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5732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输血科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的规定I目的为了稀释式自体输血的管理,特制定此规定。Il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Ill规定一、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证1术前备血2400mL,ASAIII级(其中HbeIIOgL,Hct20.33),择期手术。2.PLTmiOOX109/L。3.预计出血量大于患者全身血容量20%。4.凝血系统功能正常。5.红细胞增多症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慢性缺氧造成的反应性红细胞增多。6.稀有血型。7.己产生不规则抗体,配血发生困难。8.为了避免异体输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9.因宗教信仰而拒绝异体输血。10.血源困难地区的手术。对长期贫血者,其Hb、HCt标准可根据氧供需平

2、衡监测和临床表现放宽至Hb2100g/L,HctO.30:对长期血小板减少且无任何出血倾向者,PLT可放宽至N80X109/L,但两者都应选择轻度稀释式自体输血。(二)禁忌证1贫血HCt0.30、Hb(100g/L者,或伴有造血系统疾病者。2凝血功能障碍。3.血小板功能异常或PLTPLT和血浆Fg含量计算最大允许采血量,取其中最小值作为来血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根据HCt决定的最大采血量=患者估计血容量(ml)X(基础HCt目标HCt)/(基础HCt十目标HCt)X2。3.1.1根据PLT决定的最X大采血量二患者估计血容量(ml)X(基础PLT一目标PLT)/(基础PLT十目标PLT)X2。

3、3.1.2根据Fg决定的最大采血量L=患者估计血容量(ml)X(基础全血Fg一目标全血Fg)/(基础全血Fg十目标全血Fg)X2。全血Fg=血浆FgXX(I-Hct)o患者估计血容量为:成年男性75ml/kg,成年女性65ml/kg,小儿80mlkg,新生儿85mlkg,早产儿95mlkg,足月孕妇1OOiiilkgo一般拟行目标HCt为0.25,PLT为IoOXlo9/L,血浆Fg为2gL.3.1.3采血时机:3.1.3.1常规手术采血:原则上自体血采集应在麻醉平稳后、主要出血操作前进行。此时机体应激反应及耗氧量下降,对缺氧耐受性明显提高,血流动力学可调控性强。麻醉前采血应适度镇静和控制应激

4、反应后实施。3.1.3.2体外循环时采血:体外循环时采血属特殊情况下采血,由于低温和机控循环,对缺氧耐受性更高,对循环调控性更强。体外循环开始时,将右心房或上下腔插管中最初引流500-1000ml肝素血储备于血袋中,经主动脉输入等量无血预充液。由于膜肺的使用,允许将HCt稀释至0.20,在主动脉拔管及肝素中和后再将自体血回输。4.设备、耗材4.1设备:快速Hb/Hct测定仪、采血仪(秤)。4.2耗材:血袋,动脉留置针(18-2OG)静脉留针(1618G),肝素帽,三通。5.监测5.1常规监测ECG、BP、SPO2、CVP和HbHcto5.2有条件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氧供/氧耗。5.3特殊监测

5、设备:TEG、SCAo(三)操作步骤1.自体血采集1.1建立常规静脉输液通道:以6-8mL/kg晶体液维持内环境生理需要量。1.2经挠动脉或中心静脉采血,一般不推荐外周静脉采血。动脉留置导管(22OG)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216G)与带肝素帽的三通连接并接常规输液器以备采血用。穿刺点及各接点必须固定可靠。1.3将血袋置于采血仪(秤)托盘上,选择血袋容量型号,用止血夹/止血钳夹闭采血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取下护针帽,按无菌操作要求将血袋穿刺针刺入连接动脉或静脉通道的肝素帽,松开采血导管止血夹/止血钳,并迅速进行采血仪(秤)归零,选择摇摆,采集自体血。1.4采血速度以每3-5min采血200m

6、l,每6-IOmin采血400ml为宜。可利用血袋高低来调节采血速度,既要避免导管凝血,又要防止血容量急剧下降。采血中用采血仪(秤)将血液与血袋抗凝剂充分混合。1.5监测采血量(称重法,Iml相当于Ig),当采血量达到血袋额定血容量时,迅速钳闭血袋导管,用止血钳或热封闭器封闭采血导管,保护套封闭采血针头。然后更换另一血袋,继续采血。依此重复,直至达到预期的采血量。1.6在血袋上贴上标签,注明患者的身份,包括姓名、性别、病室、床号、采血时间、采血者。1.7采血全程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充分氧供条件下进行。采血前进行一次Hb/Hct基础值测定,每采血200-400ml监测一次Hb/Hct变化,采血量

7、大尤其采集后半部分自体血时,应每采血20OnII监测一次Hb/Hct变化,以指导采血量和血液稀释程度。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手术前数天的Hb/Hct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宜作为来血前的Hb/Hct基础值。2.采血后血液稀释2.1血液稀释Hct通常控制在0.25-0.30之间,最大稀释限度Hct为0.20Hb为70g/L(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当极度稀释时,应加强氧供/氧耗、凝血功能、内环境及体温的监测。2.2采血后需输注人工胶体溶液进行血液稀释和容量替代,稀释量与采血量相对应,等量的晶/胶组合液(1:2)或等量胶体液或3倍晶体液进行血液稀释和容量替代,确保循环稳

8、定。3.自体血保存3.1血袋:采集的自体血必须使用标准血袋,并标签注明“仅限于自体输血。3.2温度:室温保存(22。C左右)不超过6小时,4士2冰箱保存不超过24小时。3.3自体血回输3.3.1回输指征:一般在手术基本止血完成或当患者出血量在600-1000ml时开始回输。3.3.2避免误输:自体血不得离开手术间,回输前应详细核对,在手术间内完成输注或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回病房。3.3.3监测:注意回输过程中循环的容量负荷,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调节容量负荷。4.注意事项4.1血液稀释可依据病情,遵循“多出少进或等量进出”的替代原则,以氧供需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前提。4.2自体血回输的顺序:以相反顺序将采集的自体血回输,即后采集的血液先输,先采集的血液后输。4.3HbHct需即刻并动态监测,Hb/Hct易受输液量、组织液转移和利尿剂等因素的干扰,应避免在输液同侧肢体监测Hb/Hct。4.4全程常规监测HR、BP、ECG、Sp02,特殊危重病例需监测CVP、内环境、凝血功能、体温、氧供/氧耗等,并记录相关监测结果。IV参考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