.3.7专项地质灾害测量5.3.7.1滑坡、不稳定斜坡调查内容、方法应符合GB/T32864相关要求。5.3.7.2崩塌调查内容、方法应符合T/CAGHPOll相关要求。5.3.7.3泥石流调查内容、

17、方法应符合DZ/T0220相关要求。5.3.7.4采空塌陷、地裂缝调查内容、方法应符合GB51044相关要求。5.3.8勘探与测试5.3.8.1以查明修复工程部位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为原则。5.3.8.2勘探方法应以井探、槽探等山地工程为主,具体按照GB50021、DZ/T0374技术要求执行。可辅以适量的钻探、物探。5.3.8.3应及时进行探井、探槽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破裂结构面、岩(土)体界面和结构面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照(录)像。5.3.8.4现场采集岩(土)体样品、水体样品,试样采取、保存和送检应按JGJ/T87的有关规定执行。5.3.8.5室内试验项目包括岩土

18、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室内试验应符合GB/T50266规程标准。土体室内试验应符合GB/T50123规程标准。5.4土壤调查5.4.1土壤调查试验内容结合典型土壤剖面图,调查分析治理区内的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易溶盐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以及潜在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5.4.2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要求5.4.2.1采样单元尽可能优先采用分区布点方法进行布设,每个采样点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5.4.2.2在完成土壤样品采集点位平面布设后,进行点位纵向布设。土壤纵向结构一般可分为表层土壤(Om0.2m)、浅层土壤(0.2m0.6m)和深层土壤(0

19、.6m以上)。5.4.2.3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5.4.2.4采样点的定位一般采用GNSS定位。5.4.2.5一个土样以取土0.5kg左右为宜。5.4.2.6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布袋中,填好标签。采回的土样应及时摊在洁净的纸张上,置于阴凉处,注意不能使用报纸或废旧纸张,以免被污染。5.5植被调查5.5.1植被调查内容调查治理区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物种、覆盖率、高度、郁闭度等。5.5.2植被调查方法5.5.2.1现场调查以不同的植被群落类型为单元,在治理区及周边布设样方,调查各植物物种类别、株数、高度、多度、盖度等群落特征及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和珍稀野生植物的种

20、类数量、分布位置。5.5.2.2样方的布设要反映周边植物群系的变化,控制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的立地条件或群落结构变化。同一群落类型设乔木样方不少于3个,灌木样方不少于5个,草本样方不少于5个。5.5.2.3样方的尺寸乔木样方为10m10m,灌木样方为5m5m,草本样方为1m1m为宜。草本样方可选在乔木样方、灌木样方边缘,进行同时测量。5.5.2.4用GNSS测定样方中心点坐标,记录植被样方调查位置。5.5.2.5调查乔木的种类、胸径、高度、郁闭度、密度,调查灌木的种类、高度、盖度、密度,调查草地的种类、高度、盖度、密度等。5.6施工条件调查5. 6.1调查工作区对外的交通状况及道路类型、数量和分布

21、情况;分析现状道路对工程布置的影响与作用。6. 6.2调查工作区周边可利用的水源(水井、泉、河流、水库)的位置、水质、水量。灌排骨干设施类型、数量、分布、质量和运行情况;分析现状水源对工程布置的影响与可利用性。7. 6.3调查相关变电站位置、规模和容量及相关配电、用电设备位置、数量、容量、功率、分布及运营方式。分析已有供电设备对工程布置的影响与可利用性。8. 6.4调查修复工程所需的砂、砾石、块石、毛石、钢筋、水泥、苗木、草籽等修复工程所需材料市场供应情况。9. 6.5调查工作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可供覆土用的土源分布、储量、质量,调查其开挖条件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开挖后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影

22、响。5.6.6调查工作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地下管线(油气、通讯光缆等)、交通设施(铁路、高速公路等)、水利工程等情况。5.7勘查成果5.7.1 勘查成果应包括成果报告、图件、附件。5.7.1.1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前言、矿山生态条件、矿山生态问题及影响评价、岩土体物理力学分析及参数取值、工程施工条件、修复方案建议、结论与建议等。编写提纲见附录Ao1.7. 1.2成果附图应包括实际材料图、矿山生态问题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剖面图、正射影像图、钻孔地质柱状图、探槽、探井展示图等。附图编制要求见附录B05. 7.1.3成果附件应包括测试分析数据、照片集、实景三维模型等。6工程设

23、计5.1. 设计原则5.1.1 尊重科学,顺应自然。尊重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限度发挥自然修复能力。5.1.2 生态优先、保障安全。按照保证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先后序次,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稳定性。5.1.3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演化规律,准确把握矿山及周边环境特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状况,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要求,精准分类确定生态修复方向。5.1.4 1.4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方向、方式和措施,避免过度治理,

24、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耗费,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矿山修复后的长期效益。5.2. 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5.2.1 应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及潜在的威胁对象,依据地质灾害治理相关规范,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6. 2.2崩塌治理设计可按照DZ/T0219有关规定执行。7. 2.3滑坡治理设计可按照TD/T1070.4有关规定执行。8. 2.4泥石流治理具体设计可按照DZ/T0239有关规定执行。9. 2.4地面塌陷具体设计可按照T/CAGHP012-2018有关规定执行。6.2.5地裂缝具体设计可按照T/CAGHP080-2022有关规定执行。6

25、.3地形整治工程6. 3.1采场边坡修整工程6.3. 1.1根据边坡所处区域生态功能、边坡高度、坡度、坡面微地形特征及所处地形背景等情况,选择适宜的修整工程,不破坏现有生态功能。6.4. 1.2边坡条件允许时优先削坡卸荷,降低边坡坡度、高度,削坡区坡顶、侧边界应与周边稳定的坡体自然衔接,避免形成陡坎。削坡卸荷设计边坡参数符合TD/T1070.4相关要求。6.5. 1.3结合边坡削坡按一定宽度、高度沿坡面等高线再造若干级台阶平台,形成植被重建的立地条件。6.6. 1.4当边坡后缘削坡受限或削坡工程量大,坡脚或采场底盘场地充足,可在坡脚处回填渣(石)土蓄坡、填筑台阶,蓄坡地形尽量与周边自然坡体地形

26、相协调。坡脚蓄坡及填筑台阶工程设计参数符合TD/T1070.4相关要求。6.7. 1.5边坡修整工程应统筹削坡卸荷、微地形利用、边坡台阶再造、边坡护坡、坡脚蓄坡、填筑台阶和截排水等工程。6.3.2残山、岩墙修整工程6.3.2.1对采矿遗留的残山、岩墙进行表面整形或将其整体清除,为后续植被重建创造条件。6.3.3渣堆、渣(土)坡修整工程6.3.3.1应根据修复工程特点,综合利用、治理渣堆。废渣应优先用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回填、整平、填筑等,对回填、整平的渣料进行压实,且满足相应用途的规范要求的压实度及压实系数等指标。6.3.3.2高大渣坡应根据渣坡体积、高度、粒径等条件设计合理的治理手段,满足安全、

27、稳定易于绿化修复的要求。6.3.3.3对于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渣不能直接利用,应进行妥善处理。6.3.4场地平整工程6.3.4.1平整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矿平台、采坑底部、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运矿道路、渣堆等压占损毁的区域,根据地面高程形成阶梯状或缓坡状。6.3.4.2拆除各类废弃建筑物,清除场区硬化地面以及碎石、砖块、施工残留物等。6.4覆土工程覆土工程设计除按照TD/T1070.4-2022中的7.23.4.3执行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6.4.1充分利用采矿过程中留存的剥土、废石(渣)、尾矿砂(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后续植被恢复创造条件。6.4.2对于岩质边坡、渣坡可采用穴植或采用沿等高线挖种植

28、槽覆土。1.1.3 对于岩质边坡具备覆土条件的微台阶和微地形应进行设计,可采用植生槽、植生袋围挡等方式进行覆土。1.1.4 客土工程应明确客土来源,取土场设计不可造成新的土地资源破坏。6.5 植被恢复工程6. 5.1植被恢复工程设计按照TD/T1070.4-2022中的7.2.3.5执行。7. 5.2对于采用常规绿化方法无法实现植被恢复的特殊治理区域,可设计采用生态植被毯法、普通喷播、挂网客土喷播、土工格室法、三维网植被恢复法、原生植物移植、高大乔木遮挡、植生袋法、堆土袋法、藤蔓植物攀爬法等特殊绿化方法。边坡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见附录C。8. 5.3植被恢复工程树种、草种以乡土植物为主,优先选

29、择抗逆性强、生物产量高的植物种类,恢复草本时优先使用富含种子库的表土,不同生态区的适生植物见附录D。6.6 辅助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挡土墙一般分隔离带挡土墙、覆土封边墙及填筑工程边坡坡脚墙等几种类型。6.6.1.1根据工作区区位和地形地势特点科学设置挡土墙,挡土墙设计要根据受力方式合理选择断面结构形式,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必要的稳定性和荷载计算。综合考虑挡土墙高度、工程地质、建设材料来源和施工条件等多因素选用建筑材料。挡土墙设计应符合GB50007GB50330相关要求。6.6.1.2对于岩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崩滑的边坡,削坡后低处应设置挡土墙支挡。6.6.2截、排水工程6.6.

30、2.1场地不具备自然散水条件或治理后边坡坡面过长,应设计截、排水工程。6.6.2.2截、排水工程断面应满足山坡来洪(雨)水能顺利排出,并与工作区排水系统相结合。6.6.2.3截、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GB/T16453.4、TD/T1070.4的相关要求。6.6.3灌溉工程6.6.3.1根据矿山地形地貌、土壤、作物习性等条件以及修复标准,合理建设蓄水工程,合理选择喷灌、微灌或其组合系统。6.6.3.2喷灌系统设计、施工按照GB/T50085等相关规定执行,微灌系统设计、施工按照GB/T50485相关规定执行。6.6.4道路工程6.6.4.1道路设计应结合原有道路,合理利用地形,统筹兼顾,合理布设。

31、6.6.4.2道路的技术指标,应满足场内施工车辆、机械及养护通行要求,应符合TD/T1070.4相关要求。6.6.5警示防护工程6.6.5.1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宜在边坡顶部、蓄水池、坑塘等场地的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必要时应设置围挡工程。6.6.5.2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GB2894与GB2893相关要求。6.7 监测工程监测工程应符合TD/T1070.1-2022相关要求。6.8 后期管护工程6.8.1管护内容包括建筑物、构筑物、植被等,按照工程设计和运行要求定期检查和维护。6.8.2工程管护主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边坡、坡脚蓄坡与填筑台阶、截排水工程、覆土工程、辅助工程等进行管护,发

32、现工程设施运行不正常或损毁,及时修复或替换。6.8.3植被养护包括植被成活期养护和生长期养护。成活期养护内容主要包括苗木绑扎、培土、扶正、遮阳、灌溉等措施;生长期养护主要包括松土、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补植、补播、修剪等。管护时限一般为植被恢复工程竣工后的3年。6.9设计成果6.9.1报告编制设计文本主要内容应包括:前言、矿山生态条件、矿山生态问题、修复工程设计、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工程量、投资预算、绩效表、施工组织设计、预期效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编写提纲见附录E。6.9.2附图编制成果附图应包括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平面图、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剖面图、重点工程设计大样图等。附图编制要求见附录

33、B。6.9.3附表编制附表主要包括绩效目标表、设计工程拐点坐标表、修复范围矢量数据表。6.9.4附件编制附件主要包括工程设计计算书、工程设计预算书等。附录A(规范性)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报告编写提纲A.1第一章前言A.1.1第一节任务由来简述项目来源、项目地点、委托单位、委托时间等。A.1.2第二节勘查目的、任务简述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需完成的主要任务A.1.3第三节勘查工作依据简述勘查工作参照的技术依据及其他依据A.1.4第四节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叙述勘查开始和完成时间、完成工作量、工作方法、勘查投入人员与仪器设备、完成质量情况、效果评述等。A.2第二章矿山生态条件A.2.1第一节矿山

34、概况及社会经济简要介绍矿山所在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交通概况(附交通位置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工农业生产概况等。A.2.2第二节自然生态条件简要介绍矿山所在区域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A.2.3第三节地质环境条件介绍矿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周边人类活动等情况。A.3第三章矿山生态问题评价A.3.1第一节矿山生态问题介绍由于矿山开采形成的岩坡(掌子面)、平台、残山、岩墙、采坑、渣料堆、矿区道路、废弃建筑物等的位置、形态、参数。A.3.2第二节矿山生态问题影响评价根据勘查结果,确定地质灾害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易发性进

35、行半定量或定量评价。分析评价工作区内采矿活动导致的地形地貌景观、地下含水层、土地资源、植被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A.4第四章工程施工条件简述工程施工的组织条件、道路条件、水源条件、土源条件、电力设施、建筑材料、安全条件、质量保障条件等情况。A.5第五章修复方案建议根据勘查结论,针对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修复方案的建议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A.6第六章结论与建议A.6.1第一节结论A. 6.2第二节建议A.7附图:1 .实际材料图2 .矿山生态问题现状图3 .土地利用现状图4 .工程地质图5 .工程地质剖面图6 .钻孔柱状图7 .正射影像图8 .探槽、探井

36、展示图A.8附件测试分析数据、照片集、三维模型等。附录B(规范性)附图编制要求8.1 附图的一般要求8.1.1 工作底图应采用最新的地理底图8.1.2 成果图件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与最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报告编制人员应到现场,进行调查,取得最新的调查资料。8.1.3 成果图件应符合有关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记齐全,读图方便。8.2 实际材料图B. 2.1反映矿山生态修复基础调查路线、调查点、采样点等调查工作位置和工作量,以及主要勘探线、钻孔、试验测试、物探、化探等勘查工作位置和工作量。8.3 矿山生态问题现状图8. 3.1地理要素:包括行政

37、区划界线、地形等高线、高程点、控制点,水体分布,村(镇)、居民点、矿山工程布局,基础设施(道路、管线、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风景区、地质遗迹、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标注地形底图测绘日期。9. 3.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界线、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水体分布)、植被分布等。10. 3.3矿山工程布局:矿山工程设施分布(工业场地、办公生活、选矿或加工设施、固体废弃物排放场、道路、输送管线等)、露天采场、采空区等。11. 3.4矿山生态问题:反映矿山生态问题类型、分布、范及规模,己治理

38、矿山生态问题类型位置、范围等。重要或典型矿山生态问题区域或部位可在图面上插入照片并做简要文字说明。8.4 土地利用现状图1. 4.1土地利用现状图以收集的最新的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进行绘制。8. 4.2工作区涉及的现状内容应完整,图上应清晰标出矿区范围以外的工业场地、矿山道路用地范围、己损毁单元的范围,并用不同的图例进行标识,必要时加以文字注记,增加图例。9. 4.3说明工作区范围内的土地权属情况。B.4.4土地利用现状图应配有工作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和已损毁土地利用现状表。B.5.1地理要素: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

39、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B.5.2地质环境条件要素: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B.6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平面图B.6.1地理要素: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8. 6.2工程部署:主要防治、监测工作的布置措施与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专门性镶图。附录C(资料性)边坡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表表B.1给出了边坡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表C.1边坡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表坡高H坡度主要治理、

40、绿化方法100m255削坡开级,台阶绿化:坡脚堆坡绿化;利用微台阶绿化和微地形飞挂土槽绿化,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文化造景:坡面挂网喷播植被混凝土。25a55削坡开级,台阶绿化;坡脚堆坡绿化;坡面挂网喷播、混凝土格构、喷混植生、土工格室、植生袋:利用微台阶绿化,平台砌墙,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a25坡面格构护坡、喷混植生、鱼鳞坑绿化,植生袋、生态草毯、直接覆土播撒草籽绿化:平台砌墙,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50H100ma255削坡开级,台阶绿化:坡脚堆坡绿化;喷碎飘台;文化造景:坡面挂网喷播植被混凝土;利用微台阶绿化和微地形飞挂土槽绿化。平台砌墙

41、,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25a550削坡开级,台阶绿化,坡面挂网喷播、混凝土格构、喷混植生、土工格室、植生袋:平台砌墙,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a25坡面修整:格构护坡、喷混植生、鱼鳞坑、直接覆土播撒草籽绿化;平台砌墙,覆土栽梢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H50ma55削坡升级,台阶绿化:坡脚堆坡绿化:文化造景;喷碎飘台、飞挂土槽;坡脚堆坡绿化:平台砌墙,覆土栽梢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25aV55坡面修整、喷混植生、土工格室、植生袋:平台砌墙,覆土栽植乔、灌木绿化,攀爬植物绿化等。aV25坡面鱼鳞坑绿化,生态草毯,直接覆土播撒草籽绿化:砌挡土墙:攀爬植物

42、绿化等。附录D(资料性)常用生态植物种类表C.1给出了常用生态植物种类。表D.1常用生态植物种类表生态分区行政区划植物类型乔木植物濯木植物草本植物坝上高原区张家口樟子松、杨树、榆树、油松、侧柏、山杏华北落叶松、沙柳、白桦、蒙古栋、旱柳小叶锦鸡、花棒、胡枝子丁香、连翘、沙地柏、柠条、沙棘、紫穗槐、冰川红叶羊草、赖草、披械草、无盲雀麦、草木樨、紫花木樨、箭舌豌豆、山野豌豆、斜颈黄苗、小康草、花木稻、扁宿豆承德杨、榆、柳、落叶松、杜松、云杉、油松、山杨、桦木、复叶械、黄菠萝、槿柳、核桃楸、蒙古株、蒙搬、山杏、山桃、山丁子、大果榆、桑树、梨树、碧桃、杏树、五角枫、花楸、臭椿、杨柳等;先锋树种有桑树、梨

43、树、碧桃、榆树、黄护、山杏沙枣、虎榛子、卫茅、胡枝子、鹅耳杨、锦鸡儿、沙棘、沙柳、杞柳、侧柏、柞树、刺槐、黄护、柠条草木樨、紫花木樨、箭舌豌豆、山野豌豆、斜颈黄茜、早熟禾、小康草、花木蓿、沙打旺、小冠花、鹰嘴紫云等冀西北山间盆地张家口山杨、桦木、柞木、山榆、山杏。人工木本机被有杨、柳、榆、落叶松、油松、侧柏等。荆条、胡枝子、榛类、酸枣、小叶锦鸡、绣线菊等沙打旺、小冠花、鹰嘴紫云、草木樨、花木稻、披碱草燕山北部区承德杨、榆、柳、落叶松、杜松、云杉、油松、山杨、桦木、复叶械、黄菠萝、核桃楸、蒙古栋、蒙檄、山杏、山桃、山丁子、大果榆、沙枣、沙柳、杞柳、槎柳、桑树、梨树、碧桃、杏树、五角枫、花楸、臭椿

44、、杨柳等。先锋树种有桑树、梨树、碧桃、榆树、黄护、山杏虎榛子、卫茅、胡枝子、鹅耳杨、锦鸡儿、沙棘、侧柏、柞树、刺槐、黄护、柠条沙打旺、小冠花、鹰嘴紫云、草木樨、花木蓿、披碱草、无芒雀麦、扁宿豆燕山南部区秦皇岛油松、杨、柳、禄、栓皮栋、麻栋、棚桥、蒙古桥、辽东桩、平榛、胡桃、野皂荚、山椒、山杏、白桦、虎榛子、鼠李、械、苹果、蜜梨、酸梨、樱桃、板栗、舜猴桃、酸枣、欧李刺槐、沙棘、侧柏、锦鸡儿、山刺玫、山桃、大女木兰花、荆、小叶檄、紫穗槐、条桑、香蒲白茅、芦苇、南蛇藤、罗布麻、委陵菜、葛藤、玫瑰、百里香、天女花、薄荷、荆芥、铃兰、地榆唐山油松、侧柏、柞树、脚株、搬树、朴树、栾树、械树、胡桃楸、桦树、

45、花椒等。平原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椿树、刺槐、国槐、板栗等。榛子、酸枣、荆条、胡枝子、紫穗槐、鼠李、刺五加、白草、羊胡子草、黄麦草太行山北段区保定国槐、雪松、油松、臭椿、泡桐、侧柏、龙爪槐、桃树、毛白杨、垂柳、旱柳、悬铃木、北京杨、刺槐、柿树、白榆、加杨、核桃紫荆、石榴、木槿、榆叶梅、紫花槐德国景天、三七景天、八宝景天、蛇鞭菊、回尾、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麦冬草、福禄考生态分区行政区划植物类型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太行山南段区石家庄白蜡、垂柳、国槐、合欢、黄金槐、金叶国槐、栾树、毛白杨、馒头柳、五角枫、法桐、香花槐、银杏,松树种植物:白皮松、油松、侧柏、雪松红叶小豪、胶东卫矛、金叶

46、女贞、大叶黄杨、金银木、连翘、迎春、月季、樱花、矮樱、玉兰、紫薇、紫叶李、碧桃、喻叶梅、木槿、丁香、酸枣、野皂荚德国景天、三七景天、八宝景天、蛇鞭菊、莺尾、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麦冬草、福禄考、玉簪邢台邯郸法桐、国槐、雪松、黑松、黄山栾、慢头柳、楸树、毛白杨、银杉、银白杨、独干紫薇、高干女贞、红叶李、垂丝海棠、木槿、碧桃、西府海棠、樱花、龙爪槐、白皮松、柿树、板栗、核桃、苹果、山楂、五叶槐、榆树、柳树、杨树、栓皮桥、糠搬、毛楝龙柏、金叶女贞、大叶黄杨、旱园竹、红叶小凝、蜀桧、月季、小叶女贞、爪子黄杨、桧柏等;草花类:白三叶、麦冬、八宝景天、玉簪、早熟禾、黑麦草、碧冬茄、一串红、鸡冠花、红花锦鸡儿、花椒树、太平花、东陵八仙花荚果蕨、中华秋海棠、稠李、华北蓝盆花、锦带花、线绣球、金露梅、怪柳、照山白、翠雀花附录E(规范性)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编写提纲E.1第一章前言E.1.1第一节任务由来E.1.2第二节目的任务E.1.3第三节主要勘查结论E.2第二章矿山生态条件E.2.1第一节矿山概况与社会经济E.2.2第二节自然生态条件E.2.3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