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50553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大豆(GlyCinemax(Linn.)Merr.)是重要的粮油作物,既是饲用和食用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植物油脂的重要原料(韩天富等,2021),中国大豆的年需求量超过1.1亿吨,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国内每年的总产量不足2000万吨,总需求的85%依赖于进口;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所需大豆的稳定供应面临着严峻挑战(张玉梅等,2021;赵川和宋艳,2021)o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自给率。中国大豆产能不足,既有人多地少、种植规模有限的原因,也有单产水平偏低的原因。2022年,中国大豆播种

2、面积为1027万hm2,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1976kg,仅为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大豆单产水平的60%左右。其中,复种指数高、重茬连作普遍,导致大豆生产中病虫害频发,这是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病虫害所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一般为15%30%,严重时甚至会绝收。中国大豆生产中的已知病虫害有近500种,造成大豆产量损失较大的有50余种,既有多年来普遍发生的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病毒病、灰斑病、炭疽病、蟒蝇、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IIa)、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大豆高隆象甲(ErganiadoriaeyUnnanUS)、大豆螃(APh

3、iSglyCines)、烟粉鼠(BemisiaIabac/)、点蜂缘崎(Riptortuspedestris)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Iitura)等,也有近年来频繁暴发或日趋严重的“症青”、锈病、拟茎点种腐(茎荚枯)病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等。而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农户往往过分依赖化学药剂,常常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在不明确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的情况下,多种农药桶混现象明显,不仅造成浪费,污染环境,还导致病虫害抗药性严重,从而加大药剂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前针对大豆病虫害防控技术标准仅有农业行业标准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20

4、12)和辽宁省制定了大豆病虫安全控害技术规程(2004)o农业行业标准仅针对大豆病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规范,而没有涉及大豆虫害。此外,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大豆病虫害危害特点也发生较大变化,新发病虫不断增加,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生理性病害危害严重,这些都亟需新的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对其生产进行指导。而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其气候特点与病虫害种类、发生危害规律、以及大豆品种等均与我省存在较大差异。其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应湖南地区大豆生产。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高温多雨的天气,复杂的农田生态背景,多样的耕作制度,导致害虫发生种类较多,且受小生境条件影响较大,常导致大豆病虫害爆发成灾。大豆根腐病在湖南发生

5、普遍,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70%以上,该病害主要由多种镰抱菌引起,也有腐霉菌和丝核菌等。同时,大豆锈病经常大面积发生,也是湖南地区需要关注的重要病害;一般导致大豆减产10%30%,严重发生田块减产高达50%以上,若在大豆生长季早期发病甚至会造成绝收。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大豆锈病在湖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的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此外,炭疽病和病毒病等病害在湖南大豆产区也经常发生,尤其是在菜用大豆(鲜食毛豆)产区,炭疽病是大豆生长中后期影响其产量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蝗虫、象甲、芫菁和叶甲等食叶类害虫可在局部猖獗为害,大量取食大豆叶片,造成大面积减产

6、;盲蟠、烟粉虱、蜘虫、叶蝉和点蜂缘靖等刺吸类害虫,吸取植株营养,严重影响植株长势和结荚鼓粒。同时烟粉虱和酎虫等可传播病毒病;生长后期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大豆高隆象甲等多种蛀荚类害虫也常常危害大豆;豆秆黑潜蝇在湖南大豆产区也普遍发生,一些田块的植株受害率可达100%。这些病虫害轻则导致减产15-30%,重则造成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农户大豆生产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种植模式变革、品种更新与布局、农药不合理使用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豆病虫害的种类与危害程度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重大病虫害蔓延迅速或再猖獗,次要病虫害上升为害以及新发重大病虫害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大豆病虫害的

7、防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农户对大豆病虫害缺乏系统认识,对其发生危害规律不明确,乱用滥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针对当前湖南地区大豆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控进行规范,加强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从而提升大豆品质、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保障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项目来源为制定具有科学合理、轻简实用、安全高效的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项目组于2022年向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制定申请,并于2023年2月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列入2023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湘市监标函(2023)25号

8、),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编写与制定。三、目的和意义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高蛋白作物之一,我国每年消耗大豆约1.1亿吨,是世界第一大大豆消费国,每年进口大豆9000万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加大了中国大豆产业风险。因此,2019年国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不断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02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154亿亩,产量达405.7亿斤。近年来,湖南大豆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2017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150万亩,到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增加到177万亩,产量达到31.8万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湖南

9、省,积极推进“稳粮扩豆”和大豆单产提升工作计划,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然而,随着大豆耕作模式及气候条件的改变,大豆病虫危害呈现出频发、重发、多发势态,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特别是湖南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导致大豆病虫害复杂多变,成为严重制约大豆稳产、高产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普遍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乱用滥用现象严重,科学用药意识淡薄,绿色防控措施缺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所以,规范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促进湖南大豆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四、编制原则和依据(一)编制原则1、科学性

10、原则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标准中的数量指标都有翔实的实验数据,以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做依据,确保指标的设置具有科学性2、统一性原则统一规范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防控对象、防控措施、病虫监测、废弃物处理病虫害防控档案管理等内容,都实施了统一的标准,保证大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3,实用性原则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注重实用性,在明确湖南地区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危害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加强检疫、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措施以及物理、生物防控相结合,同时进行种子消毒,适当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这些都是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

11、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规范。文件主要技术指标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经提炼论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文件的构成严谨合理,内容编排、层次划分等符合逻辑与规定。4、可操作性原则文件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推荐性标准的各项技术要求,结合多年来的试验研究以及田间实践操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编制依据标准编写遵循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写要求,坚持引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文件主要技术指标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经提炼论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制定过程中,广泛汲取了从事大豆育种、栽培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基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及大豆种植者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和

12、分析。在指标的选取上,参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做到了规范性技术要素和技术指标选取科学合理、有据可依。主要引用的规范性文件如下;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4404.2-2010粮食作物种子豆类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四、编制过程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2023年2月立项批复后,立即开始了文件起草筹备工作,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了标准制定工作小组,承担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制定起草工作,起草编制过程如下:(一)前期试验2018年1月-2022年10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南省旱粮产业体系栽培和植保岗位项目的资助下,对湖南地区大豆

13、主产区进行了病虫害发生危害调查和病原种类检测。发现湖南地区大豆根腐病发生非常普遍,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产量损失高达50%以上。采集样品对病原进行检测,发现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病原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sp.)其中以茄腐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尖f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为主,此外还有串珠镰刀菌(Gibberellamoniliformis)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引起的大豆根腐病。并首次在湖南发现FUSariUmfaiCiforme危害大豆,引起根腐病。此外调查时发现大豆锈病和病毒病也是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常引起大豆减产在30%以上。

14、而大豆蜘虫、斜纹夜蛾、豆荚螟等害虫常年发生,危害较大。同时,我们针对严重危害的大豆根腐病进行了防控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350mL25%嚷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拌种,发现其对大豆根腐病的预防效果接近70%,还能有效控制蛆虫等害虫的发生。此外开展了针对腐霉菌与镰刀菌等引起的根腐病防控药剂的筛选,田间试验表明利用苯战甲环哇与嗯霉灵联合使用,可以很好的防治腐霉菌与镰刀菌根腐病,防效达到73.8%以上。此外,连续几年利用生防制剂、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等在湖南邵阳、岳阳、怀化等地区对大豆蛆虫、斜纹夜蛾、根腐病、锈病等病虫害进行防控技术试验,完成了相关试验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标准

15、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文件起标准制订任务下达后,2023年4月上旬,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标准编制工作小组,负责规程的编制起草工作。2023年4月中下旬,工作小组通过整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南省产业体系旱粮栽培和植保岗位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湖南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构建了标准草窠的框架,形成工作组讨论稿。2023年4月-9月,标准编制小组及合作单位在岳阳、怀化、邵阳等地区进行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试验,对标准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进行再次验证。2023年10月,标准编制小组对标准进行了编写,形成标准初稿。并将标准初稿送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湖南省作物

16、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进行审阅,专家们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经过认真阅读与思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修改建议。我们归纳整理了相关专家的建议,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五、文件主要技术内容说明(一)框架结构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由9章和2个资料性附录和1个规范性附录组成,基本框架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防控原则、防控对象、防治措施、病虫监测、废弃物处理和档案管理,附录为大豆主要病虫害及其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和病虫害防控记录表格。(二)主要内容说明文件第1章范围”指出该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对象、防治原则及防控措施等技术要求以及适用

17、范围。文件的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标明了在该标准中所引用的标准文件,这些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件的第3章“术语和定义”对绿色防控进行了科学定义。文件的第4章防控原则”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原则进行了界定。文件的第5章“防控对象”对病害和虫害主要种类进行了规范。文件的第6章“防控措施”规定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方法。文件的第7章“病虫监测”规范了对检测、监测方法及统防统治时期。文件的第8章规范了废弃物的处理,包括大豆采收后生物有机类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农药包装等废弃物的处理。文件的第9章规范了大豆生长期病虫发生和用药的规范记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大豆主要虫害及其

18、药剂防治方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大豆主要病害及其药剂防治方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大豆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发生危害情况及其防治记录。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件的制订,对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精准的科学指导,为农业服务部门提供了更新、更全面、更科学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文件的制订,对于规范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促进大豆稳产、增产、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经过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有关单位及专家的大力支持,编写组完成了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意见征求)编写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和编写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标准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能够得到业界领导和专家的批评指正。我们将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形成审查稿,上报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文件编制组2023年10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