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1343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港市平南县:抓好“1234”构建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县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一中心、两模式、三保障、四管理”的“1234”四个工作层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实现了建强村级产业发展基础,户户有增收来源的产业扶贫工作成果。截至2020年底,全县“5+2”(优质稻、鸡、柑橘、百香果、龙眼+杉木、中药材)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数16168户,覆盖率99.14%,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在95%以上;277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一、主要做法(一)

2、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为中心。平南县在统筹谋划历年的产业扶贫思路中,重点体现了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为中心的优势,牢牢把握科学决策,方向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2018年,党委政府在总结大坡镇雅水村“基地+农户”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贫困村村村建扶贫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沃柑、蜜柚、百香果等长期产业项目,当年贫困村基地总面积达到L2万亩;2019年,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产业同质化竞争,重点种植中药材、大青枣、黄皮等本地特色优势品种,积极探索长短产业结合发展的模式。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平南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文件规定的疫情期间发展产业项目的有关要求,向全县推广了

3、产业基地“长+短”套种套养模式。(二)两个模式L“村村建产业基地、户有增收来源”的产业带动模式。该模式首先在2018年提出,要求是贫困村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每个村建立一个规模为100亩以上扶贫产业基地,由村民合作社组织人员进行管理,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屯贫困户通过投入资金入股或参加基地生产活动等方式实现共同经营。这一模式,解决了当时村集体发展经济资金投入方向的问题,通过基地的生产经营可以保障村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又避免因为农户单打独斗产业带动不强的问题。2.合理的利益联结分红分配模式。平南县通过探索和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在完善和密切减贫益贫的利益联结机制上,遵循着重倾斜贫困户

4、收入的原则,在扶贫产业基地的利益分配机制上,结合生产管理形式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比例分配生产经营利润。将基地纯利润的80%或者70%分配给贫困户,剩下的基地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这样的利益分配模式,强化了村产业基地的管理力量,保障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三)三个保障一是用足资金政策保障。3年来,平南县投入扶贫产业资金总量超过2.4244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0.8941亿元。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钱发展产业,构建起稳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产业交通运输保障。交通条件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平南县针对部分产业扶贫基地交通不便的问题,结合实际解决当地贫困群

5、众出行的实际情况,3年来累计修建产业扶贫道路共47条,总里程42.178公里,投入资金1524.62万元。三是设施保障。平南县经过研究,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节约生产成本,对扶贫产业基地安装节水灌溉设施进行补助扶持。自2018年以来,累计通过整合各项资金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项目99个,投入资金1451.38万元,总灌溉面积13334亩。(四)四项管理L做好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全县投入产业资金数量极为庞大,如何能保证资金投入准确到位,资金使用精准的问题摆在了平南县各级项目资金管理部门的首要位置。平南县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多个职能部门,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使用问题,研究出台了平南县村民合作社资金财务

6、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在扶贫资金支出方面套上了笼子,实行负责人负责申报、集体决策、乡镇核准把关、定期公开的原则。同时通过聘请第三方财务核算公司,对村级财务进行代理记账。2 .做强市场经营管理。平南县依托产业基地的规模化经营策略,从2018年开始推动了雅水百香果品牌创建工作,到2020年重点打造的“平南好货”系列扶贫产品,初步形成了扶贫农产品的品牌效应。2020年初,为把扶贫产品上行,使其走出平南,走向全国。平南县积极探索“农产品+网络直播”电商新模式,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成为“新网红”,自2020年1月起,已经在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3轮直

7、播宣传带货,与云集、盒马鲜生、贵港扶贫集市等电商平台合作。平南县“农产品直播”走出了“消费扶贫”新路子。同时举办了平南县首届山货节暨消费扶贫展销会,提升了“平南好货”的产品形象,活动内容包括特色农产品展、第一书记扶贫产品展、平南县文化旅游展、领导嘉宾巡展、产品展示和销售、品尝体验、评选“平南好货”等环节。各乡镇(街道)组织贫困村扶贫农产品参展,由贫困村第一书记担任本乡镇农产品的“代言人”,推介产品,展示扶贫成果,通过消费扶贫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事业。3 .抓好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管理。每个产业基地落实1名村级领导干部挂点,落实1名基地负责人或生产管理人员。通过落实挂点领导负责制,基地建设生产各个阶段

8、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反馈到当地党委政府,能及时统筹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比如协调用水、用电、道路、人力、技术等问题。4 .强化扶贫产业技术和风险管理。针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问题,平南县农技部门组织配备了较强的三级技术队伍。第一是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自治区农业技术专家对扶贫产业进行定期指导服务,全县聘请了4名自治区级专家开展技术服务,聘请了一个中药材种植团队,对全县中药材重点发展乡镇进行药材产业规划和技术服务。第二是县级农技人员技术全覆盖,落实了76名农技人员对平南县所有扶贫产业基地实行包村包基开展技术支持。第三是基地自身的农技人员,每个产业基地均落实1名专门技术负责人,通过技术培训,帮带等形式

9、把技术留在本村本地。止匕外,为了提高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平南县自2018年开始,全力推进“保险+扶贫”模式,建立规范有序、服务到位的扶贫产业保险工作长效机制,县级产业奖补范围内的品种纳入保险范围。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产业保险资金达到220万元,累计投保面积约3.3万亩,产业保险持续发挥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二、工作成效(一)建立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64亿元,共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60个(其中百亩以上产业基地116个),覆盖带动了13809户贫困户,总面积约2.2万亩,其中柑橘类基地16110亩,龙眼品质改

10、良面积1713亩,中药材760.74亩;油茶1777.58亩,其他产业品种1863.69亩。(二)全县贫困村实现100亩以上产业基地全覆盖79个贫困村均建立了1个以上产业扶贫基地,且带动本村贫困户比例均达到45%以上。全县基地套种农作物面积共8199.78亩,套养家禽存栏6600羽。目前,已有6541户贫困户获得了产业基地分红,共安排贫困户劳动力2950人在基地进行劳务就业。(三)创新模式增添壮大集体经济的“加速器”平南县按照“重点倾斜贫困户收入,保障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兼顾贫困村产业管理人员收入”的“811”“721”比例原则,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红,将产业基地总利润的10%作为村级集体经

11、济收入,也可用于产业基地日常管理和同步发展其他类型村级集体经济,并建设了贵港市首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截至2020年底,全县277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几千元甚至无收入到每个村收入5万元以上。三、经验启示(一)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是前提党委政府的正确研究部署,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避免了走歪路,凸显成效。(二)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产业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取长补短,既要保障长期发展,又要获得短期收益,长短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三)始终要把贫困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既抓住了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又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也抓住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