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07604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石之瓠》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石之瓠庄子【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课标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

2、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单元写作任务为“审题与立意”,可以选取本单元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辩证思考其当代价值。本课为第六课第二篇文章,属于道家论说文系列,本课的第一篇是老子四章。学习提示指出要发现庄子文章中突破常规的认识,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理解庄子超越常规经验的思维方式,比较庄子和老子的论说风格。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总结二人的论说特点。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

3、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这项工作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有一种特效药,即“不龟手之药”。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借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获得了封赏。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

4、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教学目标】1.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2.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3.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2 .对比阅读逍遥游,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难点:1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2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能通过预习和借助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备一定

5、的文言文功底。他们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但这些课文内容较为浅易,并没有集中在先秦诸子的思想研究上,对诸子的言说方式也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对庄子的思想也不太了解。【课时】15分钟【授课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无用之用,可为大用一、设问导入,激起兴趣假设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葫芦,不能劈开,不能破坏,你觉得可以用它做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告诉老师庄子的解决办法。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L朗读品味,通达文意(1)男生读惠子,女生读庄子,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响亮。(板书:五石之瓠庄子)3 .回忆内容,把握观点(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

6、齐声告诉老师庄子的应对方法: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同学们都找对了,请问大家(2)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庄子的风格?浮。(板书:浮)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浮”字正是这句话的眼睛,(3)思考一下,这个“浮”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苏轼赤壁赋: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同学们真是腹有诗书,积累了这么多诗句,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浮,但是总有一种隐隐的忧思在里面,而庄子的“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1.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

7、我们把五石之瓠放到逍遥游全篇来理解,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完成问题。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教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釐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对,份位乎无为其相,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D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庄子所说的大用到底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庄子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小组讨论。大瓠:虑以为大樽而浮乎

8、江湖大树: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形象: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追求: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庄子所说的“浮”,其实就是逍遥游的境界。(2)面对五石之瓠,惠子选择“无用而措之”,庄子选择“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一入世:有用之用实用价值道家:无为、逍遥、精神自由一一出世:无用之用理想价值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充漏了功利色彩:“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

9、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是相似的。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而庄子代表的道家则崇尚还原事物本来的价值,超越功利,超越道德,追问事物的终极价值。(3)惠子对庄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其用意: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借此批评庄子的主张“瓠落无所容”罢了。他认为“五石之瓠”就应该“无用而培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无用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破了。(4)庄子讲“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其用意: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

10、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1批评惠子的鄙陋。2凸显庄子的超拔3体现了庄子婉曲达意、寓言说理的风格。庄子喜欢寓言说理,文章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以“不龟手之药”的小故事反衬“五石之瓠”的大故事,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说理清晰又不失机智。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看似无用的道家思想其实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国精神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对名利荣辱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

11、为归依,洒脱自在,流泊名利,独善其身。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无用之用,换个思路也是大用。五、作业设计在春秋乱世,战争杀戮让人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与价值,庄子用“乘物以游心”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在大有可为的盛世,在时代洪流高歌猛进的当下,庄子的哲学,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以“庄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六、板书设计五七之考M、免费增值服务介绍,H学和网V学科网(https:WWW网校通合作校还提供学科网高端社群出品的老师请开讲私享直播课等增值服务。,组卷网(https:ZUjU)是学科网旗下智能题库,拥有小初离全学科超千万精品试题,提供智能组卷、拍照选题、作业、考试测评等服务。扫码关注组卷网解锁更多功能扫码关注学科网每日领取免费资源回复“ppt”免费领180套PPT模板回复“天天领券”来抢免费下载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