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10643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论文: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选用的篇目增加了,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小古文,中高年级增加传统文化类的语文实践活动单元小学生年龄小,如果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在他们的心里播种下文化的种子,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这些种子就会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应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和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在内容选择上如何取舍?如何实施呢?我有以下几点设想:一、着眼于“点”,制定适切课程目标中国教育学会制定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应该是“形

2、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制定出传统文化课程目标“范围宽一点”“要求低一点”“实践性强一点”,这样能让孩子“管中窥豹,能见一斑”,由点带面,逐步开阔视野。因此把课程目标设定为:了解、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初步感知经典文本的大意,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常识;通过对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行为方式,并进行简单的实践;在心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提升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二、着眼于“精”,选择层级课程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容纳了中华传统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智慧成果,蕴含了中华传统人

3、文思想中对生活的认知与实践的方法,反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及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对价值准则、道德觉悟、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系统思考,以及对生活情趣、人生价值与高尚境界的不懈追求。”要从繁复的内容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更需要披沙拣金,取其精华。指导标准还给我们理出了三个明确的大方向一一经典、常识、技艺(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结合指导标准中学段的划分,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以及学校的资源和盐城的地方文化,大概可以整理出如下的课程内容:1 .低年级课程重兴趣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与接受能力较弱,因此课程内容需选择短小、有趣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

4、选择接触并诵读经典,如一些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大意,感受其语言的整齐、押韵。在对生活进行观察后,通过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了解并学习一些日常礼仪文化。学习一些传统的游戏项目,了解游戏规则,制作简单的传统手工制品。2 .中高年级课程重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方式渐渐地会从被动转向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主意识也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初步形成了属于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递进,难度可适度提升,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求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三、着眼于“用”,关注多样态课程实施L教学范式综合有序指

5、导标准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采用“1+X”模式。“1”是指独立设置的、必修的传统文化课程。“X”是指有机渗透、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及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经典、常识及技艺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石,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采用综合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文化的根源和发展。我们始终相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学习的手段来获得的。结合我们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校本特色来实施,以周为时间轴开展学习活动。针对课程内容整体的、系统的规划,编撰出一套“水润童心”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让师生教学有本可依。此外,其

6、他学科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和“1”课程形成合力,互相支撑和补充。3 .教学方式多样创新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这门课不能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学生说,还应该实际操作起来。我们可以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经典诵读类的文学作品,需要日日诵;传统技艺类的如剪纸、空竹等,需要坚持不懈,长期练习;生活技巧类的如茶艺、厨艺,需要在特定的空间,组织相应实操我校疫情期间,语文教师们借助于钉钉、QQ会议等网络社交软件的互动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了“飞花令”、线上古诗文分享等活动,对于这样形式新颖的活动,学生们特别期待也积极参与,并且还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4 .教学资源因地制

7、宜各地也有各地的特色文化,如我们所在的江苏盐城就有不少盐城地方特色,这些在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会让孩子们更有亲近感,也便于他们实践。例如盐城淮剧、北龙港的剪纸、盐雕、安丰麦秆画、东台发绣还有很多地方美食,都可以探寻其文化起源。在学校里带着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业余时间带学生到文化馆、剧团、博物馆参观,从而进行深入了解、探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课程场域,并聘请相关的技艺传承人共同完成文化传承。四、着眼于“活力切实转变课程评价学科课程的评价大多采用书面评价的方式,但传统文化课程的评价要关注整体,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文化素养的养成。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体验和实践。尽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成果展示、实践体会、成长记录袋等等,以评导学、以评促学。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嘉年华评价活动,把传统文化转化成道德礼仪、社会交往、经典诵读、艺术技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教师共同评价,孩子们在活动中涵养文化,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