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毫针.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78263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毫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医护理——毫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医护理——毫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医护理——毫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医护理——毫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毫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毫针.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护理学毫针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指利用毫针刺入或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 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刺法是诸多刺法中的主体,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规格-长短,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的规格-粗细,一、毫针的结构及规格,毫针选择形的选择 质的选择 针具检修针尖检修、针身检修、针柄检修针具的保养,二、练针法,针刺: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毫针练针:三步进行,称毫针练针三步法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练针法(相互练针法),二、练针法,1.纸

2、垫练针法:主要是练习指力方法:一手平执纸垫,一手如执笔式持针,针尖垂直抵于纸垫上,拇、食、中三指前后交替捻动针柄,来回刺入纸垫,同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刺透纸垫,再捻动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目标:练至针身可垂直刺人纸垫,并保持针身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二、练针法,2.棉团练针法:主要练习手法提插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捻转法:以执毛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团,作前后来回交替旋转。目标: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二、练针法,3.自身练针及相互练针法方法:选择自身(或他人)四肢肌肉较丰厚处的穴位试针练习,体会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指力,进针、手法

3、与得气的关系。目标: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意义:针灸治疗前,应该选择好适当的体位。病人体位合适舒适,有利于正确取穴施术,也有利于持久留针和艾炷的安放。原则: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者:肢体舒适,并能持久留针。常见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仰卧位 适于取前头、颜面、前身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俯卧位 适于取后头项、背腰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侧卧位 适于取侧身部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仰靠坐位 适于取头面、颈前、

4、上胸和肢体部的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俯伏坐位 适于取头顶、后项、背部和上肢部分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侧伏坐位 适于取侧头部、面颊、耳部及上肢部分穴位。,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1.对某些穴位则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而有具体不同要求;2.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3.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灵枢官针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规格选择:根据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变部位、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深者,

5、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浅者,选用较短较细的针。,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腧穴的所在部位进行选针皮薄肉少之处、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针刺宜深的腧穴,选用长针、粗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 10寸时,可选 l520寸的针。,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质量选择:针具的选择,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金质、银质的针,较少应用。临床应用前养成针前检查针具的习惯,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三、针刺前准备消毒,针灸治病应有严格的无菌观念。针具不消毒会引起感染,轻者

6、可引起局部红肿,形成脓疡,重者会出现全身症状等不良后果。普通毫针还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因此消毒是重要环节。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三、针刺前准备消毒,针具消毒 汽锅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毒,15磅气压、120摄氏度高温下15分钟。煮沸消毒:针具,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清水锅中,煮沸,水沸后煮1520分钟。药物消毒: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分钟,取出拭干应用。置针的用具和镊子等,可用2来苏溶液或1:1000的升汞溶液浸泡l2小时后应用。,三、针刺前准备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 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在拭擦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

7、四周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三、针刺前准备消毒,医者手指的消毒 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三、针刺前准备消毒,注意事项:对已消毒的针具必须放在消毒盘内,或盖上消毒纱布。对已用过的针具要另外放置以便下次消毒后用。一般病人应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四、进针方法,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

8、左,不知为针信其右”。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刺手”: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四、进针方法,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四、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

9、穴。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四、进针方法,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 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四、进针方法,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四、进针方法,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四、进针方法,插刺进针(单手进针)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

10、置,将针迅速刺人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四、进针方法,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 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五、针刺角度和深度,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五、针刺角度和深度,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五、针刺角度和深

11、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五、针刺角度和深度,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2.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深度原则:即有针感又不

12、伤及重要脏器。,五、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针与得气,得气(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窦汉卿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得气

13、与否以及气至迟速,关系针刺治疗效果,并可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可治也”。,行针与得气,行针(运针)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行针与得气,基本手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佐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行针与

14、得气,辅助手法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 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2.刮柄法:亦名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行针与得气,2.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向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行针与得气,3、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

15、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故曰弹以催气”。,行针与得气,4.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针灸大成杨氏补泻载:“凡转针如磋线状,勿令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行针与得气,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

16、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故针灸问 对说:“摇以行气”。,行针与得气,6.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千金要方也载:“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针刺补泻,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

17、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针刺补泻,一、功能状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 产生补和泻的不同效果。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机体处于邪盛而出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针刺补泻,二、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譬如足三里、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 虚。而少商、十宣等,

18、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针刺补泻,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1.捻转补泻: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针刺补泻,2.提插补泻: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 时间短。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针刺补泻,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

19、针时疾速刺入,多捻 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 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针刺补泻,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 针为泻法。6.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针刺补泻,7.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此外并有如下的复式手法:,针刺补泻,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 l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l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 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

20、慢慢地将针提到上l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针刺补泻,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l3即时出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留针与出针,一、留针 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

21、病症得气后施补泻手法,即可出针或留1020分钟;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小儿或有精神意识障碍不能合作者不宜留针。,留针与出针,二、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徐疾,开合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 当,或对人体

22、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症状:轻者: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重者: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 禁,脉微细欲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

23、、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做好解释,消除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饥饿、疲劳、大渴的,应进食、休息、饮水后再针;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千针难缝一晕”,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2、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疼痛。原

24、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处理: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

25、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 原来体

26、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人体内。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4、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都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

27、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断针完全在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就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

28、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5、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处理 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球球揉按压迫针孔。

29、,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在针刺治病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 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 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

30、不宜针刺。,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度反响,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透视,可见气体多少,肺组织受压情况等而可确诊,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