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94163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教案七篇与朱元思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熟练地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莺窥柯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

2、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1、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识记生字缥(Pido)湍(tun)轩(XUGn)邈(mi酉o)泠(Iing)嘤(ying)莺(yuGn)窥(kui)柯(k。)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2、疏通文意: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补充注释:风烟俱净:全,都。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天下独绝:极顶。急湍甚箭:湍,急流。甚

3、,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三、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导学)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

4、的是什么?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二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

5、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四、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教师提示: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

6、章的异同Q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1、相同之处: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2、不同之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六、教师小结山

7、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七、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与朱元思书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赏景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培养诵读能力。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前个学期还学习

8、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o文中给大家描绘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来介绍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二、检查预习情况,识记生字缥轩邈泠泠嘤嘤莺戾纶柯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听录音,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生齐读。2、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补充注释:在昼犹昏:犹如,如同。一百许里:余。天下独绝:极顶。百叫无绝:断。急湍甚箭:超过,胜过。猛浪若奔:奔马。泉水激石:冲击。四、探究学习1、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本文

9、结构上有何特点?3、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达方式?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明确: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二2、第一段总领全文,二、三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3、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从“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以看出。5、语言优美,一骈为主,骈散结合,讲究声律、对仗。五、小结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背起行囊,去

10、饱览祖国的旖旎风光。六、布置作业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提示:可以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文章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与朱元思书教案3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 ,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3 .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教学重难点:1 .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2 .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3 .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第一课1 .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2 .疏解生字词。3 .熟读课文。4 .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第二课一 .导语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

11、的美景。学生齐读课文。二 .朗读指导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语速舒缓。注意停顿。注意重音。三 .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1.似曾相识何处来?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

12、”三句都写猿啼之声。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2.且品且看游一回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生:奇山异水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生:山高岭连,水的

13、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J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

14、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不拘一格评一句请用“我喜欢句,因为这句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

15、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曦的声音,极有气势。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生5:我喜欢“鸯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4.文言一隅“酸”一回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

16、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

17、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与朱元思书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6、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7、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

18、步提高鉴赏水平。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鸯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思O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读音:缥碧(Pido)急湍(tudn)轩邈(XUGnmio)泠泠(Iing)戾天(Ii)鸯飞(yun)经纶(Ilin)横柯(ke)2、指名学生读课文。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思、O1、学生读课文,

19、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五、理清背诵思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千丈见底水之清异水急湍猛浪水之急天从高山寒树树之奇下流负势轩邈山之势独飘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绝荡息心忘反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20、一、检查背诵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学生思考,交流。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

21、皆缥碧,千丈见底。(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五、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鸯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22、)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与朱元思书教案5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重点难点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J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

23、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二、读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三、学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

24、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二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四、析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明确:“奇

25、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一一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作者以侧

26、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郭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二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五、结1、(多媒体)五读:

27、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2、小结本文首

28、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六、练(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Q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J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J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

29、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与朱元思书教案6一、教学目标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3、正确理解“鸯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

30、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一一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指导朗读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缥(PiaO)湍(tudn)轩邈(XUGnmio)泠(11ng)嘤(yIng)转(zhuan)莺(yuan)戾(Ii)窥(kuI)教师请

31、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a.重音一一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b.节奏一一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J;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C.语速一一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d.情感一一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

32、读出最佳效果。(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习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明确:

33、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

34、“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一一奇山异水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

35、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一一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

36、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J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五)归纳、结束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读他

37、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六)布置作业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

38、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元思兄台鉴: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弟叔庠敬上与朱元思书教案7一、简析教材: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39、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释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2、反

40、复诵读,背默全文。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疏通全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好多同学都写过信,或给亲朋好友或给同学,我想同学们写信的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他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他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的叙述,而是一篇由倩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二、研读课文1、诵读课文,订正字音。(教师黑板板书生字词)(I)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注解决。重点生字词:猛浪若奔(ben)干转(zhuan)不穷轩邈(XUGn)(mio)泠泠(1Ing)(1Ing)缥(PiO)碧鸯(yuan)飞戾(Ii)天横柯(ke)上蔽有时见(xian)目窥(kuI)谷忘反(2)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调。(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3)学生竞读,教师点拨。朗读注意:第一,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第二,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第三,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