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09291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依托课后习题设计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一、课后习题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课后习题是安排在单元课文后面用于巩固知识、验证能力的一组练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于是目标、内容、活动方案、评价就是基本的要素,课后习题与此有何种联系呢?1 .课后习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不是简单的一组练习题,它是用来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标准和依据,语文教学长期目标任务不清,目标内容不明,课堂教学的低效与目标泛化有直接关系。因此,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编者的目标定

2、位。因此“课后习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通过解读课后习题,我们就可以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教学目标。2 .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常态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是基于课文内容进行设计,因此长期囿于“内容分析”之中无法自拔。而统编教材将课后习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编排,“课后习题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落实语文要素,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直接选择和重组课文内容,甚至打乱课文本身的顺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3 .课后习题与教学活动的关系课后习题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不单是一个个问题,作为教材的助学系统,编者会“根据不同年

3、级的特点,对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活动化设计:什么是活动化设计?就是在检测学生的问题中,编者以专业的视角,科学设计了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相应的学习方法、路径或者策略,就是对学习任务进行步骤分解和学习具体化。课后习题活动化的特点,为我们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课后习题与评价的关系课后习题的评价功能,是它的原生价值,其本身就是评价系统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检测学生本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也可据此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鉴于以上分析,基于课后习题的教学活动设计有了逻辑基础与资源基础,那如何进行课后习题的教学活动设计?又如何实现“减负”呢?二、基于课后习题的系统性进行关

4、联设计编者对课后习题的设计除了活动化设计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统性了。整体、系列和初步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作为助学系统的课后习题,自然也进行了系统设计。这样的系统设计就是每一课教学目标细化分解的具体体现,教学时,可针对课后习题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抓住重点,减少与目标关联不大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单元为最小单位进行整体设计的,在一个单元的各部分内容在达成单元目标时,各自承担了不同的教学任务,从而有了分解细化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将会实现单元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第一题,读完课文,把

5、你的问题写下来。第二题,小组交流,依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明你有什么发现。从课后习题可以发现本课在提问策略的目标上所承担的任务是:学习从部分和整体进行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后第一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由课后习题知道,这一课在单元里承担的任务是从多个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习题,下面是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从问题中找到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在单元目标的框架下,每一课细化的目标任务就非常明确,基于课后习题引导下设计的教学活动,就可以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对于与本次教学目标关系不

6、大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大胆舍弃,因为这些内容一定会在其他单元作为重点进行教学。三、针对课后习题的类别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本着系统思维的考量,编者对每一课的课后习题设计,一般由基础性习题、发展性习题、拓展性习题组成,这些习题在学生能力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根据其思维层级的不同,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助于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习题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更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1 .基础性习题体现自主这里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是在老师设计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由于这类习题特点,赋予以下教学功能: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发现疑难问题、引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教师检测学

7、情,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那这类习题如何设计呢?(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动机走进文本,快速阅读。这个情境,既可以单元为整体,关联人文主题或者语文要素来引导,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紧扣单元学习目标来设计。(2)摸底学习基础一篇文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本次学习具体的目标是什么,老师必须清楚,同时,基于儿童的学习立场,要完成本次学习,学生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准备,学生应该从哪个方向去理解和学习,教师要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如问题提示、疑难批注、表格整理等学习方式,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的真实问题。2 .发展性习题指向目标发展类习题就是为落

8、实语文要素,实现教学目标量身定制的,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设计时把握编者的意图,充分关照编者提示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将其转化为教学活动设计。(1)直接分解组合,促进文本理解针对课后习题的活动化设计相互关联紧密,学习路径清晰,我们就可以直接将活动提示依次组合,转化成教学活动设计。如:牛与鹅第2题“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这道题设计“一边默读”“一边画出”“体会”三种学习活动相互关联,活动与内容明确一致,于是教学活动即设计为:活动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我”被袭击时的心情的词句。这一活动,首先是采取默读的方式,画出相关词句后,将自己理解到的“我”的心

9、情及时批注到书的旁边。活动二:同学交流分享勾画的词句,并说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词语开始,去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心情”,关注思维的合理性,用词的准确,表达的完整,倡导理解的多样性,思维的逻辑性。活动三:反复朗读这些词句,把这种“心情”带入文本,细心体会语言表达的作用。课文中生动鲜活的句子,有表现力的句子,都是需要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感受的,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读,不仅可以达成熟读成诵,实现积累,还可以增强语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2)搭建学习支架,助力思维提升发展性习题,编者虽然都进行了活动化设计,但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活动层级不可能一一罗列,有些习题

10、直接开展教学,缺乏层次性,思维层级跨越较大,不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和认知逻辑,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儿童立场,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以习题活动为架构,合理选择、重组学习内容,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学习思维方法,跨越思维障碍,提升思维品质。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二题“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找出那两处一连串的问句”不难,但“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体会表达的好处”必须在深刻理解的基础才能比较和鉴赏,难度更大,采取分解组合的方式设计显然不行。那从儿童立场出发

11、,学生真实需求在哪里?首先,这篇文章作者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是这个时代学生不熟悉的,有认知盲区;其次,本文是感叹时间的流逝,表达了珍惜时间,要有所作为的情感。时间是非常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学生更多的是习惯于形象思维,还不具备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有难度;第三,这道题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二是理解与表达、表达与鉴赏相结合的一道题,需要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这类题的教学活动设计,就必须整合内容,搭建学习支架重组学习活动。3 .拓展性习题重在融合拓展性习题的主要特征就是实现读写迁移,体现学习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从读

12、到写能力转化,从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语言实践,打通读写通道。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篇走向整本,实现跨越时空、跨越学科界限的综合多种能力的融合性学习,更好地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四、课后习题教学活动设计的价值意义1 .精准的目标定位,为“减负”做出“量”的取舍在单元或者跨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通过课后习题进行系统设计。在单元精读课文中的这些习题重在学习方法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方法,在略读课文中指向练习方法,在语文园地中归纳总结方法,在习作或者综合实践中运用方法,真实体现通过系统思维实现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不仅如此,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在部分单元也会穿插前面学过的语文要素的相关习

13、题,复习巩固,也可能设计把将要学习的语文要素的课后习题进行前置性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学情了解。这就是一个符合建构主义认知结构理论的完整学习系统。这些习题承担了语文要素的细化与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目标的发展梯度。这就是单元目标的梯度分解。明确了这样的梯度,就有了核心学习任务,教师以清晰的思路开展教学,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就不会盲目,内容就不会漫天飞舞,这样学习量、作业的量,自然就可以减轻。2 .适切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减负”做出“质”的提升课后习题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是让学生做作业的练习课,也不是订正答案、统一答案的习题讲评课,更不是给答案、背答案的应试课。这些刷题式、灌输式的学

14、习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灌输实际上会使学习变得困难。当我们灌输教学内容时,我们将在同一水平线上对待所有知识,即知识是用来回忆和口头传授的材料。实际上,这对学习者来说变得更困难。相反,提供可以说明问题的体验,可以弄清体验意义的概念框架,学习者会感觉理解起来容易些。”因此,课后习题引导下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基于编者对习题的活动化设计的特点所实施的,是有专业性和指向性的,所设计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内容、有思维发生的学习过程,有具体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的交互式学习体验。因此,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利用课后习题所代表的编者意图,定位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是以最简单、直接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