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1930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2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一、BnInnStrOm技术二、B

2、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一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利用各种方法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和肌肉痉挛等多因素引发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徒手训练1、定义患者自身或在治疗师帮助下完成关节运动以维持和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

3、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患者取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2)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能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3) 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4) 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5) 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

4、渐增加,以免损伤。(6) 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7) 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8) 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9) 每一动作重复IOS3。次,23次/天。5、注意事项(1)患者应在舒适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或固定物。(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3)感觉功能障碍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4)进行多个关节活动

5、范围训练时,可按照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5)关节活动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二)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1、定义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缓慢被动运动的训练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关节韧带术、重建术后;滑膜切除术后;各类关节炎、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等。(2)禁忌证:正在愈合的组织和使用抗凝治疗时,不宜采用或谨慎使用。3、设备与用具对不同关节进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可选用各关节专用的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包括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训练设备。4、操作方法与

6、步骤(1)开始训练的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即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时,也应在术后3天内开始。(2) 将要训练的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的托架上,固定。(3) 开机,选择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4)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在术后即刻常用2030的短弧范围内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5)确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为每12分钟一个运动周期。(6)训练时间: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的训练时间不同,每次训练12小时,也可连续训练更长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定,13次/天。(7) 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的运转情况。(8) 训练结束后,关机,去

7、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的托架上放下。5、注意事项(1) 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2)手术切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早期不宜采用器械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3)训练中如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应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出现局部血肿。(4) 训练程序的设定应根据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应及身体情况加以调整。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1、定义在外力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肌力低于3级,能

8、主动运动的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能进行主动运动的患者;用于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训练等。(2)禁忌证:骨折内固定不稳定、关节脱位未复位、关节急性炎症、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3、设备与用具肩梯、体操棒、滑板、滑轮装置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1)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帮助患肢主动运动,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2)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3)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作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小助力,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4) 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9、(5) 每一动作重复IoS3。次,23次/天。5、注意事项(1) 治疗师解释动作要领,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密切合作。(2) 训练时,给予有力的语言鼓励,以增强训练效果。(3) 对于骨折未愈合等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4)尽量选择适宜的助力,常加于运动的起始和终末,以鼓励患者主动用力为主,随治疗进展逐渐减少助力的帮助。(5)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逐渐延长,训练频度逐渐增多,根据患者的疲劳程度调节运动量。三、主动运动1、定义患者主动用力收缩肌肉完成的关节运动或动作,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

10、者等。(2)禁忌证: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关节脱位未复位、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患者。3、设备与用具徒手、各种关节活动器具和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根据病情选择体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等。(2)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的手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3)主动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限度。(4) 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5) 每一动作重复IOS3。次,23次/天。5、注意事项(1) 训练前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和动作要领,

11、以获得患者的配合。(2) 对于骨折未愈合等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护。(3)主动活动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用力至引起轻微疼痛为最大限度。必要时结合肌肉抗阻练习。(4)训练中动作平缓、柔和、有节律地重复数次,尽可能达最大活动范围后维持数秒。(5)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时,早期以闭链主动活动为主,恢复期后以开链和闭链运动交替进行训练。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是指治疗者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操作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附属运动指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

12、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要由其他人帮助才能完成。一、上肢1、定义利用关节松动技术改善上肢关节活动的治疗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力学因素(非神经疾患)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2)禁忌通关节松弛或习惯性脱位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急性炎症,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或结核,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患者体位:应处于舒适、放松、无痛的体位,治疗肩关节多取卧位,治疗肘、前臂、腕及手部关节多取坐位。(2)治疗师体位:尽可能靠近接受治疗的关节,便于操作;尽

13、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松动。(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先评估拟治疗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根据问题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图2)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1、11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III、IV级)改善活动。终末端起始端图2关节松动技术手法分级I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II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In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

14、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V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4) 肩关节松动术具体手法:1)附属运动:包括分离或长轴牵引、滑动(向头侧、向足侧、前后向、侧方滑动)、旋转启胛骨;2)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外展、水平内收摆动、旋转摆动等。(5) 肘关节松动术具体手法:1)附属运动:包括分离或长轴牵引、侧方滑动、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以及侧方滑动等;2)生理运动:包括屈、伸,楼尺近端关节与梯尺远端关节共同作用,可以旋转(旋前和旋后)。5、注意事项(1)治疗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

15、的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掌握适应证和基本操作手法,并与其它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以及肌力训练技术结合使用,才能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治疗中应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3)治疗后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二、下肢1、定义利用关节松动技术改善下肢关节活动的治疗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参见上肢部分。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凌(1)患者体位:处于舒适、放松、无痛体位,治疗下

16、肢关节多取卧位。(2)治疗师体位:尽可能靠近接受治疗的关节,便于操作;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松动。(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先评估拟治疗关节,根据问题主次(疼痛、僵硬)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图2)。(4)龌关节松动术具体手法:D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分离牵引和前后向、后前向滑动;2)生理运动:包括屈曲摆动、旋转摆动、内收内旋摆动、外展外旋摆动。(5)膝部关节松动术具体手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伸膝摆动、旋转摆动。5、注意事项参见上肢部分。三、脊柱1、定义利用关节松动技术改善脊柱关节活动的治疗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参见上肢部分。(

17、2) 禁忌证:脊柱压缩性骨折未处理,恶性肿瘤或结核等。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 患者处于舒适、放松、无痛体位,治疗脊柱关节多取俯卧位。(2)治疗师尽可能靠近接受治疗的关节,便于操作;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松动。(3)手法操作前,先评估拟治疗关节,根据问题主次(疼痛、僵硬)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图2)(4) 颈椎松动术具体手法:1)附属运动:包括分离牵引、滑动(垂直按压棘突及横突)、旋转摆动;2)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4-5、C5-6、C6-7,一般C2-6的屈曲程度大于伸展,而C6T1的伸展角度稍大于

18、屈曲。(5) 胸椎松动术具体手法:D附属运动:包括滑动(垂直按压棘突及横突)、侧方推棘突、旋转;2)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6) 腰椎松动术具体手法:1)附属运动:包括滑动(向头侧和向足侧)、侧方推棘突、旋转摆动;2)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7) 骨盆松动术具体手法:1)附属运动:包括骨盆分离和挤压、侧方推棘突、旋转摆动;2)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侧方旋转、交叉旋转、骼靖旋转)。5、注意事项(1)治疗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的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掌握适应证和基本操作手法,并与其它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

19、拉技术以及肌力训练技术结合使用才能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 颈椎关节比胸腰椎关节小,操作时施加的力也应小于胸腰椎关节。(3) 治疗中应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4)治疗后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1、定义在上肢肢体的某一部位施加作用力,用于牵伸关节附近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包括皮肤、韧带和关节囊等)的技术,从而达到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因组

20、织粘连、挛缩或疤痕导致软组织失去延展性、关节活动度受限、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组织短缩;作为整体运动程序的一部分用于预防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用于激烈运动前后特别是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2)禁忌证:骨性的关节活动受限,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继发性的关节过伸/过屈,以及有利于结构稳定、神经肌肉控制或瘫痪等因素的短缩软组织等。3、设备与用具徒手、沙袋、牵伸带、牵伸支架、滑轮等装置。4、操作方法与步骤(1)徒手/被动/助力牵伸:利用徒手或机械器具提供持续或间断的外力,活动幅度超过受限的关节范围,牵伸短缩的肌肉-肌腱特别是结缔组织。如果患者感

21、到放松且舒适称之为被动牵伸;如果患者帮助关节运动超过更大的角度称为助力牵伸。具体操作步骤包括:1)选择患者合适的体位:2)治疗师体位选择;3)操作者手的固定与摆放;4)牵伸的方向。(2)自我牵伸:在治疗师的监督和教导下,由患者自己完成的所有牵伸动作。可分为静态牵伸和动态牵伸。(3)神经促通与抑制技术:见第二章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之PNF技术。(4)肌肉能量技术:也称为后等长放松技术,让患者对抗治疗师给予的有准确收缩方向和强度的力,进行最大肌肉收缩以牵伸肌肉和筋膜的技术。(5) 关节松动或整复技术:见第二章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5、注意事项(1) 低强度、长时间牵伸能够提高组织耐受性,利于维持在拉伸

22、后的位置。(2) 低强度、长时间的徒手牵伸对患者来说较舒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3) 高强度、长间隔的牵伸利于组织修复和肌肉酸痛的消除。(4) 徒手和自我的静态牵伸可选择15至30秒,重复8次,每天2组。(5) 避免使用弹跳式牵伸,以免引致张力反弹性增高或拉伤组织。(6) 利用器械的机械式牵伸,每次可维持20-30分钟。(7) 注意患者的适宜与舒适体位、治疗师的体位及操作手的摆放位置。二、下肢1、定义指在下肢肢体的某一部位施加作用力,用于牵伸关节附近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包括皮肤、韧带和关节囊等)的技术。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因组织粘连、挛缩或疤痕引致软组织失去延展性、关节活动度受限、

23、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组织短缩;作为整体运动程序的一部分用于预防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用于激烈运动前后特别是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2)禁忌证:骨性的关节活动受限,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继发性的关节过伸/过屈,以及有利于结构稳定、神经肌肉控制或瘫痪等因素的短缩软组织等。3、设备与用具徒手、沙袋、牵伸带、牵伸支架、滑轮等装置。4、操作方法与步骤对下肢各肌群进行牵伸,基本技术参考上肢牵伸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技术。具体步骤包括:D选择患者合适的体位;2)治疗师体位选择;3)操作者手的固定与摆放;4)牵伸的方向。5、注意事项参考上肢牵伸技术。三

24、、躯干1、定义指在躯干的某一部位施加作用力,用于牵伸躯干周围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包括皮肤、韧带和关节囊等)的技术。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因组织粘连、挛缩或疤痕引致软组织失去延展性、关节活动度受限、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组织短缩;作为整体运动程序的一部分用于预防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用于激烈运动前后特别是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2)禁忌证:骨性的关节活动受限,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继发性的关节过伸/过屈,以及有利于结构稳定、神经肌肉控制或瘫痪等因素的短缩软组织等。3、设备与用具徒手或牵伸带。4、操作方法与步骤对躯干各肌群进行牵伸

25、,基本技术参考上肢牵伸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技术。具体步骤包括:1)选择患者合适的体位;2)治疗师体位选择;3)操作者手的固定与摆放;4)牵伸的方向。5、注意事项(1) 注意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疼痛者需排除椎体及附属结构的严重疾患。(2) 其余注意事项参考上肢牵伸技术。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1、定义由治疗师施加阻力或患者利用自身重力提供阻力的动态或静态主动抗阻训练。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肌力较弱(4级或更低)的患者。(2)禁忌诬关节不稳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肿痛,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

26、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根据患者功能受限程度,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2)患者取舒适体位,尽最大努力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3)阻力置于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4)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或抗阻力。(5)训练中应给予有力的语言指令,增加训练效果。(6)每一运动可重复8T0次,间隔适当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5、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的阻力方向,固定相关肢体。(2)训练时应避免用力憋气,尽量选择准确适宜的阻力负荷,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3)训练前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4)神经系统

27、疾病的早期可进行肌力训练,需严格控制总的运动量;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可继续肌力训练,以特定肌肉肌力训练或闭链运动进行。(5) 严格掌握训练适应证与禁忌证。二、等长肌力训练1、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张力改变,而肌肉长度不产生明显变化或关节运动的静态抗阻运动。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肌力较弱(3级或更低)的患者。(2)禁忌证: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肿瘤,心血管疾患不稳定期,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3、设备与用具徒手、沙袋、哑铃、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等长训练装置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1) 患者处于适宜体位,治疗师选择良好指导体位。选择适当的阻力装

28、置。(2) 确定肌力训练目标,设定运动强度:1)增强肌力为目的:取60%s80%的最大收缩力量,或相同的阻力负荷进行6-10秒的收缩,每次动作间休息2秒;2)增强肌肉耐力为目的: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做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日,每周练习3-5天。5、注意事项(1)选择多个不诱发疼痛的关节角度作为训练点,以避开诱发疼痛的关节角度。(3) 逐渐地收缩或放松肌肉,防止诱发损伤.(4) 其他注意事项参考“徒手肌力训练”部分。三、等张肌力训练1、定义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产生关节运动,借以提高动态肌力或肌肉耐力。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

29、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两端相互靠近为向心肌力训练;肌肉在收缩时逐渐延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为离心肌力训练。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2)禁忌证:关节不稳,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3、设备与用具沙袋、哑铃、弹性阻力装置、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4、操作方

30、法与步骤(1)患者处于适宜体位,治疗师选择良好指导体位。选择适当的阻力装置,固定体位和阻力装置,嘱患者完成相应的运动动作。(2) 确定肌力训练目标,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D增强肌力为目的: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IoRM值。用IORM的1/2运动强度训练,重复10次,间歇30秒;再以IoRM的75$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秒;再进行IORM的100%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IORM的量;训练频度:1次/日,每周训练3s4次,持续数周;2)发展肌肉耐力为目的用IORM的5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IoS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

31、1分钟。亦可采用适宜长度适当阻力系数的弹力带进行重更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日,每周练习35天。5、注意事项(1)对于关节损伤、骨质疏松或心血管严重疾患的患者,不宜进行IoRM测试和最大抗阻训练。(2)注意鉴别增强肌肉力量或发展肌肉耐力的运动量控制。发展肌肉耐力时,增加运动负荷,应选择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次数的轻阻力运动。(3) 严格观察等张肌力训练时的心血管反应,尤其是离心运动时。(4) 其他注意事项参考“徒手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1定义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获得恒定的角速度,即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随用力程度而变化,

32、以使运动肢体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的肌力训练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2)禁忌IiB关节不稳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3、设备与用具等速训练仪。4、操作方法与步骤(1) 训练前:开机,根据训练要求,安装相应的训练器械。(2) 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3)关节活动角度设定:通常可设定全关节活动角度,对于肌肉、肌腱

33、、韧带愈合早期、关节术后或关节病变时则宜选择限定关节活动范围。(4)训练方式: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训练。运动速度:通常包括60,120,180度/秒或60,120,240度/秒,可根据训练的需要将最高速度增加至720度/秒。也可将训练程序设为810个速度进行,以20或30度/秒的速度递增或递减来设定。(5)训练次数:建议每个运动速度状态下采用重复10次的运动方式,也可根据增强肌肉力量或发展肌肉耐力来确定运动强度、间歇时间和训练频度等。5、注意事项(1) 最大负荷等速练习前,应进行低、中等负荷的运动。(2) 全角度范围运动前要先进行小角度活动。(3)离心等速练习前应先进行向心等速运动,以让患者

34、更好掌握用力技巧,因为离心运动时,运动的速度往往来源于机械臂而不是患者本人。(4) 其他注意事项参考”等张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1、定义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练,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性瘫痪者,如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安装假肢、脆关节置换术后等。(2)禁忌诬站立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未愈合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3、设备与用具肌力增强训练装置、平行杠、起立床、手杖、拐杖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1)肌力增强训练:针对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发展上肢肌力;期望完成

35、独立行走者重点练习下肢肌力;上、下肢截肢者需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力训练;训练的运动量和方式参照“肌力训练”部分的内容。(2)起立床训练:针对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利用起立床逐步调整到直立状态。当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可以考虑开始站立或行走练习。(3) 平行杠内训练手杖、拐杖站立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利用平行杠、手杖、拐杖进行站立、重心转移、单足支撑、原地踏步或跨步练习等,为步行练习做准备。5、注意事项(1) 步行前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2) 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3) 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4) 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二、步行训练

36、1、定义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行步行能力的练习。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性瘫痪者,如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安装假肢、胺关节置换术后等。(2)禁忌证:站立平衡功能严重障碍;下肢骨折未愈合;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3、设备与用具平行杠、手杖、拐杖、助行车、助行架、减重步行装置、步行机器人及轮椅等。4、操作方法与步骤(1)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训练:用于初期的步行训练,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可作为长期步行辅助具。具体操作方法:可在平行杠内完成系列步行训练;持助行器行走的方

37、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In后,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前进。(2)双拐步行训练,包括:D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2)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3)摆至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此种步行方式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无法交替移动的患者。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靓部用力。4)摆过步: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

38、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训练时注意防止膝关节屈曲,躯干前屈而跌倒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的患者。是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5)四点步:步行时每次仅移动一个点,一直保持四个点在地面,即左拐右足一右拐左足,如此反复进行。适用于骨盆上提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或下肢无力者。是一种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6)两点步行: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此步行方式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拐杖减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步行后练习。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7)三点步行: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

39、出,双拐先着地,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是一种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3)手杖步行训练,包括:D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适用于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步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三种。2)手杖二点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为一点,健侧足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此种步行速度快,因此,当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后,可进行两点步行训

40、练。(4)轮椅训练见作业治疗章节(第二章第三节:轮椅选择与使用技术)。5、注意事项(5) 步行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2)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行走,严防摔倒。(3)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选择高度和长度适合的助行架、拐杖或手杖。(4) 如使用拐杖,要避免腋下直接受压,以防臂丛神经损伤。第六节呼吸训练通过各种呼吸运动和治疗技术来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肺通气,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肺功能的训练方式。一、腹式呼吸训练1、定义以训练腹式呼吸、强调膈肌运动为主的训练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

41、,有效减少辅助呼吸肌的使用,达到改善呼吸效率,降低呼吸能耗的目的。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脊髓损伤,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脊柱侧凸或后凸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等。(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 一般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前倾倚靠位)。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隆起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促进横膈上抬。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刚开始练习时,一次练习12分钟,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分钟,每日锻炼两次。(2) 抬

42、臀呼气法:仰卧位,两足置于床架上,呼气时抬高臀部,利用腹内脏器的重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迫使横膈上抬;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3) 吹蜡烛法:坐位,蜡烛的火苗与口同高,然后缩嘴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吹火苗,以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宜。5、注意事项(1)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干扰。(2)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特别是吸气辅助肌的放松。(3)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毒。(4)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5)逐步增加运动量,量力而行,以不引起明显疲劳感为度,否则可能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的发作。二、抗阻呼气训练1、定义在呼气时施加阻力的呼吸训练方法。以适当增

43、加气道阻力,减轻或防止病变部位小气道在呼气时过早闭合,从而达到改善通气和换气,减少肺内残气量的目的。2、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囊性纤维症)、脊髓损伤等。(2) 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可以采用缩唇呼气、吹瓶呼吸和发音呼吸等。这里以缩唇呼气为例,介绍操作方法与步骤:训练时,让患者处于舒适放松体位,闭嘴经鼻深吸气,呼气时将口收拢为吹口哨状,使气体缓慢地通过缩窄的口形,吸气与呼气的比为1:2;呼气时缩唇大

44、小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不要过大或过小;通常有很多呼吸困难的患者用此方法可改善气促,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掌握腹式呼吸后,可不再使用缩唇呼气方式。5、注意事项(1) 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2) 让患者穿宽松的衣物,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3) 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毒。(4) 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5)逐步增加运动量,量力而行,以不引起明显疲劳感为度,否则可能诱发或加重肺部疾病的发作。(6)除呼吸运动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体力训练,如散步、登阶、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及减轻发作程度。另外,患者还要注意在营养

45、、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深呼吸训练1、定义胸式深呼吸训练,目的是增加肺容量,使胸腔充分扩张。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脊髓损伤,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脊柱侧凸或后凸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等。(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训练时,患者处于放松体位,然后经鼻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末,憋住气保持几秒钟,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并使部分塌陷的肺泡有机会重新扩张然后经口腔将气体缓慢呼出,可以配合缩唇呼吸技术使气体充

46、分排出。5、注意事项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耸肩,余参考抗阻呼气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1、定义针对肺的某些区域可能出现的换气不足对肺部特定区域进行的扩张训练。2、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手术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肺不张或胸壁纤维化。(2) 禁忌证:参考腹式呼吸训练。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治疗师或患者把手放于需加强呼吸训练的部位,嘱患者深呼吸,吸气时治疗师在胸部局部施加压力。5、注意事项(1) 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2) 患者穿宽松的衣物,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3)除呼吸运动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训练,如散步、登阶、太极拳等,还要注意改善营养和改变生活习惯(如戒烟)等。五、排痰训练1、定义通过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咳嗽训练促进患者肺部痰液排出的方法。2、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肺部痰液排出不畅者。(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等。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4、操作方法与步骤(1)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病变部位尽量在高处),使病变部位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痰量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