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61418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两节课,我们谈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欧洲大陆各国封建专制的发展。法国、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一些国家的专制君主制和开明专制,还有启蒙运动的一些问题。这一节是非常重要的,在近两年的研究生考试当中出了很多这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2012年的考JB当中,就引用了一段康德对启蒙思想的论述,要求大家谈淡什么叫做“高贵的理性”。2011年的统考题目中,要求大家对比詹姆斯一世和腓特烈大帝的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2010年出的是个小题,彼得一世的改革总之,近年来世界近代史的命题越来越侧重这个方面。第三节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我们这里的东方诸国主要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和奥斯曼土

2、耳其。中国的情况,我们上次在第一章第五节做了一个中外文明的比较。这里就不谈了.这节课就主要谈谈日本、印度和土耳其的情况。这几个国家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东方世界的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印度教文明。-战国时代的H本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组成国家,但是却一直是处于儒家文明的边缘地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再加上地理上的隔绝,使得日本与中国、朝鲜等国家的发展道路、思想文化、还有社会风俗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看,日本有很强的海洋性文明的特点,因此,也有人把日本看成一个独立的文明体系。至于日本是如何建国、或者早期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我们这里就不多谈了,主要是从课本70页16世纪初战国时代开始讲

3、起。战国时代是H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代.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中,日本从割据重新走向统一,封建秩序也得到了重新建立。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H本社会表现出的特点和当时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非常的相似:1,在这一时期,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战国大名的崛起。大名就相当于散布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他们是各地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和土地所有者。他们与家臣,主要是武士结成一种特殊的封建隶属关系。一方面,大名是家臣的主子,他们赐予家臣土地,并保护他们的利益。而另一方面,家臣是大名的臣属,随时听候大名的调遣,是大名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军事封建制的传统。在战国时期,虽然国家是分裂的,

4、但是在各个大名的统治区域内却是十分稳定的。各个大名使用家法和封建制的种种传统,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2,H本当时的军事技术并不是十分落后的。以火枪、火炮为代表的热兵器,在战国时代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说明当时的日本社会是比较开放的,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主要是葡萄牙,非常频繁这种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实际上为日本后来的发展道路就奠定了基础。这里有两个历史事实课本上没有讲,一个就是“兰学”在H本的兴起:另一个是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日本有很多人开始皈依天主教。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发布的锁国令当中,有很重要一条就是取缔天主教,就是为了防止西方人借助天主教干涉H本内政。3,在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

5、,但是在战国大名的庇护下,日本工商业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就导致了自治市的出现,课本上讲到像九州的平户、长崎,京都都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这是东亚地区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但是,大名对于发展自治市不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主要是想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自身和家臣阶层的生活需求的,因此,他们刻意地在治所所在地发展城下町(ding,日语当中的一个特殊词汇,可以表达很多意思如,长度等,这里主要是指商业街,商业区)。到16世纪末,在大名的扶持下城下町不断增多,最终取代了自由市的地位。与此同时,大名还培植了一大批的御用商人,对各地的商品流通进行了严密的控制。这样,城市经济就被完全置于大名领国的控制之下,而城下

6、町就成了大名强化封建统治的工具。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织田信长(首先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应该发常音,因为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naga,一般日语中做长短的长之意),他最初是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的一个小诸侯,然后通过不断地对外扩张,最后使尾张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为日后日本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织田信长并没有完成统一日本的大业,他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中被他的部将明智光秀逼死。所以统一日本的大业是由他的部将丰臣秀吉完成的。丰臣秀吉一生很坎坷,他是一个贫穷农民的儿子,早年丧父,因与维父不和而离家出走。据说因其自幼生活艰辛、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且形容委琐,酷似猿猴,因此被称为猴

7、子。大概是在1555年左右,开始投奔到织田信长摩下,最初级别也很低只是“足轻的头目。但是他屡立战功,最后就成为织田信长非常重用的军事将领。在织田死后,丰臣秀吉继承了他的事业,统一了整个日本,并两次出兵朝鲜。但是,当时H本并没有力量挑战中国明朝在东亚的政治秩序,所以在两次征朝失败以后,丰臣秀吉抑郁而亡,德川家康趁乱夺取了争取,开创了德川幕府(江户时代)的统治。当然这里还有注意一个知识点,课本73页,丰臣秀吉的专制统治政策。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幕府制是日本在封建时代,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武士统治(将军专制)的政治制度。从1192年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日本大致经历镣仓幕府、室町幕府一直到德川幕

8、府,将近有60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幕府制对H本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简单看一下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情况。1.江户时代的建立。这里有几个知识点:1600年关原之战,征夷大将军,江户时代,1615年大阪之战。2,幕藩体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日本的幕藩体制比中国的地主制”更接近于马克思所论述的西方的经典的封建制度,“分封建国。关于这个幕藩体制,在163-165有详细的介绍,简单的看一下。1)幕藩体制的总体性概括。2)将军在幕藩体制中的地位,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3)藩国在幕府中的地位,这里讲了,交替参觐制度和藩国的分类。4)天皇在政治所处的虚君状态。5)强调江户时代的幕府体制是建立在幕藩领主

9、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上。这里注意“石高制”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逆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日本的石,是一种计量单位,相当于1.8倍的中国石,大概是20公斤左右。6)注意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等级的划分。7)在江户时代中国的程朱理学是H本政府用于维护自身体制的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8)注意这一时期,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所造成的后果。3,幕府体制下的H本社会这里主要谈的是当时日本的经济、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大名、武士的收入来源;中心商业城市的出现;领主经济商业化的表现和后果,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与反抗。总之,167页一句话。三莫卧儿时代的印度印度位于南亚次大

10、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一个比较独立、封闭的体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历史上有几次民族迁徙、入侵,都对印度文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个就是公元前15世纪前后的雅利安人大迁徙,促成了吠陀时代的文明。然后,就是马其顿东征,但是马其顿的东征并没有征服印度。但是,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贵霜(大月氏)却在印度建立了短暂的统治.到13世纪前后,突厥化的阿富汗人,先后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王朝和莫卧儿王朝。统观印度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印度的敌人大多是从西北方向,进入印度北方,而且大多都是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二、由于印度特殊的地理环境,印度的统一王朝大多都建立在印

11、度的北方地区。南部是分裂,而且是以印度本土的达罗哦荼人为主的。在历史上来看,印度没有出现过一个像中国一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三、印度的民族、宗教、文化体系非常的复杂,不仅有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还有锡克教、袄教等等。从民族成分上来讲,印度不仅有雅利安人、突厥人还有达罗毗荼、还有蒙古人、西藏人。所以导致,印度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明的聚合体,而且各个教派和民族间的冲突、战争,在历史上就从没有停息过。四,从生产方式来讲,表面上印度、埃及、以及两河流域的一些国家是实行封建制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封建制又与西方的封建制有很大区别,马克思曾经把这种生产方式命名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东

12、方大多数国家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即恩格斯所说的“东方的家庭奴隶制。生产方式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既保存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又存在着专制君主最高所有权,还夹杂着种姓制、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制的各种因素,是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体。课本上170页,曾提到柴明达尔制”就是一种特殊的保税人、二地主制。2,王朝世系。(1)莫卧儿是印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来自中亚的巴布尔。巴布尔是帖木儿帝国的后裔,也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后叁,所以从血统上讲,他是蒙古人,或者严格来讲是突厥化了的蒙古人,信仰伊斯it教。在整个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教都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就是导致印度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13、严重冲突的重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延续至今。巴布尔是蒙古人,他早年活动的区域在中亚,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境内,曾经参与了对撒马尔罕的争夺战,在失利以后才转向阿富汗,最后以阿富汗为基地夺取的印度。这里注意一场战役就是1526年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德里苏丹王朝,揭开了莫卧儿帝国的历史篇章。然后是1527年的坎瓦哈战役,注意到这次战役当中,巴布尔使用了火炮。也就是说,当时的中亚对火药并不是很陌生。早在蒙古西征的时候,蒙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药。所以此时,巴布尔的军队能够打败数倍于己的部队。这里主要依靠的就是先进的热兵器和骑兵作战技术,是先进战胜了落后。(2)巴布尔死后,继承他皇位的是胡马

14、雍。在历史上的胡马雍是一个脾气很好,很温文尔雅的君主,很有个人修养。但是这样的人,对于一个靠武力起家的帝国来讲是一种灾难。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莫卧儿王朝中断了一段时间,最后是依靠伊朗的帮助才得以复国。因此,胡马雍复国以后,莫卧儿王朝难免会受到伊朗什叶派的影响。胡马雍的陵墓在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也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3)胡马雍在意外摔死以后,他的13岁的儿子阿克巴即位.阿克巴是印度历史最有名的帝王之一。他的对外征服为印度历史上最庞大帝国的建立,以及对促进印度的民族融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他,才为后来沙加汗的黄金时代”创造了条件

15、,这里要注意几个知识点: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阿克巴帝国的范围,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政策,以及“曼萨布达尔制”(行政军事化)和柴明达尔制等。4)阿克巴死后为莫卧儿王朝留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并在贾汉吉和沙加汗统治时期,印度达到了黄金时代”。这里要注意的就是,这两任君主时期,印度的民族政策、宗教宽容政策和印度统一政策都发生了变化。根本一点就是,国家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同时逐渐开始放弃宗教宽容的理念,这造成了民族和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当然这里还要注意一下,沙加汗时期的建筑艺术:171页,德里红堡,泰姬陵等等。5)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他的统治下,莫卧儿王朝达到了它的历史巅峰。但是也

16、正是由于奥朗则布的穷兵默武和好大喜功,也使印度在跨越了这个巅峰之后,开始走上了逐渐衰落的道路。注意171页,这里对奥朗则布有一个概括。总体来看,此时奥朗则布对印度教采取的是不宽容的政策,甚至讲教迫害的政策。这种宗教迫害政策,非但没有达到奥朗则布最初的目的,反而使帝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使得印度教徒、锡克教站到了伊斯兰教和帝国的对立面,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这里注意几场战争,德干战争,马拉塔战争,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在这次战争之后,印度丧失了可以抵抗外敌入侵的最后的力量,所以马克思说。6)至于帝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简单看。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早期历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

17、非常强大的国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曾经起到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奥斯曼土耳其的祖先是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上耳其人原属中亚阿姆河一带(突厥斯坦)西突厥乌古斯人的卡伊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突厥人的祖先是生活在中亚,已经中国的西北地区,据说是匈奴人的后裔,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很多强大的国家。例如在隋唐时期,突厥就对中原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被唐王朝灭亡后,继续向西迁移。1055年,在中亚游牧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为中心形成塞尔柱国家,塞尔柱国家曾繁荣一时。13世纪,蒙古人西征,迫使奥斯曼土耳其的祖先从中亚迁往了阿纳托利亚地区,就是小亚细亚地区,归属于当时的塞

18、尔柱突厥人。同时在此过程中,奥斯曼土耳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最早建立这个国家的是奥斯曼一世,所以,以后这个国家就称作奥斯曼土耳其。当然,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的奥斯曼上耳其,它的崛起与蒙古人的西征有很大关系,另一个是它所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一)15世纪后的奥斯曼帝国课本上176页,在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一度出现了衰落,这是和当时另一个重要霸权的兴起有关系,就死帖木儿帝国。到15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复兴。带领奥斯曼帝国走上复兴,进而成为影响世界历史霸权的君主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1)穆罕默德二世,他主要是攻占了伊斯坦布尔,并占领了东南欧的一些地区,使得土耳其成为东欧地区的一大强权。2)此后是谢利姆一世,他的一

19、生很短暂,但是很辉煌。他的主要扩张方向是向东、向南。他首先和伊朗人在1514年打了一场卡尔蒂朗河谷之战,夺去了两河流域的北部地区。此后,又挥师南下夺取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埃及。这里要注意一下,谢里姆一世的历史功绩。177页。3)苏里曼一世,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被西方人称为大帝。这主要是表彰他的两个功绩,一个是他在领土扩张方面,另一个是在内政方面。在领土扩张方面,欧洲他的扩张重点在东南欧,也就是巴尔干半岛,178页也讲到他征服了贝尔格莱德、罗得岛,以及出兵匈牙利,围攻维也纳。当然这里要注意到法国此时和土耳其的国际上的合作关系。事实上,此时欧洲国家就和伊斯兰教的国家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合作美系。例如此时的法国与土耳其的合作,那么奥地利为了抵抗土耳其的侵略则又和更远的伊朗人秘密合作。此时的国际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178页在亚洲I,非洲,苏里曼大帝也有不俗的战绩,征服了很多地方。除此以外,课本上还讲了很多其他的内容:179页,苏里曼时期土耳其的土地制度,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等级制的问题,宗教政策,行会制度与经济政策,以及181页,土耳其的法典的问题,科普利里家族的统治,卡洛维兹和约,东方问题的出现,军事采邑制的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