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91742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必修下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版必修下L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班级:姓名: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素养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3 .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

2、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背景介绍三、文体介绍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四、资料链接1、了解孔

3、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特点: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题解“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

4、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鼓瑟希,铿尔:鼓,名作动,弹奏3、风乎舞零:风,名作动,吹风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作动,落后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6、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特殊文言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后2、毋吾以

5、也宾前3、不吾知也宾前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前5、摄乎大国之间介后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介后7、异乎三子者之撰介后8、浴乎沂,风乎舞零介后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前10、为国以礼介后重点实词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力口,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重点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

6、何以哉:动词,用、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2、如(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2)如其礼乐:至于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5、而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日: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一、读文本,述志向你知道这四位弟子的志向和理想是什么吗?齐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四弟子各自的志向。明确:子路一一治理大国一一有勇,知方;冉有一一治

7、理小国一一足民,但礼乐不行;公西华宗庙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一一舞零咏归,沐浴吹风唱歌;描绘了礼乐治国后,天下太平、全名知礼节、追求高雅情趣的美好景象。二、看话剧,谈性格从一个人的思维、言语、行为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改编的话剧,通过几位同学的表演,从直观上,感受一下四位弟子各自的人物性格。看看他们是否能从言语、行为上,把握住四位弟子的性格。同时,根据他们表演和对文本的理解,思考:你最喜欢四弟子中的哪一个人或者最不喜欢哪个人?并说明理由。明确:子路:直率、性格高调、自负、不懂得谦让、好战、尚勇。冉有:谦虚,量力而行。公西华:敏而好学、很有才华;但太过谦虚谨慎

8、、墨守成规。曾皙:洒脱、淡泊功名、从容不迫三、知性格,解命运(一)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你知道这四位弟子最后的命运如何么?明确:子路一一被剁成肉泥;子路为了救难,冲入城中,攻到孔悝(kuai)被围困的台下,与反叛者的两位猛士交战。结果,子路(已经63岁了)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J在史记中有记载子路的死状:子路在被攻击之时,帽子的簪缨(znyIng)断了。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战,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他眨眼之间被对手剁为肉酱。虽然他的鲁莽、自负造成了他不幸的结局,但当发生政变的时候,别人都在往

9、外冲,他却为了大义勇往直前,这难道不是一种勇敢直率么?当他面临死亡,从容不迫的一定要结缨之时,不也正凸显了一种儒者君子的风范么?冉有一一谦虚,量力而行。他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他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但是,既然都是治理国家,为什么非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这样的谦虚也使他不能自成一家,只能随孔子周游列国Q公西华一一通过孔子口中我们得知,他很有才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但他又太过谦虚谨慎、墨守成规,使他不能施展出本身的才华,后来他周游大国,只做一些祭祀之礼、宾客之礼等活动。他的性格阻碍了他前进的步伐。曾皙一一行为不拘一格而有狂者的气质,其舞零咏归的志向

10、得到孔子的赞许,也成为后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他的随性洒脱恩泽后世。“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其子曾参(zengShen)上继孔子学说,下启孟子之道,成为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最终与孔子、孟子等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这难道与曾皙的随性、洒脱、豁达的气度没有关系么?(二)我们且看子路不幸的命运,一个63岁的老者被剁成肉泥,孔子的预言一语成诫(Chen)o这让我们不禁感叹道:“人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性格的悲剧J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悲剧还有很多。三国演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英勇无敌,但因性格骄傲自负,终于败走麦城而死。三国演义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他是活活被诸葛亮给气死的。红楼梦才貌双全的

11、林黛玉,因其性格多愁善感、忧郁猜疑,最终积郁成疾,呕血而死。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人物一一俄国作家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他的家财堆积到腐烂发霉,可是贪婪、吝啬的性格促使他每天上街拾破烂,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四、敞心扉,常自省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先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格,察看一下自己的气量呢?你以后会如何改变呢?(学生答)五、课堂小结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生就是性格的悲喜剧。每个人的性格,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的爆发,既可以将你推入万丈深渊,也可以助你走向成功的彼岸。性格一一命运之

12、舵,不可不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要让性格成为你生命中的绊脚石。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中所载大抵为道德和政治性质的对话,从美学理论上说,属于实用理性,和文学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分属不同价值范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题是论政治理想,却是论语中最富文学审美感染力的。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只能从文本内在的矛盾出发来探究。提出问题的是孔子。这里的孔子,很明显与季氏将伐颛臾在风格上判若两人。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学生冉有的杰度是那么严厉,三点其名,直接加以批驳。在逻辑上层层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指责其

13、自相矛盾,揭露其制造动乱,预言其自取灭亡。用语十分凌厉,语态异常严峻。而在这里,虽然讨论的仍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孔子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话语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第一,主动放低姿态。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说只是年长,而且是“一日”,也就是暂时的,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第二,不要怕人(包括自己)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不仅仅是谦虚,而且是缓解他们的情绪,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三,在说话时,在书面语词为主的语句中,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哉)结尾,语气显得比较亲切。这些语气虚词的运用,对于

14、传达现场感情,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唐刘知己在史通浮词第二十一中说到人发言时,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需要一些“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始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在这里,孔夫子的话中有了两个“也”,一个“哉”,就构成了随意漫谈的氛围。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出了子路的“率尔而对”,这个“率尔”中隐含着,子路与后来孔子点名才发言的冉有、公西华、曾皙不同,他是主动自己先发言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赶车,做侍卫,

15、还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子路好勇,闻过则喜J还说:“道不行,乘椁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J子路敢于不待孔子点名就说话,固然因为他的坦率,同时也因为他和孔子的关系比较亲密。故他敢于坦言他的宏大志向。能够治理“千乘”之国。子路强调邦国的实力,以战车的多寡为准,四马为一乘,四千匹马的国家应该有中等以上的规模。有了这样的军事实力,就不怕外邦的大军压境,哪怕是国内遭逢饥荒,都无所谓。只要给他三年的时间,就能治理好,而且使老百姓强悍、懂道理、守规矩(知方)。照理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要实现他经国治世的大志,但是,很不得志,“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可他却“知其不可

16、为而为之”(论语宪问篇)。他把自己的学生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子路和冉有属于“政事”类(论语先进篇),也就是说,孔子肯定子路在政治上是有才干的。子路坦言其大志,应该是得到首肯的,孔子自己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至少是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却是否定的。论语用一个字表现了孔子的态度:夫子哂之。这个“哂”字很精彩。其词汇意义是微笑,是一种表情,是没有声音的,从表层语言上看,隐含着讥讽的微笑,是对子路的口出大言不以为然,对他锋芒毕露的不满。但是不少论者仅仅这样理解,失之肤浅。主要原因是对论语乃至我国古代经典文体的特殊规律缺乏钻研。论语虽然不是孔子自己亲自执笔,但他的再传弟子在记录

17、他言行的时候,显然是受了他执笔的春秋的熏陶。孔子在春秋中开创了中国特有的“春秋笔法”,那就是“实录”,客观地直书言行,不加评论,把倾向留在叙述的空白中,这叫“寓褒贬”。这种史笔,不仅仅贯彻在春秋等的史书中,而且渗透到其他经典中,这就有了“六经皆史”的说法。这就提醒我们,看经典不但要看字面上已经写出来的,而且更要看其没有写出来,留在空白中的。空白不在字面上,只能从深层意脉去探索。后来曾皙问他为什么要“哂之”,他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子路不讲“礼”“让”,只是作风问题。但是直接讲出来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更深刻的原因是在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孔夫子大相径

18、庭。首先,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知勇”,好勇斗狠。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孔子哂笑的内涵只有和冉有的回答比较才能比较明确。冉有被孔子点名,他的回答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表面看,冉有这时说得相当谦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之子路“千乘之国”,是相当小的了。没有大国在外的压力,又没有饥荒,还要三年之久,才能让老百姓吃饱坂。至于孔夫

19、子重视的礼乐,也就是政治道德规范,人心安定,自己不能胜任,要等待在品德上更高的君子。从表面上看,子路和冉有是各说各的。实际上,二者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冉有也是被孔子列人有政治才能的一类的,此人不但有政治才干,而且有军事智慧。公元前487年,他率鲁师抵抗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14年的孔子。但是,他帮助季氏假借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斥责其“贫冒无厌”,而且还说过“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狠话。两个人的说法好像互不相干,但是,从深层的意脉来说,是有联系的,冉有所说,恰恰是子路所忽略了的。因为子路太迷信于武力遭到孔子的哂笑,冉有就把姿态放

20、得这样低,根本不提自己会打仗的长处,而是强调自己的礼乐方面,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对话潜在的意脉是:第一,冉有看到孔子不认可子路的大言不惭,就把自己的理想放低一点;第二,冉有看出孔子不喜欢子路强调军事暴力,就回避了自己的军事能耐;第三,冉有知道孔子重视礼乐,就拣他喜欢的说,还特地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在行。总体而言,是非常含蓄地迎合孔子的胃口。但是,孔子既没有哂之,也没有许之。孔子接着点名公西华说话,可见孔子对冉有的话,并不太满意。公西华发言: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话,好像与冉有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但是,从深层分析有相当紧密的逻辑。他在几个学生之中,

21、年纪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适卫时五十六岁,公西华才十四岁(史记孔子世家)。小小年纪,资历最浅,没有子路、冉有那样追随孔子多年的本钱,但是,他看出了子路和冉有的弱点,恰恰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宗庙会同,说自己可以主持。他有过出使齐国的履历,这一点,孔子也是肯定的,曾经评价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但是,孔子对于他的话,也没有认可的表示。这可能是孔子对他还不太有把握。就在肯定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的同时,又作了保留:“不知其仁也所有这一切,从文章的整体意脉来说,都还只是铺垫,是为了引出孔子大力褒扬的曾皙的理想。曾皙回答: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J这

22、是文章的意脉的高潮,因而写法也就大大不同。首先,在写孔子与前面三位对话时,只有对话,没有描写。最多也就是对子路的发言加了一个“率尔”。与其算是描写不如说是叙述,因为它没有细节。这也是中国古代经史的内在规范一一以记言记事为主,一般是没有抒情和描写的。西方一位汉学家对左传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客观大加赞赏,他举出周天子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场景。左传只写了齐桓公四个动作一一“下、拜、登、受,他说左传把“无关要紧”的语言排除掉的能耐是令人惊叹的。在整部左传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而副词就更少了。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从一个侧面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论语这一篇的特点。的确,在此以前的对话,除了“率尔”这个副词以外,可以

23、说没有形容词和副词,但是,到了这里,却突然出现了两个:“鼓瑟希”的“希”,“铿尔,舍瑟而作”的“铿尔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对话中,都只有对话,而没有动作描写。这里却突然有了三个动作细节:“鼓瑟”“舍瑟”“而作”。第一,这说明这个人物比之前面的三个都更重要。第二,虽然如此重要,可是他对前者的发言,并不完全专注。不管他们如何宣示自己,他都不太在意,一味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音乐。如果把这只是当作曾皙的音乐爱好,那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乐”在孔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是和“礼”并列的,曾皙专注于鼓瑟,实际上是提示他沉浸于礼乐的意境之中。但他又不是对三位的发言充耳不闻,他的发言,很是慎重,文章强

24、调他是站了起来,显示出作者认为前三位讲话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没有交代的必要。前面冉有和公西华,都没有对在他们前面发言加以评论,而这里却先让他声明和前面三位不同,然后在孔子的鼓励下(“各言其志”)才说了出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个回答使情景出现了转折,本来孔子已经提示了“各言其志”,讲的是志向,经世济民的理想,而曾皙说的却是逍遥自在春游。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的那些重大的邦国之事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文不对题。然而,孔子却对之加以全盘肯定: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显然是重点中的重点,从文字上看,又出现了一个副词“喟然”和一个情绪上肯定

25、性很强的虚词尾“也”,使得此句成为文章意味深长的结论。这可以理解为孔子仁政、礼乐、教化的理想的实现,达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界。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晚年的一种心态一一“道不行,乘椁浮于海: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述孔子晚年曾经叹息“吾道穷矣二者皆可,各备一说。不管怎么说,都是孔子的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但是,这不该是钻研这篇经典的终点。深邃的理解,不能忘记,这样的语言,不但提供了一幅逍遥的图画,而且构成了一首乐曲,特别是“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把虚词“乎”字放在动词“沐”和“风”之后,而不是像前文中把语气词放在句子的结尾,更强化了一种逍遥的风貌:三五成群,老老少少,沐浴着暮

26、春的水温,迎着扑面的春风,歌唱着,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体验着人际的和谐。这样的情境,带着很强的抒情性,构成一种诗化的情调,这样的诗意,和季氏将伐颛臾中锋芒毕露的雄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先秦散文叙述理性以回避抒情为务,连倾向性都要隐蔽的传统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审美艺术瑰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从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治国理念众所周知,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备受推崇,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所谓“为国以礼”。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礼治”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我们姑且试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

27、谈谈其“礼治”理念。面对老师如坐春风的教诲和鼓励,四位学生畅所欲言,都各自阐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治国理念。我们可以将四人的话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子路“勇,:“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智”:“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艺,:“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

28、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J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反应是“哂之(示以微笑)”,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是未置一词,更不言可否。唯独对曾皙的回答“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零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J反应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何孔子会如此反应呢?因为曾皙用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治国蓝图。这幅蓝图就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治国理念“礼治”。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何谓“礼治”呢?数千年来,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尊卑严格区别。这些观点似乎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腐尸气息,其实不然。我们仔细研究发现,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惊人的雷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乃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乃是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有人会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多了一条“法治”吗?孔子的礼治不是与法治悖逆吗?非也。乱世用重典,盛世用礼治,这是孔子的主张。孔子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纵观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思想,皆是法治与礼治并用一一法治治标,礼治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