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XAS-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GXAS-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根据广西标准化协会关于下达2023年第五十四批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标协(2023)187号)文件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罗定市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广东至纯南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项目编号:2023-5403)o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类型复杂,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拥有高等植物3.1万多种,特有种高达L51.8万种,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国近
2、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中国的野生植物正面临着分布区域萎缩、生境恶化、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等严峻形势。目前,中国受威胁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植物种数的15%20%。这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保护中国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以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等,保护成效显著。广西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土壤类型多样,为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西的植物种类丰
3、富,现知有维管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3位。广西众多的植物种类中,包含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广西有124种,居全国第2位。喀斯特地区生境具有干湿频繁交替、温度剧烈变化、岩石裸露率高、小生境高度异质性、土层浅薄、土壤富钙等特点,生境恶劣使诸多极小种群物种天然种群更新极为困难,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一种植物灭绝会影响其他10至30种生物的生存。因此,对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植物开展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迁地保护是指在异地模拟所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包括海拔、湿度、光照、土壤等,以达到保护目的。尽管近年来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喀斯特
4、地区极小种群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异性非常强,自然保护区内一些独特的物种仍然面临生境退化、环境适应能力弱等严重威胁,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就成为必要手段。目前,广西已对诸多的保护植物进行了迁地保护,但是由于广西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植物种类多、习性复杂且分布区地貌多样化高等限制,广西极小种群保护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尚待加强。目前广西有关喀斯特极小种群保护植物迁地保护还未形成一套保准的技术规范。根据关系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保护植物的特性,制订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以标准为抓手规范提升其迁地保护依据、方法、基地建设、生境选择与适宜性评价等操作,对弥补广西重点植物保育领域
5、空白,促进广西喀斯特地区珍稀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三、标准编制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编写方案,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具体标准编制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罗定市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广东至纯南药科技有限公司等起草单位负责。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草案编写组、标准实施组。资料收集组负责国内外有关小花老鼠筋育苗技术的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阅前人对小花老鼠筋育苗技术研究情况
6、和目前科学界对此的研究进展。草案编写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包括后期召开征求意见会、网上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实施组负责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发布后,组织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相关单位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会,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让迁地保护相关人员了解标准,掌握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的要求,提高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水平,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对团体标准提出修正意见。(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相关
7、文献资料。主要有:1.Y/T3086.2-2019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地保护技术规程DB23/T3075刺五加迁地保护技术规程.DBl1/T1187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树种监测技术规程韦霄,唐健民,柴胜丰,邹蓉,史艳财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其保育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许再富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国.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标准编制工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包括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
8、护的术语和定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迁地保护地点和方式选择、迁地保护基地建立、迁地保护监测、迁地保护效果评价、档案管理。(四)形成文本草案、征求意见稿2023年1月2023年7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进行了广泛实地调研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极小种群迁地保护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深圳香湖植物园、东莞植物园等地的迁地保护地进行调研。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编制完成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草案)。2023年8月2023年11月,编制组再次深入柳州、昆明、南宁等植物园进行分组调研,并向已开展迁地保
9、护工作的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征求技术意见。结合实地调研,按照简化、统一等原则编制完成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四、标准制定原则(一)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特点,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极小种群迁地保护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而总结起草的。符合当前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要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极小种群迁地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三)规范性原则本文件
10、严格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四)前瞻性原则本文件根据当前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趋势和需要,在标准中体现了个别特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条款,作为对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指导。五、标准主要章节内容及确定依据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术语和定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迂地保护地点和方式选择、迁地保护基地建立、迁地保护监测、迁地保护效果评价、档案管理的要
11、求。(一)术语和定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2004年就开始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系统研究与保护实践,参与发起、推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的提出、政府层面行动计划。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关于这一概念的的定义重点以该单位的阐述为主,然后综合考量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明确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个体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和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或濒危动物繁殖中心等,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过程;小环境为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
12、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保护序列调查:从保护效率上考虑,迁地保护行动应有明确的目标或重点的对象(地区或类群等)。因此,评定物种的濒危状况和保护级别是有效开展物种保护工作的前提,也是当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的定量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项目组综合不同评价方法以及喀斯特极小种群植物特性,最终讨论确定形成合理的评级体系需要综合考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分布、种群、濒危情况、科研价值以及开发利用潜力等关键因素。来源:广西苦苣苔科植物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序列研究葛玉珍等制
13、约因子调查:喀斯特极小种群的迁地保护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否克服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关键瓶颈,故在迁地保护前必须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找出限制因子,并在后期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综合大量文献,确定目前已阐明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以及多种生态学因子两大类。22迁地保护结果及分析由于多种原因,各植物园迁地保存的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植物种类、数量各不相同.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植物的表现也不一样(表3)。(3)有的种类在桂林一般年份冬季都受冻.在西双版纳、凭祥和厦门生长正常如海南大风子.在桂林每年冬季叶片几乎都受冻,次年春又能重新萌发枝叶:在西双版纳能正常开花结果,在凭祥和厦门虽未开花,但也生长良好,没
14、有受冻。海南风吹楠、五桃果叶木姜子、海南石梓和千果揽仁表现与海南大风子相似。来源:广西热带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地域探讨陈泓等(2)迁地保护的有效性应综合考虑数量、材料来源、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仅仅是数量的多少,还不足以说明一个物种能否长期保存。如本园保存的叉叶苏铁.到目前为止,如果没有人工授粉,就不能结实,从而就不能繁衍后代.在自然条件下该种长期保存是比较困难的。又如马蹄参.虽然目前数量多.但都是小苗,其适应能力差,无法长大成材.更不要说开花结实因而无法长期保存。而东京桐、降香黄檀等种引种时只有35株,但开花结果后.自然下科能力都比较强.在无人为辅助的情况下.也能繁衍后代.现在数量都增加了许多
15、,如果不是人为地控制.完全可以自然形成一个较大的种群。因此.有些适应能力较强.能在迁地保护条件下正常繁育的种类.植物园里保存的数量不必很多。(3)开花结实只是适应性的一个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营养生长.大多数情况下.两个指标的表现是一致的而有的情况下.两者的表现有很大差别。长柄双花木和土沉香的表现就是明显的例子.长柄双花木经精心管理已开花多年,但其生长一直很弱.多数植株都因度夏困难而死亡。土沉香已开花结果,夏季生长良好,但抗寒能力不强,冬季常受严裁冻害引种的多数植株都被冻死目前仅剩一株。因此.评价适应性需要根据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抗逆性等多方面的指标综合进行。来源:广西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评价
16、黄仕训等(三)迁地保护地点和方式选择植物迁地保护目前主要是对或的植物体、器官和主治等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保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建立基因文库也将是植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主要参考文献以及广西植物研究所多年来对迁地保护方式确定了主要的保存方式。22引种方法引种材料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主要是在广西野外分布地挖掘野生小苗、采收种子或枝条。挖掘的小苗集中在苗圃养护,采集的种子或枝条则用于繁殖育苗材料多的种还进行简单的繁殖试验以探索繁殖育苗技术。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到区内外的植物园、树木园等相关单位引种或进行种苗交换。外出引种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引进物种的种群数量
17、,如引种栽培的种类结实后,尽快采集种子繁殖;在引种栽培的植株上采集枝条进行抒插繁殖等。来源:广西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评价黄仕训等论迁地保护野/危药用植物的基械术和措施(一)种子繁殖是最普遍采用的方式,技术简便,繁殖系数大。种子是一个处在休眠期有生命的活动体,在有一定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下萌发成长为一新的个体。由于物种多样性,有些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后1一2周即出苗,有些甚至1一2年才出苗。(二)营养器官繁殖1、分株繁殖把药用植物的鳞茎、球茎、根茎、分蘸芽或匍匐枝等从母株上分割下来,另行栽种长成独立新植株的方法。分株繁殖时期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早春或秋季。来源:论迁地保护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基本
18、技术和措施陈鹭生等(四)迁地保护基地建立地点选择:作为植物引种重要理论基础的气候相似论,即光温、水湿等相似性已在我国植物园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与此同时,考虑到喀斯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区域,该区域具有多种多样的微环境,故综合考量,除了气候相似外,还应包含植被、土壤等因素,最终表述为生境相似性。二、建设方案(一)建设条件需同时具备以下7项基本条件。1.代表我国某个主要的气候带、植被区或植物生态地理区,具备或可营造与被迁地保护植物原生境相似度较高的自然环境。来源:国家林业局草原局濒危野生植物犷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3)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生境比较研究
19、:作为植物引种重要理论基础的气候相似论Z即光温、水湿等相似性已在我国植物园的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西双版纳植物园报导r国产15种龙脑香科植物在野外和栽培条件下的物候和生长状况的比较发现迁地保护植株的抽梢、开花和结果多比野生状况提早而树高和径粗的生长也多比野外条件快得多.其迁地保护是成功的(孟令曾等.2005)。桂林植物园一方面对该园栽培保存的来源:我国近30年来植物迁地保护及其研究的综述许再富等1.5嗜钙性石生性喀斯特地域以石灰土为代表的自然土壤大多呈中性至微碱性.植被具有嗜钙性特点.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黄枝油杉、石山桂(CEnanmomunCalcareum)、桂楠(PhOe
20、bekmCingsiensis)、石生鼠李、岩生鼠李(RhamnuSfiQXitiIis)、贵州悬竹(AmpelocalaniUlscalcarewi)%荔波唇柱苣苔(Chirilaioezwis)、少毛唇苣苔(CgIabrescens)等都是喀斯特地区的特有种.其分布范围窄.对钙质要求高。3.6屏边三七和粉背叶人字果都特产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地区,同为阴性植物,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下的岩石薄层土上或石缝中.其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完全相同,在有的地方两者生长在同一环境中.但是,两者对迁地保护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完全不同.无论栽培在荫棚内还是露地栽培在林下,屏边三七都能正常开花结实.粉背叶人字果虽然在荫棚内生
21、长良好.开花正常.但不结实;露地栽培在林F的于干季死亡.罂栗莲花和金铁锁同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的植物区系成分,生态环境相同且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但是,两者的适应性完全不同.这表明即使具有相同区系性质且生长在相同环境中的植物也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因而对迁地保护区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来源:濒危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迁地保护龚洵等小环境调控:主要依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迁地保护工作并结合考文献确定。23栽培管理从野外或外省市引种的稀有濒危植物在苗圃养护一段时间后.定植到靠先规划好的濒危植物区。苗木定植点的选择主要依据其生态要求,同时适当考虑同一科属相对集中,乔灌木搭配喜光植物与耐荫植物套种,常绿与落叶树种混
22、交。稀有濒危植物大多数种类生存适应能力比较差.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精细护理.除了常规管理技术外.针对不同来源的物种还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人工营造适宜的小生境.以满足不同物种生长的要求。如引自高海拔地带或北方(相对广西而言)的种类.种植后需要一定的遮荫.以避免夏季高温灼伤.高温干旱季节喷雾降温,增加湿度。来自广西南部的种类.冬季采取多种措施防寒:搭建塑料薄膜防寒,或在树冠上覆盖草帘防霜或在其北面用本地植物种植避风障”,以减轻冬季北风的影响等。望天树(PBashOmaChiEiQ特产云南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的部分热带地区.原产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O622.5C,极端
23、最低气温2匕.干湿季交替明显,干季多雾,大气湿度弥补了干季水分的不足.1映年从西双版纳引入迁地保护区栽培.在荫棚内生长良好.1993年露地栽培3株.幼嫩叶于第1年冬季受冻但第2年生长良好。至1998年初冬时.株高约3m。1999年1月遇一5(的低温而死亡。小花异裂菊(HeteroPIeXiSmiCrOeqhcda)特产广西阳朔,生长在海拔25O4UOm石灰岩地区。原产地的年平均气温为19.VC,极端最高气温38.9(,最冷月平均气温8.6(,极端最低气温-4.2(,相对湿度81%.1991年从广西植物园引种到昆明植物园栽培,在荫棚内生长良好.1993年春露天定植3株.当年冬天受冻死亡。尽管在荫
24、棚内营养生长良好,但不开花;1994年从荫棚内移至温室内1995年开花结实.但结实率很低1995年的种子所育成的苗于1999年开花结实.迁地保护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小花异裂菊的原产地。从迁地保护的结果来在积温量不够叮能是萌棚内生长的小花异裂菊不开花的主要原因;而冬季低温是露地栽培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外,还从云南热带地区引种过许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如云南婆罗双(Shomax-mica)、山红树(PeHaCdyXyUnnanenSiS)、毛叶坡垒、盈江龙脑香.油朴、滇南风吹楠等,但这些都只能在温室内栽培.无法露地越冬.37制约濒危植物在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区里存活与生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冬
25、季低温,这一因子制约着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存;一个是冬春季干燥,这一因子制约着高海拔地区植物成分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存.来源:濒危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迁地保护龚洵等3.6加强研究.保存物种资源认真研究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及其生态需求(如传粉媒介、繁殖体、散布者、光照、水分、土壤等)叫以便合理地选择甚至创造适宜的生境,更有效地实现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同时要努力探讨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病虫害防治及其繁殖、栽培、保存的新方法、新途径如收集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抱子、组织等建立基因库,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花药培养等来保存物种资来源: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
26、保护苏维词等苗木准备: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际,广西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野生植物保护、发展和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故本标准中的申报审批、材料采集等遵照该文件的要求。植物迁地保护时不仅要保存物种,而且要尽可能保存其遗传多样性。依据新英格兰野生花卉协会、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单位的迁地保护工作,并综合考量极小种群植物在种群和数量方便都比平常的濒危植物更小,适当调整后确定了种群和个体的采样要求。(1)迁地保护要确定优先收集类群和采样策略。
27、虽然建立迁地收集有很多目的,比如地理区系代表物种的收集、系统发育和生态意义的物种收集/或具有文化价值的物种收集,但迁地保护急需保护的濒危植物物种已经成为植物园近几十年来的一项核心工作(GratZfeld,2016)0新英格兰野生花卉协会开发了确定优先收集类群等级的系统。当植物的野外种群小于5个时,需要对每个种群进行采集,每个种群最少采集50个样品,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采样策略。HOban和SChIarbaUm提出采样时要考虑种群来源:植物园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文香英等(1)迁地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测试研究: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既要保存物种.而且要维持其遗传多样性。目前我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基
28、本偏干前者,只有少数具有较好科研条件的植物园才开展了迁地保护的稀有、濒危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测试的研究。西双版纳植物园比较了广西青梅(ValicagQng%iewis)来自桂西南和滇南的3个栽培与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了迁地保护居群涵盖了该物种88.3%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保存上是基本成功的(李巧明等,2001)。武汉植物园对长江三峡库区将被淹没的特有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MyriCaria*ifor)的13个自然居群和1个迁地保护居群的等位瞬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园迁地保护的混合居群基本上保存了其遗传多样性的总水平(李作洲等.2003)。该园也研究了迁地保护的
29、5株伞花木(Elrycorymbuscavaleriei)及其2(川多株子代幼苗的遗传多样性在测试的12个酶系中,多态基因点低于10%.其遗传多样性远远低于该种分布在湖南4个自然居群的水平(康明等,2005)。华南植物园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迁地保护的金花茶(CwneiaMEidSSima)的3个迁地保护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其野生居群遗传参数比较,表明迁地保护居群基本有效地保护了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总水平(韦霄等.2005)。贺善安等(2005)认为:一般的收集(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可参照许再富的建议,即以乔木1。20株.灌木4050株,草本100200株的标准.不考虑其它因素。条
30、件有限的情况下,还可再小,如乔木510株也可以。如果是保护性收集.数量则需要多,乔木50100株,灌木200株以上.草本300500株。来源:广西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评价黄仕训等(五)苗木栽植栽植时间:主要依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迁地保护工作确定。栽植方式:主要依据广西植物研究所多年来对濒危植物苗木的种植方式,并结合喀斯特区域植物的生长特性确定给出了具体的栽植方法。苗木太小或太大移栽的时候都会影响其成活及后期的生长,根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迁地保护育苗经验,不同类型的苗木在年龄上有所区别,常规来说2年生的实生苗和组苗木以及1年生的组培苗较为合适。23栽培管理从野外或外省市引种的稀有濒危植物,在苗圃养护
31、一段时间后.定植到事先规划好的濒危植物区。苗木定植点的选择主要依据其生态要求,同时适当考虑同一科属相对集中.乔灌木搭配.喜光植物与耐荫植物套种.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濒危植物地枫皮的保育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通过野外调查,明确地枫皮的分布地及亟需进行保育的种群;查明可开花结果的植株和尚未能开花结果的植株,标记;采集成熟枝条,保湿后运回,将枝条剪成插穗,生根粉溶液浸泡,插于基质中,淋水;选择长势健壮的植株,在茎基部环割;(5)春季2-3月间,在地枫皮插穗采集的地方先在岩石表面的石缝中填种植土,将地枫皮的苗的根部置于石缝中,用种植土覆盖根部,压23层碎石,即得。本
32、发明采用简单易行且安全的方法促进营养期长的地枫皮快速向生殖生长期变换,力口g快了其繁殖速率。来源:种喀斯特濒危植物地枫皮的保育方法史艳财等苗木管理:主要依据广西植物研究所的迁地保护工作并结合参考文献确定。考虑到极小种群植物特有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为保证极小种群植物健康生长,本标准主要采用了最为有效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辅以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控措施。23栽培管理从野外或外省市引种的稀有濒危植物.在苗圃养护一段时间后.定植到事先规划好的濒危植物区。苗木定植点的选择主要依据其生态要求.同时适当考虑同一科属相对集中,乔灌木
33、搭配.喜光植物与耐荫植物套种,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稀有濒危植物大多数种类生存适应能力比较差.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精细护理.除了常规管理技术外,针对不同来源的物种还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人工营造适宜的小生境.以满足不同物种生长的要求。如引自高海拔地带或北方(相对广西而言)的种类,种植后需要一定的遮荫以避免夏季高温灼伤.高温干旱季节喷雾降温增加湿度。来自广西南部的种类.冬季采取多种措施防寒:搭建塑料薄膜防寒,或在树冠上覆盖草帘防霜或在其北面用本地植物种植避风障”,以减轻冬季北风的影响等。(六)迁地保护监测主要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许再富等提出的建议确定。长期效果评价至少在植物能繁殖第二代的
34、幼苗时进行,评价方法按照LY/T3086.2的规定执行。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应根据物种保护的目标是否达到去衡量,从种子到种子是评价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的起码标准,最终确定长期效果评价至少在植物能繁殖第二代的幼苗时进行较为合适。(六)活植物迁地保护成功的评价在一些研究报告和一些新闻媒介,常常报道某种稀有、濒危植物在某地迁地保护获得成功,鼓舞人心。但仔细推敲,则总感到有些成功获得太容易,也来得太快了。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应根据物种保护的目标是否达到去衡量。根据上述,笔者认为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成功评价应是综合性的,既有起码的标准,也有高标准。.1-起码的标准:从种子
35、到种子“从种子到种子”是评价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的起码标准。它要求迁地保护的植物生长正常、能开花结果和通过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有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属于自然克隆的种类除外)。因而对其评价至少应在植物能繁殖第二代的幼苗时才能进行。来源: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许再富(七)迁地保护效果评价监测与效果评价;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是否成功,应根据物种保护的目标是否达到去衡量。根据上述考虑,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成功评价是综合性的,评判标准应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类。综合文献整理,并结合LYT3086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地保护技术规程以及许再富等人编著的稀有濒危植物
36、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等材料确定了评判标准。六、国内外同类标准制修订情况及与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关系经查阅,与广西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LY/T3086.2-2019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地保护技术规程,该标准主要对常见生境中植物的迁地操作进行了规范,喀斯特地区植物在土壤选择、苗木种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特异性,故以上标准无法有效指导广西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本标准的编制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编写原则。首先,考虑喀斯特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工作整个过程的技术需求,标准技术内容尽可能包含当前迁地保护的全部技术环节。
37、同时,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因此本标准尽可能在指标设置上求同存异,适度拉大指标区间范围,以适用不同区域种群;其次,近20年来,我国有关研究单位均开展了大量的迁地研究工作并形成了较多的技术成果,本标准在总结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吸收当前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使更多的关键指标、重点注意事项等在本标准上体现;因此,本标准从实际技术需求出发,在技术内容及指标设定上充分考虑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以达到方便实用的标准编制目标。本标准的内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标准的编写符合GB/T1.1-2020的要求。七、重大分歧意见发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研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八、自我承诺本标准内容与各项指标不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小组202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