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作业一、单选题1.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此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2 ._冲破了JS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题中横线处应分别填入()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科举制、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察举制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3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与隋唐重门第的思想观念相差甚远。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
2、因是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B.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公平竞争C.门第观念已经彻底消失D.受少数民族社会风气的影响4 .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访问授排各政中任 安到级府去官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5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誉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
3、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6 .据统计,在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o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上述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中外贸易的频繁D.造纸印刷的普及7 .有网友在网络论坛上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明代八股制艺,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公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此最恰当的评价A.他对科举制的评价是正确的8
4、 .他对科举制的评价立足于考试内容C.材料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材料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出现的时间都是错误的8 .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河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9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
5、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10 .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别头试的实行A.杜绝了科举考试的舞弊现象B.旨在扩大朝廷的官吏来源C.有利于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平D.表明科举取土的流程规范1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而设立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制度。如表中对应的监察机构或职官正确的是()时间监察机构或职官西汉、刺史北宋御史中丞、元朝御史台、明朝、御史巡按A.大
6、司空六科给事中知谏院肃正廉访司B.六科给事中知谏院肃正廉访司大司空C.大司空知谏院肃正廉访司六科给事中D.知谏院六科给事中大司空肃正廉访司12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下表是对唐代进士来源的数据分析,A.门阀势力依然不小B.扩大政权统治基础C.促进社会公平公正D.有利优秀人才选拔对下表内容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人数(人)占比宗室子弟42.84孔子家族53.55宰辅亲属2014.18四品以上高官的亲属2517.73其他历史名人之后53.55一般官员的亲属107.09寒门子弟53.55其他10.71查不到家世信息6646.81唐朝状元总计14110013 .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
7、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土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14 .唐宋时期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美国则要求地方官选举时选出的必须是本州的居民,因此,在地方治理中美国摒弃了政务官的地区任职回避。在“回避”制度上,中国和美国()A.都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B,都有各自独特的政策出发点C.都有利于对地方事务的管理D.都遵循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15 .有学者
8、说: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见,晚唐时期A.科举取土制度较为成熟B.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D.社会向学风气未普及16 .宋景德四年(1007)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善写校勘。“元祐年间苏轼知贡举,本欲录取门生李席,但李席却名落孙山。对此,苏轼曾作诗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由此可见当时()A.科举受到新旧党争的影响B.科举竞争日益激烈C.科举取土被权贵阶层垄断D.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二、材料分析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的监察制
9、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下,雅典城邦出现了带有监察职能的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贵族会议等。其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其他机关均是共同隶属公民大会,彼此相对独立、互相制约的权力部门。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民主又有监督。而公民大会作为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该机构崇尚法治,严防个人专制,对僭主和行政官可投票决定惩戒或放逐。而陪审法庭在控制政府官员权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国家官吏任职前,不管是选举还是抽签的方式选出,被委任者在担任职务前,法庭必须对其实行被称作“认可听政会”的程序,在听政会上,任
10、何公民都能对其提出反对意见,然后陪审团进行投票表决,经多数同意即可,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摘编自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材料二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与管理。不仅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通晓政治法律的文化素养,能够在汉取历代兴亡教训的基础上刚正不阿地依律办事,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在任职期间,不仅有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常设考核制度,还有“月课”“御史互察”等考核项目,考绩结果作为一个监察官员升迁奖罚的重要依据。最后是实行监察贲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洪
11、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同时,还特别注重通过制定监察法规约束监察官员。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央负贲,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摘编自李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历史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监察制度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雅典相比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古代雅典和中国监察体制的借鉴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出现了独立机构一谏院,明清时期
12、达到顶峰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秋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材料二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
13、须由国会通过预算法案,国会可以2/3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任命联邦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国会可弹劾法官,可通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宪而使之无效。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
14、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季是指季敬父母:Mri*MJW,下九/1 图三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
15、、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面三幅图所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三、论述题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
16、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铃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
17、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杷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 C【详解】从表格信息可能看出,土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有占比,但是仍然以土族子弟最多,因此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C项正确;从寒素子弟、小姓子弟的占比可以看出,已经较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有所改变,故排除A,
18、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范围,排除B。2. 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下重视门第的选拔风气,D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察举制重视品德,根据材料构成的因果关系可知,A、B、C排除。3.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强调公平竞争,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土人进入政坛,B项正确;造成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公平竞争,A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门第观念不可能“彻底”消失,排除C项;宋代思想观念变化与少数民族社会风气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 B【详解】材料中给出了一幅图片,图片中提到了“郡小中正”,由此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材料涉及到的是九品
19、中正制。从九品中正制中可以看出其有严密的程序,所以本题选B选项。A、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科举制;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点晴:回答本题要注意从图片中提取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是“郡小中正”,中正一词可以联系到选官用官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基本上可以确定选项范围,再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判断,确定最终选项。5. C【详解】题干反映了宋代科举制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规定,这体现出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故排除A项;”已经杜绝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排除D项。6. A【详解】材料反映了唐代进士,世家大族占比多,而寒素子
20、弟占比少;宋代入仕者,布衣占比很高。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对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由此可知,材料现象是由于政治制度变化所致,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选官领域的变化情况,与商品经济、中外贸易、造纸印刷普及没有关联性,故排除BCD。7. C【详解】根据所学,科举是隋朝创立的,不是秦朝。而材料中对科举制全盘否定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此材料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只针对考试内容,排除B项;明代出现八股取士,D项错误。故选C项。8. C【详解】根据材料“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可知,这时期科举考试负责人将中庸的语句中抽取、拼凑命题
21、,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从儒家经典中选取,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题干通过科举考试命题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未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训诂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来阐释古书中未理清的具体问题或理论问题,这与题干中科举命题的制定无关,D项错误。9. 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
22、关,C排除。故选D。10. C【详解】根据“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可知,别头试回避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防范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徇私舞弊,有利于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平,故选C:A项“杜绝了”表述太绝对,错误;科举制扩大朝廷的官吏来源,并非别头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取士的流程,排除D。【点睛】11. 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因此是,北宋台谏合一,所以是知谏院,肃正廉访司是元朝地方监察机构,因此是,六科给事中为明朝中央监察机
23、构官员,因此为,C项对应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2. A【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进士出身于世家子弟的比重仍然比较高,说明门阀势力依然不小,故选A;根据进士的出身不能看出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B;仅根据进士出身无法说明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更不能说明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排除CD。13.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齐沿用了北魏的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州县皆设置中正,被举荐者名为秀才、贡士,廉良,他们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程序,在朝堂分别由中书、集书省及吏部考功司分别策试;笔试中,对于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
24、罚。这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门阀政治,故B项正确;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故A项错误;材料除了对考试程序有一定的规定外,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所以C项表述不全面,故C项错误;“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4. 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官员回避原籍亲属,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以及腐败问题,而美国的民主制度要求官员是本州居民,以更好地行使权力,两国都是从各自独特政策出发,B项正确;美国是联邦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中国的制度与制约与平衡原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唐时期虽然寒族实力有所上升,但
25、是门阀势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依然较大,把持政治核心,说明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B正确;门阀势力依然强大意味着科举制度尚未发展成熟,排除A;门阀政治在唐代并未危及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6. D【详解】根据题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眷写校勘。“可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誉录制,有效地防止了科举考试的徇私舞弊等行为,誉录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程序,意味着科举制度更加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誉录制,没有涉及新旧党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考试程序更为严格、公平,没有涉及科举竞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打
26、破了土族的垄断特权,而且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 (1)古希腊监察制度特点:公民监察权力大;缺乏独立专门的监察机关;监察体制多元化。原因:古希腊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或“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经济较发达;古希腊分权制衡思想凸显。(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特点: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高;对监察官员严格考核;通过立法约束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借鉴意义: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完善监察法律法规;重视社会自下而上的监督。【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0岁以上男性公
27、民均可参加对僭主和行政官可投票决定惩戒或放逐“可知,公民监察权力大;根据材料一“雅典城邦出现了带有监察职能的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贵族会议可知,缺乏独立专门的监察机关,监察体制多元化。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古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下”可知,“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工商业经济较发达、分权制衡等人文思想都对古希腊监察制度产生影响。(2)特点:根据材料二“不仅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通晓政治法律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分清忠奸贤佞可知,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富;根据材料二“不仅有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常设考核制度,还有月课
28、御史互察等考核项目“可知,对监察官员严格考核;根据材料二“注重通过制定监察法规约束监察官员”可知,通过立法约束监察官员;根据材料二“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央负责,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可知,监察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借鉴意义: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完善监察法律法规、重视社会自下而上的监督等方面回答。18. (1)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29、;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区别: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可
30、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根据材料“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可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可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根据材料“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官员为皇权服务,因此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根据所学
31、知识可知,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性质和政体社会体制决定其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从西方代议制发展历程看,美国的权力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根据材料“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根据材料“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
32、力配合的缺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制衡体制中,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区别: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从监察的对象和监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从监察制度的目的来看,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9. (1)图一:察举制;图二:九品中正制;图三:科举制(2)影响:维护了儒学独尊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
33、统治基础(或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任答4点)【详解】(1)根据图片中的“孝廉”“九品中正制状元郎可以得出上面三幅图所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别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根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维护了儒学独尊地位;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可以得出科举制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以得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或扩大了官吏来源);结合所学科举制把读书、考试
34、、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0.示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了体制僵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化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与充分、逻辑清晰。观点:首先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政制演进,约得三级”,最终在隋唐形成士人政府。全国政事由官员负责,官员
35、选拔与考核由中央礼部和吏部主持,皇帝和宰相不能动摇更改。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肯定。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可知作者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保障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反映出人治的弊端”,可知皇帝等特权阶层仍然是制度革新完善的重要障碍,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会出现“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最后,依据材料分析,拟定的观点可以是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华文化延续的保障作用,也可以说辩证的评价,既肯定又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弊端。阐述:依据材料一、二中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批判制度中的人治内容,结合所学,肯定方面可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科举制的作用、法治与教化的积极作用等阐述;辩证的评价也要注意到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消极性、科技的落后等方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